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8034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包括筒状壳体、前盖环、后盖环;所述筒状壳体内设有四根连接管,四根连接管中间区域为腹腔镜安装空间;所述前盖环的内圈上缠绕有环形电热丝;所述后盖环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区域由环形封板封住;所述区域内设有与所述四根连接管一一对应的四个环形孔,四个环形孔分为两组,每组环形孔中间设有一动力通风组件,且每组环形孔在两侧用挡片隔开,使得:所述动力通风组件和与其相邻的两个环形孔之间形成气体循环通道。间形成气体循环通道。间形成气体循环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腹腔镜防雾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腹腔镜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医疗器械,其运用数字摄像技术将腹腔镜的镜头拍摄到的图像信息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信号处理系统,并在显示器上显示,以辅助医生操作手术器械和进行腹腔镜内部的检查等。
[0003]由于手术室环境相对于人体体温较低,腹腔镜镜头在插入患者腹腔中时,由于腹腔内外的温度差较大,人体体内的湿气对在相对较冷的镜头上凝聚,形成水雾,遮盖并影响镜头拍摄的图像,导致腹腔镜镜头所输出的拍摄图像存在残缺,影响手术或检查过程。
[0004]针对于这样的情况:
[0005]中国专利CN218279612U采用电热丝直接加热腹腔镜镜头,使之保持和人体相似的温度,从而不容易产生干扰视线的雾气。然而,此法容易使镜头内的内窥镜因受热面较为集中而发生形变,同时对腹腔镜内的电子器件和镜面造成损害,十分影响整个镜头的拍摄效果。
[0006]中国专利218279611U使用外部通入加热气体方式防止腹腔镜术中起雾,术中有效提高整个腹腔镜的整体温度,避免水汽在光学镜头上凝结,影响手术。此法采用保护气体加热的方式,能够有效缓和对光学镜头的加热,减少光学镜头的形变量。然而,该方式需要外接循环装置进行通气,还需提前储备和预热通入气体,准备步骤繁琐、耗时耗力;通入气体需先沿通道才能达到镜头预加热处,热量损耗大;另外,该专利光学镜头可拆卸,其与镜杆的连接仅设置了单处环槽密封圈,其气密性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旨在结合上述结合两者的优势,将加热元件和通气循环的理念相结合,通过营造一个密闭空间,在电热丝加热内部空气和吹风机循环内部空气的相互配合下,使镜头处于一个接近人体温度的“保护罩”中,从而防止腹腔镜在手术过程中起雾。
[0008]本技术具体采取以下技术手段:
[0009]一种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包括筒状壳体、前盖环17、后盖环25;所述筒状壳体内设有四根连接管7,四根连接管7中间区域为腹腔镜安装空间;所述前盖环17的内圈上缠绕有环形电热丝11;所述后盖环25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区域由环形封板27封住;所述区域内设有与所述四根连接管7一一对应的四个环形孔14,四个环形孔14分为两组,每组环形孔14中间设有一动力通风组件12,且每组环形孔14在两侧用挡片24隔开,使得:所述动力通风组件12和与其相邻的两个环形孔14之间形成气体循环通道。
[0010]优选的,筒状壳体在四根连接管内侧内设有内壳体3,外侧设有外壳体2,所述内壳体3内部为所述腹腔镜安装空间。
[0011]优选的,前盖环17包括可螺纹拆卸的前端旋钮盖4,后盖环25包括可螺纹拆卸的后端旋钮盖26。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3内侧靠近前盖环17一端设有镜头固定环9,所述镜头固定环9与内壳体3形成密封。
[0013]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3内层覆有防滑层6,后端旋钮盖26的中间凸起部上设有弹力固定环8;所述防滑层6与弹力固定环8共同阻止腹腔镜滑脱并保障气密性。
[0014]进一步的,所述前盖环17的内圈为前置电热丝固定环10;所述前端旋钮盖4中心为前端透明防护盖5,其周围设有环形海绵垫19,在前盖环17的本体与前端旋钮盖4拆卸过程中,环形海绵垫19保护前端透明防护盖5防止其被前置电热丝固定环10刮蹭,起到缓冲作用。
[0015]进一步的,所述动力通风组件12为吸风通风组件。
[0016]进一步的,所述前盖环17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6,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环形电热丝11的通断电。
[0017]进一步的,所述四根连接管7两两相邻的空间内放置电池和线路板。
[0018]更进一步的,所述前盖环7上与所述两两相邻的空间对应的部位,设有供电热丝导线穿过的电热丝导线孔15。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通过营造气体循环的密闭空间,在电热丝加热内部空气和吹风机循环内部空气的相互配合下,使镜头处于一个接近人体温度的“保护罩”中,从而防止腹腔镜在手术过程中起雾,且不易受到人体内环境的影响;
[0021]2)结构紧凑,装置小巧,可在狭小手术空间中使用;
[0022]3)可拆解,零件更替简单,方便实用;
[0023]4)仅对循环空气进行加热,对腹腔镜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含立体外形、水平剖视、斜45
°
剖视)。
[0025]图2为本技术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含立体透视、前盖环局部放大、环形电热丝局部节点放大)。
[0026]图3是本技术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含后盖环局部放大、后盖环主视)。
[0027]图4是与图3对应的附图,用以展示两个气体循环通道。
[0028]图5是另一幅与图3对应的附图,用以展示两个气体循环通道。
[0029]附图中所示标号:1、腹腔镜安装空间;2、外壳体;3、内壳体;4、前端旋钮盖(包括内旋纹);5、前端透明防护盖;6、防滑层;7、连接管;8、弹力固定环;9、镜头固定环;10、前置电热丝固定环;11、环形电热丝;12、动力通风组件;13、操作按钮;14、环形孔;15、电热丝导线孔;16、温度传感器;17、前盖环(包括侧面旋纹);19、环形海绵垫;21、前置电热丝固定环方形传热孔道;22、绝缘瓷卡槽结构;24、挡板;25、后盖环(包括侧面旋纹);26、后端旋钮盖(包括内旋纹);27、环形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1]关于腹腔镜防雾装置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途经,分别是:加热装置、镜面涂料改进、雨刷装置
……
镜面涂料涉及材料化学因而排除;雨刷装置效率不高因而排除;而加热装置中以直接加热腹腔镜镜面、镜身为主,然而此类方式弊端明显,易损害腹腔镜,影响拍摄效果,因而本申请转变思路,从加热空气入手。
[0032]本申请是通过营造一个密闭空间,通过电热丝加热空气、吹风机循环空间,使镜头处于一个接近人体温度的“保护罩”中,从而防止腹腔镜在手术过程中起雾,具体实施方式阐述如下:
[0033]本技术由前盖环17、后盖环25、和四根连接管7组成主要结构,连接管通过前盖环、后盖环上的环形孔14与前盖环17、后盖环25连接。在四根连接管内侧内含装置内壳体3、外侧覆盖装置外壳体2。
[0034]前盖环17包括前端旋钮盖4、后盖环25包括后端旋钮盖26,各自通过螺纹旋转的方式相互结合,起到可拆卸功能,方便元器件更换。
[0035]四根连接管7两两相邻的空间内放置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壳体、前盖环(17)、后盖环(25);所述筒状壳体内设有四根连接管(7),四根连接管(7)中间区域为腹腔镜安装空间;所述前盖环(17)的内圈上缠绕有环形电热丝(11);所述后盖环(25)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区域由环形封板(27)封住;所述区域内设有与所述四根连接管(7)一一对应的四个环形孔(14),四个环形孔(14)分为两组,每组环形孔(14)中间设有一动力通风组件(12),且每组环形孔(14)在两侧用挡片(24)隔开,使得:所述动力通风组件(12)和与其相邻的两个环形孔(14)之间形成气体循环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其特征在于:筒状壳体在四根连接管内侧内设有内壳体(3),外侧设有外壳体(2),所述内壳体(3)内部为所述腹腔镜安装空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前盖环(17)包括可螺纹拆卸的前端旋钮盖(4),后盖环(25)包括可螺纹拆卸的后端旋钮盖(26)。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空气加热内循环的腹腔镜防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3)内侧靠近前盖环(17)一端设有镜头固定环(9),所述镜头固定环(9)与内壳体(3)形成密封。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空气加热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剑民顾寅辰朱德祥韦烨任黎何国栋吉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