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拉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55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抗拉织带,纺织品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织带在受到巨大作用力的情况下会被拉断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抗拉织带,包括相互固定的外层和内层,靠近外层一侧的内层固定连接有若干抗拉片,若干抗拉片的断裂强度均大于外层和内层的断裂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抗拉织带通过使用抗拉纱制成,抗拉纱使得织带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从而延长织带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织带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织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拉织带


[0001]本技术纺织品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抗拉织带。

技术介绍

[0002]织带是一种以纱线为原料的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织物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说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特别是应用在工业领域,需要织带有较好的抗拉性能。
[0003]在使用织带对重物进行打包时,织带先被捆在重物上,吊机再通过织带将重物吊起,但是在吊起的过程中,织带会受到吊机和重物的双重拉力,该拉力会让织带的纤维产生断裂,从而让织带在拉力的结构破损,因此解决织带的抗拉问题就很有必要。
[0004]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抗拉织带。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抗拉织带,包括相互固定的外层和内层,靠近外层一侧的所述内层固定连接有若干抗拉片,若干所述抗拉片的断裂强度均大于外层和内层的断裂强度。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抗拉片的编织密度均大于外层和内层的编织密度。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抗拉片均沿单一方向延伸设置,若干所述抗拉片均形成有拱起,若干所述抗拉片与内层均形成有空间。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层固定连接有位于空间内的加厚条,所述加厚条的顶面与抗拉片相抵。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片通过抗拉纱经纬编织形成。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层和内层均是由耐磨纱经纬编织形成。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厚条亦是通过耐磨纱经纬编织形成加强斜纹组织。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纱包括纱芯以及位于纱芯外侧的包覆层,所述纱芯通过若干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包覆层通过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螺旋缠绕于纱芯外侧而成。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磨纱通过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加捻而成。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经线密度为70

80根/CM,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纬线密度为50

60根/CM,所述抗拉片的经线密度为85

90根/CM,所述抗拉片的纬线密度为65

70根/CM。
[0016]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织带用于拉起重物,在拉起重物的过程中,因为重物施加给内层的作用力超过了
内层的所能够承受的阈值,所以内层会发生断裂,抗拉片能够代替内层而拉起重物,使用者在知道内层断裂之后,便能够更换织带,相对于传统的织带而言,在长时间使用织带之后,使用者并不知道织带中部分纤维已经断裂,加之为了工作的效率,而会用织带吊起重物,织带被拉断之后便会使得重物落下,造成损失,本技术的织带相对于传统织带而言,能够有抗拉片替代断裂之后的内层的作用,并在内层断裂之后,使用者知道织带已经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需要更换,从而避免因织带的断裂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0]图3为抗拉纱的切片图;
[0021]图4为耐磨纱的切片图。
[0022]图中:1、外层;2、内层;3、抗拉片;4、空间;5、加厚条;6、抗拉纱;7、耐磨纱;8、纱芯;9、包覆层;10、涤纶纤维;11、锦纶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4]抗拉织带,如图1所示,包括相互固定的外层1和内层2,外层1和内层2通过四周缝合的方式固定连接并制成织带,外层1和内层2的材质以及编织方式均相同,织带先捆绑重物,然后被吊起,使得织带受到重物和吊机的双重拉力。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靠近外层1一侧的内层2固定连接有若干抗拉片3,抗拉片3通过缝合的方式固定在内层2上,当内层2发生断裂时,抗拉片3能够起到代替内层2的作用,当吊起重物的过程结束之后,使用者需要更换织带。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抗拉片3的断裂强度均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断裂强度,能够使内层2断裂的拉力会大于内层2的强度,所以抗拉片3的强度要大于内层2的强度,才不会在拉力的作用下使抗拉片3产生断裂,若干抗拉片3的编织密度均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编织密度,通过增大抗拉片3的编织密度从而加强抗拉片3的断裂强度,使得抗拉片3不易断裂,织带会断裂,常常是因为重物超过了织带的强度,所以抗拉片3的断裂强度要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断裂强度,外层1和内层2的经线密度为70

80根/CM,外层1和内层2的纬线密度为50

60根/CM,外层1和内层2的最佳编织密度为74根/CM
×
58根/CM,编织的太稀疏会导致织带的整体强度不够,容易被拉断,编织的太密会容易起球起毛,从而容易被其他东西钩坏,抗拉片3的经线密度为85

90根/CM,抗拉片3的纬线密度为65

70根/CM,所以抗拉片3的编织密度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编织密度。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抗拉片3均沿单一方向延伸设置,抗拉片3阵列分布在内层2上,若干抗拉片3均形成有拱起,若干抗拉片3与内层2均形成有空间4。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内层2固定连接有位于空间4内的加厚条5,加厚条5使得抗拉片3形成有拱起,加厚条5使得内层2变厚,从而增加内层2的耐磨性,加厚条5的顶面与抗拉片3相抵,使得抗拉片3能够与内层2形成有空间4。
[0029]如图2和图3所示,抗拉片3通过抗拉纱6经纬编织形成,抗拉纱6通过梭织机经纬编
织形成抗拉片3,抗拉纱6包括纱芯8以及位于纱芯8外侧的包覆层9,纱芯8通过若干涤纶纤维10加捻而成,涤纶纤维10具有挺括和高强度的特性,涤纶纤维10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纱芯8,使得纱芯8不易起皱且有较高强度,包覆层9通过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螺旋缠绕于纱芯8外侧而成,锦纶纤维11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使得抗拉片3耐磨,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通过走锭机螺旋缠绕于纱芯8的外侧。
[0030]如图1和图4所示,外层1和内层2均是由耐磨纱7经纬编织形成,耐磨纱7通过梭织机经纬编织形成内层2和外层1,加厚条5亦是通过耐磨纱7经纬编织形成加强斜纹组织,耐磨纱7通过梭织机经纬编织形成加厚条5,加强斜纹组织用于加强加厚条5的组织结构强度,在织带使用的过程中,加厚条5会受到内层2和抗拉片3的作用力,加强斜纹组织使得在该作用力下,抗拉片3与内层2之间仍能够形成空间4,耐磨纱7通过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加捻而成,涤纶纤维10和锦纶纤维11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耐磨纱7,使得耐磨纱7具有耐磨性。
[0031]工作原理: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抗拉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固定的外层(1)和内层(2),靠近外层(1)一侧的所述内层(2)固定连接有若干抗拉片(3),若干所述抗拉片(3)的断裂强度均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断裂强度,若干所述抗拉片(3)均沿单一方向延伸设置,若干所述抗拉片(3)均形成有拱起,若干所述抗拉片(3)与内层(2)均形成有空间(4),所述内层(2)固定连接有位于空间(4)内的加厚条(5),所述加厚条(5)的顶面与抗拉片(3)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织带,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抗拉片(3)的编织密度均大于外层(1)和内层(2)的编织密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片(3)通过抗拉纱(6)经纬编织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1)和内层(2)均是由耐磨纱(7)经纬编织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兵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市维莎针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