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工椎体,所述人工椎体包括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均包括终板和主体,所述终板设于所述主体的端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与另一个所述支撑件的所述主体背离其所述终板的一端相连,且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沿其轴向相对另一个所述支撑件的所述主体的位置可调,所述主体采用可透X光的材料,所述终板背离所述主体的一侧为多孔骨小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人工椎体对影像学检查的干扰较小,结构稳定,使用效果较好。使用效果较好。使用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椎体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涉及一种人工椎体。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椎体用于治疗椎体爆裂骨折、脊柱后凸畸形、脊柱肿瘤等疾病,在手术中需要将患者受损或病变的椎体进行切除,切除后使用椎体替代物移植以维持正常的脊柱载荷及生理曲度。在相关技术中,人工椎体大多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但是金属材质的人工椎体无法透过X光,且容易产生伪影,进而医生无法判别患者的椎体植入位置是否有肿瘤复发。另外,人工椎体植入后的结构不稳定,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对影像学检查的干扰较小,结构稳定,使用效果较好的人工椎体。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包括: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均包括终板和主体,所述终板设于所述主体的端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与另一个所述支撑件的所述主体背离其所述终板的一端相连,且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沿其轴向相对另一个所述支撑件的所述主体的位置可调,所述主体采用可透X光的材料,所述终板背离所述主体的一侧为多孔骨小梁结构。
[000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由于主体采用可透X光的材料,因此患者在进行透视时,植入后的人工椎体不会干扰医生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医生判别患者椎体植入位置是否有病变,安全性更高。另外,多孔骨小梁结构可以促进人工椎体与邻近的椎体段融合,使得植入后的人工椎体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且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两个支撑件的位置可调,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需求,使用效果较好。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隙率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90%,和/或,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径大于等于100μm且小于等于1000μm。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型为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截顶正八面体或正二十六面体中的至少一种。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材料为聚醚醚酮或碳纤维;和/或,所述终板和所述主体通过烧结、粘接、螺栓连接或过盈连接方式连接。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内具有沿其轴向贯通的空腔,所述终板上设有与所述空腔相对的安装孔,所述人工椎体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的一端与所述空腔螺纹配合,所述端盖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连接。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另一端具有翻边,所述安装孔内设有阶梯面,所述翻边与所述阶梯面相抵;和/或,所述主体邻近所述终板的一端设有多个角度定位部,多个所述角度定位部绕所述主体的外周沿间隔布置,所述终板邻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设有多个角度
配合部,多个所述角度配合部绕所述安装孔的外周沿间隔布置且与多个所述角度定位部一一对应,不同所述角度定位部可与不同所述角度配合部配合,以使所述终板绕所述主体周向的角度可调。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和所述终板中的一者上设有凸缘,另一者上设有凹槽,所述凸缘卡接在所述凹槽内。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件为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人工椎体还包括转动件,所述主体内具有沿其轴向贯通的空腔,所述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空腔内,所述转动件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空腔的内壁配合,所述转动件仅可绕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空腔的轴线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所述主体同轴穿设于所述转动件且与所述转动件螺纹配合,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空腔可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所述主体沿所述转动件的轴向移动。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主体包括相连的支撑本体和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空腔设于所述支撑本体内,所述转动件的外周壁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弹性抵接,以使所述转动件仅可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周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多个棘齿,多个所述棘齿沿所述转动件的外周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内侧具有凸起,所述凸起能够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棘齿之间,所述转动件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其中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凸起能够从所述棘齿上滑过,且所述凸起能够限制所述转动件沿另一个相反方向转动;和/或,所述人工椎体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连,所述驱动件可带动所述第一配合部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分离;和/或,所述支撑本体和所述第一配合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沿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空腔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动件邻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所述终板的一端相抵,以限制所述转动件脱出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所述空腔。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爆炸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终板的示意图。
[0019]图4a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型示意图。
[0020]图4b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型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部分零件的爆炸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第一支撑件的剖视图。
[0023]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第二支撑件的剖视图。
[0024]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人工椎体的第一支撑件的轴侧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第一支撑件;11、第一终板;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一阶梯面;113、第一角度配合部;12、第一主体;121、支撑本体;1211、第一空腔;1212、第一角度定位部;1213、操作孔;1214、槽口;122、第一配合部;1221、凸起;1222、通孔;13、第一端盖;131、第一翻边;16、限位
件;161、卡凸;17、第一多孔骨小梁结构;
[0027]2、第二支撑件;21、第二终板;211、第二安装孔;212、第二阶梯面;213、第二角度配合部;22、第二主体;221、第二空腔;222、第二角度定位部;23、第二端盖;231、第二翻边;24、第二多孔骨小梁结构;
[0028]3、转动件;31、第二配合部;311、棘齿;32、操作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下面参考附图1至图8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人工椎体。
[0031]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人工椎体包括两个支撑件,两个支撑件均包括终板和主体,终板设于主体的端部,其中一个支撑件与另一个支撑件的主体背离其终板的一端相连,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均包括终板和主体,所述终板设于所述主体的端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与另一个所述支撑件的所述主体背离其所述终板的一端相连,且其中一个所述支撑件沿其轴向相对另一个所述支撑件的所述主体的位置可调,所述主体采用可透X光的材料,所述终板背离所述主体的一侧为多孔骨小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隙率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90%,和/或,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径大于等于100μm且小于等于100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的孔型为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截顶正八面体或正二十六面体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材料为聚醚醚酮或碳纤维;和/或,所述终板和所述主体通过烧结、粘接、螺栓连接或过盈连接方式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具有沿其轴向贯通的空腔,所述终板上设有与所述空腔相对的安装孔,所述人工椎体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的一端与所述空腔螺纹配合,所述端盖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安装孔可拆卸地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的另一端具有翻边,所述安装孔内设有阶梯面,所述翻边与所述阶梯面相抵;和/或,所述主体邻近所述终板的一端设有多个角度定位部,多个所述角度定位部绕所述主体的外周沿间隔布置,所述终板邻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设有多个角度配合部,多个所述角度配合部绕所述安装孔的外周沿间隔布置且与多个所述角度定位部一一对应,不同所述角度定位部可与不同所述角度配合部配合,以使所述终板绕所述主体周向的角度可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和所述终板中的一者上设有凸缘,另一者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源,张雪东,董亚龙,张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纳通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