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锂电正极材料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包括机座和设置在机座上的混料罐,所述机座上还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置于所述混料罐内,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多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上设置有多个供锂电正极材料颗粒穿过的漏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搅拌叶片上的漏孔使得部分锂电正极材料颗粒穿过漏孔与另外一部分的锂电正极材料混合,增加锂电正极材料的混合均匀性,在搅拌叶片不断搅拌使得锂电正极材料流动混合的过程中,漏孔的设置可以使得部分流动的锂电正极材料颗粒随机地流动到另外一部分锂电正极材料的附近,增加混合均匀性。增加混合均匀性。增加混合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锂电正极材料实验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实验室进行锂电正极材料的试验时,所用的材料量不多,无法使用产线上的大设备,而锂电正极材料价格较贵,按需取量来进行实验室中的试验较为合理,避免造成浪费;由于试验进行混料的量较少,一般是用小型的罐子里加上锆珠和原材料通过斜混转动等方式进行混合,此方法虽然可以进行混合较少的实验原材料,但是容易造成材料混合的不均匀,少量材料容易粘在小罐子的壁上,有时还会出现漏料的现象,并且混料的时间较长,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0003]中国专利202021884903.8公开了一种实验用三元正极材料的混料装置,包括箱体、箱盖、混料罐、罐架和行星运转机构,所述行星运转机构安装在所述箱体内的下部,所述行星运转机构上沿其中心水平旋转对称地设有偶数个所述罐架,所述行星运转机构带动所述罐架同时公转和自转,所述罐架上安装有所述混料罐。
[0004]上述专利通过转动盘带动电动机和罐架4随转动盘转动,同时电动机带动所述罐架4自转,从而形成公转和自转,可以通过对称均匀放置,可减少繁琐操作,并且具有一定的散热空间,提升混料罐的耐用度,用于三元正极材料混料是很有优势的。
[0005]但是上述专利依旧需要使用混料珠和行星罐进行剧烈碰撞来进行材料的混合,还是会产生少量材料容易粘在小罐子的壁上的问题,影响了混料的均匀性和实验的准确性;并且上述专利运用于部分仅仅需要很小量的正极材料的混料时会产生正极材料不能分配到偶数混料罐内,分配到单数的混料罐内时会产生了公转平衡性降低的问题,混料的均匀性会下降,不够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用的正极材料混料装置不适用于很小量的正极材料混料的情况,混合均匀性有所下降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包括机座和设置在机座上的混料罐,所述机座上还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置于所述混料罐内,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多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上设置有多个供锂电正极材料颗粒穿过的漏孔。
[0009]优选的,所述多个漏孔无规则地布置在搅拌叶片上。
[0010]上述的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还包括防溢盖,所述防溢盖盖在混料罐的开口上,所述防溢盖的底部为上宽下窄的圆台形的盖体。
[0011]在上述的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中,所述混料罐为上宽下窄的圆台形的罐体。
[0012]在上述的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中,所述盖体的渐窄程度大于罐体的渐窄程度以使盖体与罐体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0013]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片为风扇扇叶。
[0014]作为另外一个优选的方案,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上的多个搅拌叶片为上下交错两两布置的刀片,所述刀片为钝刀。
[0015]在上述的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中,所述搅拌叶片的末端与混料罐的罐壁有2
‑
5mm的间距。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搅拌叶片上的漏孔使得部分锂电正极材料颗粒穿过漏孔与另外一部分的锂电正极材料混合,增加锂电正极材料的混合均匀性,在搅拌叶片不断搅拌使得锂电正极材料流动混合的过程中,漏孔的设置可以使得部分流动的锂电正极材料颗粒随机地流动到另外一部分锂电正极材料的附近,增加混合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剖析图。
[0018]图中:1、机座,2、混料罐,3、搅拌电机,4、搅拌叶片,5、漏孔,6、防溢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
[0021]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包括机座1和设置在机座1上的混料罐2,所述机座1上还设置有搅拌电机3,所述搅拌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置于所述混料罐2内,所述搅拌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多个搅拌叶片4,所述搅拌叶片4上设置有多个供锂电正极材料颗粒穿过的漏孔5。
[0022]在实际应用中,锂电正极材料中的各种原料按配比称量好后放入混料罐2内,启动搅拌电机3使得搅拌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带动搅拌叶片4转动混合锂电正极材料,锂电正极材料沿刀片切向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抛向混料罐2罐壁,然后沿着壁面上升,上升的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回刀片上,然后又被抛起,这种上升运动和切向运动的配合,使颗粒相互碰撞、交叉混合,可以有效的混合均匀;在搅拌叶片4混合锂电正极材料的切向运动过程中,部分锂电正极材料颗粒可以穿过叶片与其他锂电正极材料混合,这样相比于单纯的搅拌混合,部分颗粒的偶然性穿越叶片可以增加锂电正极材料的混合均匀性,从而提高实验的数据准确性。
[0023]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多个漏孔5无规则地布置在搅拌叶片4上。
[0024]在实际应用中,漏孔5无规则地布置在每个搅拌叶片4上的话,首先可以增加颗粒
的迁越随机性,其次可以确保每个搅拌叶片4上的漏孔5布置都不相同,因此在搅拌过程中穿过每个叶片的颗粒都是不同的颗粒,进一步增加了锂电正极材料的混合均匀性。
[002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搅拌叶片4为风扇扇叶,其优势在于,风扇叶片状的搅拌叶片4可以有效地在保证切向运动的切向力的同时,有效增加颗粒的上升运动的程度,确保颗粒相互碰撞、交叉混合。
[0026]本技术另外一个优选的方案,所述搅拌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上的多个搅拌叶片4为上下交错两两布置的刀片,所述刀片为钝刀。
[0027]作为本实施例采用的优选技术方案,多数搅拌叶片4为4个,上下交错两两布置在搅拌电机3的动力输出端上。
[0028]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采用的上下双刀片的布置方式可以有效增加锂电正极材料切向运动的切向力,使得颗粒的切向混合更为彻底,再配合搅拌叶片4上的多个漏孔5,可使得锂电正极材料的混合均匀性更高。
[0029]更为优选地,所述搅拌叶片4的末端与混料罐2的罐壁有2
‑
5mm的间距,其目的在于,使得部分处于搅拌叶片4外侧的颗粒可以在搅拌叶片4转动的气流带动下有足够的间隙空间做上升运动,增加颗粒互相碰撞的频率,增加交叉混合的均匀性。
[0030]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还包括防溢盖6,所述防溢盖6盖在混料罐2的开口上,所述防溢盖6的底部为上宽下窄的圆台形的盖体。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包括机座和设置在机座上的混料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上还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置于所述混料罐内,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多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上设置有多个供锂电正极材料颗粒穿过的漏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漏孔无规则地布置在搅拌叶片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溢盖,所述防溢盖盖在混料罐的开口上,所述防溢盖的底部为上宽下窄的圆台形的盖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验用锂电正极材料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健辉,李宇东,周志度,刘君豪,邓晓燕,吴名键,范江,万国江,苏柏涛,司兰杰,
申请(专利权)人:英德市科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