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17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载镜头,车载镜头包括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有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光阑、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六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七透镜和像面,通过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的大口径,对同等焦距情况下可收集更多的光信息,达到弱光下清晰成像的效果,同时矫正轴向色差,通过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能够矫正系统色差、球差以及像面弯曲,所述车载镜头日夜共焦,光学总长控制在17.5mm内,视场角可达1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
,尤其涉及车载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快速发展,目前各类车载镜头在各种车型中广泛应用,在辅助驾驶的日渐完善下,对汽车司机的状态监控的镜头需求提高。为了精准抓取司机的面部表情和状态,提供即时、准确的进行疲劳驾驶及危险驾驶警告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车载车内监控镜头的清晰成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监控镜头视场角度较小,导致监控镜头可监控范围较小,监控区域存在盲区,监控镜头体积较大,安装及使用不便,同时高低温稳定性表现差、解像力也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载镜头,旨在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广视场角、日夜共焦的车载镜头。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载镜头,其中所述车载镜头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车载镜头包括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光阑、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六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七透镜和像面,以使得所述车载镜头的光学总长控制在17.5mm内,视场角可达150
°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所述车载镜头满足下列条件:
[0006]‑
1.40≤f1/f≤

1.52;且

31≤f2/f≤

32.3,且2.4≤f3/f≤3.6;且2.0≤f4/f≤3;且

35.5≤f5/f≤

35;且6.0≤f6/f≤6.8;且

4.8≤f7/f≤

4。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0008]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0009]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0010]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0011]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0012]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0013]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均为玻璃球面透镜;
[0015]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均为塑胶非球面透镜。
[0016]可选地,所述车载镜头还包括第一滤光片,所述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0018]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0019]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0020]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0021]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0022]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
[0023]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
[0024]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均为玻璃球面透镜;
[0025]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均为塑胶非球面透镜。
[0026]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d1,色散系数为Vd1,其中,Nd1≤1.8,Vd1≥50;
[0027]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d2,色散系数为Vd2,其中,Nd2≤1.7,Vd2≤25;
[0028]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d3,色散系数为Vd3,其中,Nd3≤2.0,Vd3≥40;
[0029]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d4,色散系数为Vd4,其中,Nd4≤1.6,Vd4≥70;
[0030]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d5,色散系数为Vd5,其中,Nd5≤2.0,Vd5≥20;
[0031]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为Nd6,色散系数为Vd6,其中,Nd6≤2,Vd6≥70;
[0032]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为Nd7,色散系数为Vd7,其中,Nd6≤2,Vd6≥50。
[0033]可选地,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胶合连接;和/或,
[0034]所述第二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像面之间。
[0035]可选地,所述车载镜头满足以下条件:BFL/TTL>0.169,其中,BFL为所述车载镜头的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中心至所述车载镜头的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至所述光学镜头的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和/或,
[0036]所述车载镜头满足以下条件:62.5≤(FOV
×
f)/h≤63.5,其中,FOV为所述车载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车载镜头的焦距,h为所述车载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
[003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有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光阑、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六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七透镜和像面,通过所述第一透镜具有的大口径,对同等焦距情况下可收集更多的光信息,达到弱光下清晰成像的效果,同时矫正轴向色差,所述光阑限制轴上光束通光口径在变焦过程中拦掉部分光线,减少了光斑、提高了图像对比度,并有助于提升像质,通过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能够矫正系统色差、球差以及像面弯曲,所述车载镜头的光学总长控制在17.5mm内,视场角可达150
°
,所述车载镜头拥有大视场角,使其具有较宽的视野范围,采集信息更加充分,同时通过优化使得镜头在

40℃~+105℃的环境条件下不产生离焦,可在白天和黑夜两种情况下均可做到正常工作,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也可稳定工作,适用范围广,以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广视场角、日夜共焦的车载镜头。
附图说明
[00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车载镜头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图1中车载镜头在常温25℃的畸变图和场曲图;
[0041]图3为图1中车载镜头在可见光波段的MTF曲线图;
[004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镜头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车载镜头包括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透镜、光阑、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五透镜、光焦度为正的第六透镜、光焦度为负的第七透镜和像面,以使得所述车载镜头的光学总长控制在17.5mm内,视场角可达150
°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所述车载镜头满足下列条件:

1.40≤f1/f≤

1.52;且

31≤f2/f≤

32.3;且2.4≤f3/f≤3.6;且2.0≤f4/f≤3;且

35.5≤f5/f≤

35;且6.0≤f6/f≤6.8;且

4.8≤f7/f≤

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均为玻璃球面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均为塑胶非球面透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镜头还包括第一滤光片,所述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慧峰李景鹏鲍康倩汪俊威张翠曾倩郑金华王浩吕祖文肖明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联合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