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层析装置,其包括壳体和分流板,在壳体的内部设有容纳层析材料的容纳腔以及和容纳腔相连通的下管道,分流板盖设在层析材料上,且分流板的周侧边缘设有抵接部,部的抵接部和容纳腔的内壁面形成间隙,另一部分的抵接部和容纳腔的内壁面相贴合;在分流板靠近层析材料的一侧上设有限位部,分流板通过限位部与层析材料相定位;在层析装置上还设有上管道,上管道位于分流板背离限位部的一侧上,下管道位于壳体的容纳腔底部。保证液体全部从分流板的周侧和容纳腔内壁面的间隙中流入至容纳腔的内部,实现液体从层析材料的侧表面渗入至层析材料的内部。设置限位部实现分流板对层析材料进行限位,保证层析材料设置在容纳腔的稳固性。容纳腔的稳固性。容纳腔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层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层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物医药及基因细胞治疗领域的迅猛发展,规模化制备生物大分子(如mRNA,质粒DNA,病毒,外泌体,大分子蛋白等)的需求更加紧迫。目前生物大分子的制备痛点主要是下游分离纯化的效率和收率都非常低,从而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制品或者药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或者成本极高。
[0003]对于传统的层析微球色谱填料进行层析的层析装置,采用多个部件进行装配的方式,将分流板压紧在层析材料上,但是以往的层析材料部件不仅较多,安装复杂,且内部分流板相对层析材料的装配方式也同样存在限位复杂等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层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复杂,空间分配不均、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效率及产率的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层析装置装配复杂、稳定性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层析装置。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一种层析装置,所述层析装置包括壳体和分流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容纳层析材料的容纳腔以及和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下管道,所述分流板盖设在所述层析材料上,且所述分流板的周侧边缘设有抵接部,部分的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形成间隙,另一部分的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相贴合;
[0007]在所述分流板靠近所述层析材料的一侧上设有限位部,所述分流板通过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层析材料相定位;
[0008]在所述层析装置上还设有上管道,所述上管道位于所述分流板背离所述限位部的一侧上,所述下管道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腔底部。
[0009]在本技术方案中,将分流板和容纳腔采用这种连接形式,并且将上管道和下管道采用这种位置关系,保证了液体全部从分流板的周侧和容纳腔内壁面的间隙中流入至容纳腔的内部,进一步实现了液体从层析材料的侧表面渗入至层析材料的内部,并且,分流板设置在容纳腔中,分流板的周侧通过容纳腔的内壁面进行限位,实现了分流板设置在层析装置中的稳定性。同时,在分流板上设置限位部,可以实现分流板对层析材料的位置进行限位,保证层析材料设置在容纳腔的稳固性。
[0010]较佳地,所述限位部从所述分流板的表面上向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凸出。
[0011]在本技术方案中,将限位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增强了分流板设置在层析材料上的紧固性和可靠性,避免层析材料相对分流板发生偏移,保证了液体全部从层析材料的侧表面渗入至层析材料的内部。
[0012]较佳地,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分流板的中心轴线上。
[0013]在本技术方案中,将限位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更好地确保分流板在工作过程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避免层析材料相对分流板发生偏移,保证了液体全部从层析材料的侧表面渗入至层析材料的内部。
[0014]较佳地,所述抵接部为形成在所述分流板的周侧边缘的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的凸出部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相贴合,所述齿状结构的凹陷部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形成间隙。
[0015]在本技术方案中,将分流板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对于液体流入至容纳腔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避免液体聚积在分流板的某一区域,而导致液体不均匀地渗入至层析材料内。
[0016]较佳地,所述层析装置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盖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接头和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0017]所述上管道形成在所述接头上。
[0018]在本技术方案中,将层析装置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并将接头和壳体采用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形式,在保证层析材料正常的使用时,也便捷了层析装置内部材料的更换。
[0019]较佳地,所述上管道设置在所述接头的中心轴线处,所述下管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处。
[0020]在本技术方案中,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便于液体在层析装置的进出,保证液体的正常流通。
[0021]较佳地,所述上管道和所述下管道均设置在所述层析装置的中心轴线上;
[0022]和/或,所述上管道和所述下管道共线设置。
[0023]在本技术方案中,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便于液体的流通,而且提高了流通通入至层析装置的效率。
[0024]较佳地,所述上管道和/或所述下管道包括扩充段和收紧段,所述扩充段和所述收紧段相连通;
[0025]所述扩充段设置在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分流板的一端;
[0026]所述收紧段设置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分流板的一端。
[0027]在本技术方案中,将上管道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便于液体进入至接头的内部,也提高了液体从上管道排出的速度和压力;将上管道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便于液体的汇集,也提高了液体从下管道排出的效率。
[0028]较佳地,所述层析装置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接头和所述壳体之间,并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接头的一端设有供所述密封圈容纳的凹槽。
[0029]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接头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圈,增强了层析装置的密封性,避免了液体的泄漏。
[0030]较佳地,在所述接头靠近所述分流板的一侧设有压紧部,所述压紧部从所述接头的表面上向所述分流板的方向凸出,并在所述壳体设有供所述压紧部容纳的槽腔。
[0031]在本技术方案中,设置压紧部并将压紧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是用于压紧分流板和层析材料,避免二者之间有间隙,保证液体全部从层析材料的侧面沿着层析材料的径向方向向层析材料逐渐渗入,增强其密封性。
[0032]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层析装置将分流板和容纳腔采用这种连接形式,并且将上管道和下管道采用这种位置关系,保证了液体全部从分流板的周侧和容纳腔
内壁面的间隙中流入至容纳腔的内部,并且,分流板设置在容纳腔中,分流板的周侧通过容纳腔的内壁面进行限位,实现了分流板设置在层析装置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实现了液体从层析材料的侧表面渗入至层析材料的内部。同时,在分流板上设置限位部,可以实现分流板对层析材料的位置进行限位,保证层析材料设置在容纳腔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层析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层析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图3中A
‑
A的剖视图。
[0037]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6为图5中B
‑
B的剖视图。
[0039]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分流板的正视图。
[0041]附图标记说明:
[0042]层析材料100
[0043]通孔11
[0044]层析装置200
[0045]壳体21
[0046]下管道211
[0047]下管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析装置包括壳体和分流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容纳层析材料的容纳腔以及和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下管道,所述分流板盖设在所述层析材料上,且所述分流板的周侧边缘设有抵接部,部分的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形成间隙,另一部分的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相贴合;在所述分流板靠近所述层析材料的一侧上设有限位部,所述分流板通过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层析材料相定位;在所述层析装置上还设有上管道,所述上管道位于所述分流板背离所述限位部的一侧上,所述下管道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腔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从所述分流板的表面上向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凸出。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分流板的中心轴线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为形成在所述分流板的周侧边缘的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的凸出部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相贴合,所述齿状结构的凹陷部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形成间隙。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磊,陈磊宏,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渔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