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采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185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采油泵,涉及采油技术领域,包括泵壳和内泵体,泵壳套装于内泵体表面,内泵体下端设置有潜油电机,内泵体下端还设置有水冷散热系统,泵壳内部设置有2根进气管且位置互相对称,泵壳在进气管下端开设有气室,气室设置有5个且沿采油泵长轴方向均匀布置,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气室靠近泵壳外表面的一侧连接有膨胀橡胶环,膨胀橡胶环共有5个且与气室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膨胀橡胶环等部件实现固定,通过水冷散热系统实现潜油电机的冷却,解决了现有产品大多容易因为原油的波动而顺着钻油孔上下晃动,降低生产效率,同时现有技术在潜油电机散热作用不佳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采油泵


[0001]本技术涉及采油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采油泵。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今全球的能源形势中,化石能源依旧是全球能源的主力军,占比为78.2%,而这其中,石油就独占39.6%,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同时在化工、材料、汽车等等的领域之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人们一直都在找寻能够更好、更高效地将原油从地壳中抽取出来的采油泵。
[0003]但本申请人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发现以下问题:
[0004]现有产品大多都无法在钻油孔中牢牢地固定住,致使在工作中,现有产品容易因为原油的波动而顺着钻油孔上下晃动,降低生产效率;同时,现有技术在潜油电机的冷却方面大部分都是采用气冷散热的方式,散热作用不佳,进而造成潜油电机容易温度过高而产生故障。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采油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产品大多都无法在钻油孔中牢牢地固定住,致使在工作中,现有产品容易因为原油的波动而顺着钻油孔上下晃动,降低生产效率;同时,现有技术在潜油电机的冷却方面大部分都是采用气冷散热的方式,散热作用不佳,进而造成潜油电机容易温度过高而产生故障,针对现有技术的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采油泵。
[0007]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新型采油泵,包括泵壳和内泵体,所述泵壳套装于内泵体表面,所述内泵体下端设置有潜油电机,所述内泵体下端还设置有水冷散热系统,所述水冷散热系统还包括有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水管圈,所述进水管安装于内泵体内部一侧,所述出水管安装于内泵体内部另一侧,所述散热水管圈套装于潜油电机表面且与潜油电机表面连接,所述散热水管圈的两端分别与出水管和进水管连接,所述泵壳内部设置有2根进气管且位置互相对称,所述泵壳在进气管下端开设有气室,所述气室设置有5个且沿采油泵长轴方向均匀布置,所述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所述气室靠近泵壳外表面的一侧连接有膨胀橡胶环,所述膨胀橡胶环共有5个且与气室一一对应。
[0008]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采油泵中,所述潜油电机内部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端连接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分离仓。
[0009]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采油泵中,所述旋转分离仓仓壁上均匀开设有过滤孔。
[0010]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采油泵中,所述旋转分离仓内部下表面上开设有孔洞,所述旋转分离仓内部设置有第一凡尔且第一凡尔落在孔洞上。
[0011]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采油泵中,所述内泵体内部设置有推拉杆,所述推拉杆内壁上均匀布置有凡尔卡件固定杆,所述凡尔卡件固定杆有4根,所述凡尔卡件固定杆远离推拉杆的一端安装有凡尔卡件,所述凡尔卡件上表面连接有推拉轴。
[0012]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采油泵中,所述推拉杆内部下表面开设有孔洞,所述推拉杆内部设置有第二凡尔,所述第二凡尔落在孔洞上,所述第二凡尔与凡尔卡件相互对应。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采油泵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采油泵,通过在泵壳上开设气室,另在泵壳内部设置进气管,气室与进气管连接,且在气室靠近泵壳外表面的一侧设置有膨胀橡胶环,气室之间设置有通气道,使得本实验新型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进气管向气室内打气,使得膨胀橡胶环膨胀抵在钻油孔内壁上,增大摩擦力,以此稳定采油泵,解决了现有产品大多都无法在钻油孔中牢牢地固定住,致使在工作中,现有产品容易因为原油的波动而顺着钻油孔上下晃动,降低生产效率的技术问题。
[0015]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采油泵,采用在内泵体内部设置进水管和出水管,另在潜油电机表面设置散热水管圈且与散热水管圈连接,散热水管圈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相连,在外部泵机的作用下,冷水可从进水管流入散热水管圈,将潜油电机产生的热量吸收完后再从出水管流出,提高了降温效率,继而减少了故障的发生频率,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潜油电机的冷却方面大部分都是采用气冷散热的方式,散热作用不佳,进而造成潜油电机容易温度过高而产生故障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采油泵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A

A方向剖视图;
[0019]图4为本实验新型水冷散热系统放大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验新型B

B方向剖视图;
[0021]图6为本实验新型膨胀橡胶环处放大示意图。
[0022]图中标号:1、泵壳;2、内泵体;3、潜油电机;4、传动轴;5、转动件;6、旋转分离仓;7、第一凡尔;8、水冷散热系统;9、进水管;10、出水管;11、散热水管圈;12、推拉杆;13、推拉轴;14、第二凡尔;15、凡尔卡件;16、凡尔卡件固定杆;17、进气管;18、气室;19、通气道;20、膨胀橡胶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典型实施例。
[0024]实施例一: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采油泵,包括泵壳1和内泵体2,泵壳1套装于内泵体2表面,内泵体2下端设置有潜油电机3,内泵体2下端还设置有水冷散热系统8,水冷散热系统8还包括有进水管9、出水管10和散热水管圈11,进水管9安装于内泵体2内部
一侧,出水管10安装于内泵体2内部另一侧,散热水管圈11套装于潜油电机3表面且与潜油电机3表面连接,散热水管圈11的两端分别与出水管10和进水管10连接,泵壳1内部设置有2根进气管17且位置互相对称,泵壳1在进气管17下端开设有气室18,气室18设置有5个且沿采油泵长轴方向均匀布置,气室18之间设置有通气道19,气室18靠近泵壳1外表面的一侧连接有膨胀橡胶环20,膨胀橡胶环20共有5个且与气室18一一对应。
[0026]如图3所示,潜油电机3内部设置有传动轴4,传动轴4上端连接有转动件5,转动件5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分离仓6,旋转分离仓6仓壁上均匀开设有过滤孔,旋转分离仓6内部下表面上开设有孔洞,旋转分离仓6内部设置有第一凡尔7且第一凡尔7落在孔洞上。
[002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内泵体2下端还设置有水冷散热系统8,水冷散热系统8还包括有进水管9、出水管10和散热水管圈11,进水管9安装于内泵体2内部一侧,出水管10安装于内泵体2内部另一侧,散热水管圈11套装于潜油电机3表面且与潜油电机3表面连接。
[0028]实施中,通过在泵壳1上开设气室18,另在泵壳1内部设置进气管17,气室18与进气管17连接,且在气室18靠近泵壳1外表面的一侧设置有膨胀橡胶环20,气室18之间设置有通气道19,使得本实验新型在使用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采油泵,包括泵壳(1)和内泵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套装于内泵体(2)表面,所述内泵体(2)下端设置有潜油电机(3),所述内泵体(2)下端还设置有水冷散热系统(8),所述水冷散热系统(8)还包括有进水管(9)、出水管(10)和散热水管圈(11),所述进水管(9)安装于内泵体(2)内部一侧,所述出水管(10)安装于内泵体(2)内部另一侧,所述散热水管圈(11)套装于潜油电机(3)表面且与潜油电机(3)表面连接,所述散热水管圈(11)的两端分别与出水管(10)和进水管(9)连接,所述泵壳(1)内部设置有2根进气管(17)且位置互相对称,所述泵壳(1)在进气管(17)下端开设有气室(18),所述气室(18)设置有5个且沿采油泵长轴方向均匀布置,所述气室(18)之间设置有通气道(19),所述气室(18)靠近泵壳(1)外表面的一侧连接有膨胀橡胶环(20),所述膨胀橡胶环(20)共有5个且与气室(18)一一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采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油电机(3)内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太志李帮军程永福高俊龙
申请(专利权)人: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