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上模芯单元、下模芯单元以及可拆卸连接上/下模板的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其中,上模芯单元位于上模板下方且底部开设有上流道,各块上模芯单元之间相互衔接,且任意两块相互衔接的上模芯单元的上流道间相互连通,下模芯单元与上模芯单元相对设置,且设置方式相同;上流道与下流道之间上下扣合,并合围形成用以注塑成型线束的注塑型腔;上模芯单元顶部以及下模芯单元底部凸出设置有拼接凸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相对设置在拼接凸台两侧,并抵住固定拼接凸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拼装式设计,可满足多种规格线束产品的注塑需求,模具拼装快捷,普适性好。普适性好。普适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线束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线束是指导线与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压接之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包覆物,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的应用广泛,可用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子仪器仪表等各方面。其中,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因为汽车安装空间和安装条件较为严苛,要求线束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因此,部分汽车线束外侧的包覆物采用发泡材料注塑形成。目前,此类线束外侧的包覆物通常采用注塑模具注塑成型,但现有注塑模具结构形式单一,一般只能注塑形成一种规格的线束产品,一旦线束产品的分叉数量、分叉位置等需求发生变化,就需要另外制作模具以满足生产需求,模具的通用性差,注塑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以适应多种规格的线束产品注塑需求,通用性较好。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多块上模芯单元以及多块下模芯单元;所述上模芯单元位于上模板下方且底部开设有上流道,各块上模芯单元之间相互衔接,且任意两块相互衔接的上模芯单元的上流道间相互连通;所述下模芯单元位于下模板上方且顶部开设有下流道,各块下模芯单元之间相互衔接,且任意两块相互衔接的下模芯单元的下流道间相互连通;所述上流道与所述下流道上下扣合,并合围形成用以注塑成型线束的注塑型腔;所述上模板底部以及所述下模板顶部均可拆卸地固定有若干第一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二限位块;所述上模芯单元顶部以及所述下模芯单元底部凸出设置有拼接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对设置在拼接凸台两侧,并抵住拼接凸台侧壁面,以固定上模芯单元与下模芯单元。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调节座与锁紧螺栓;所述调节座可拆卸设置在上模板底部及下模板顶部,并且位于第二限位块背离第一限位块的一侧;所述锁紧螺栓穿透调节座,并通过螺纹与调节座及第二限位块相互连接固定;所述第二限位块抵住拼接凸台时,第二限位块与调节座之间存在间距。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均呈直线状,所述拼接凸台沿第一限位块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模芯单元的拼接凸台的纵向截面尺寸上大下小;所述下模芯单元的拼接凸台的纵向截面尺寸上小下大。
[0009]进一步的,所述拼接凸台朝向第一限位块以及朝向第二限位块的侧壁面为斜面与/或圆弧面与/或台阶面。
[0010]进一步的,部分相互衔接的所述上模芯单元之间与/或部分相互衔接的所述下模芯单元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相互锁紧固定。
[0011]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型腔包括若干条相互交汇的注塑支路;所述注塑支路相互交汇的位置处开设在同一块上模芯单元以及同一块下模芯单元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下模芯单元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穿针通孔;所述穿针通孔上小下大,穿针通孔内部设置有定位针;所述定位针的形状与穿针通孔的形状相匹配,定位针顶部穿入下流道内,底部限位固定在下模芯单元与下模板之间;所述定位针位于各条注塑支路相互交汇的位置处,并将任意相邻的两条注塑支路相互分隔开。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下流道内部凸出设置有垫线凸起;所述垫线凸起沿注塑型腔中心线间隔布设多个,垫线凸起整体呈圆弧条状,且顶端面位于注塑型腔中心线正下方。
[0014]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采用拼装式的设计,通过多块上模芯单元与多块下模芯单元拼装扣合形成用以注塑成型线束包覆物的注塑型腔,将注塑型腔划分成多段;在注塑分叉数量、分叉位置不同的线束时,可拆卸并重新选取适量的上模芯单元与下模芯单元,结合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锁紧固定,重构形成满足线束注塑需求的注塑型腔,通过上模芯单元与下模芯单元之间的不同组合可拼装形成多种规格的注塑模具,满足多种注塑需求,模具拼装便捷,通用性好,开模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上模板与上模芯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下模板与下模芯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下模芯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4当中Ⅰ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下模板与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7a
‑
7c为本技术下模芯单元与下模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注塑支路交汇处的下模芯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本技术注塑支路交汇处的下模芯单元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为图9当中A
‑
A向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技术定位针与下模芯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12为本技术产出的线束结构示意图。
[0028]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线束;2、导线;3、包覆物;4、弧形凹槽;5、上模板;6、上模芯单元;7、上流道;8、下模板;9、下模芯单元;10、下流道;11、注塑型腔;12、注塑支路;13、拼接凸台;14、第一限位块;15、第二限位块;16、调节座;17、锁紧螺栓;18、穿针通孔;19、定位针;20、垫线凸起;21、出线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30]如图1
‑
1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拼装式线束1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5、下模
板8、多块上模芯单元6以及多块下模芯单元9。其中,上模芯单元6位于上模板5下方且底部开设有上流道7,各块上模芯单元6之间相互衔接,且任意两块相互衔接的上模芯单元6的上流道7间相互连通;下模芯单元9位于下模板8上方且顶部开设有下流道10,各块下模芯单元9之间相互衔接,且任意两块相互衔接的下模芯单元9的下流道10间相互连通;上模芯单元6与下模芯单元9之间相对设置,并使上流道7与下流道10上下扣合,合围形成用以注塑成型线束1的注塑型腔11,由于附图视角限制,所标示出的注塑型腔11仅示出部分。与常规线束1注塑模具相同的,该注塑型腔11应具有供注塑材料注入的注射口,以及供导线2末端穿出的出线口21,出线口21处供导线2穿出的同时应做密封处理,以阻挡未固化的包覆物3,而穿出出线口21的导线2可压接接触端子。
[0031]为拼装固定上模芯单元6与下模芯单元9,上模板5底部以及下模板8顶部均可拆卸地固定有若干第一限位块14以及若干第二限位块15,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包括螺栓连接、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多种常见形式。与此相应的,上模芯单元6顶部以及下模芯单元9底部凸出设置有拼接凸台13。第一限位块14与第二限位块15相对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多块上模芯单元以及多块下模芯单元;所述上模芯单元位于上模板下方且底部开设有上流道,各块上模芯单元之间相互衔接,且任意两块相互衔接的上模芯单元的上流道间相互连通;所述下模芯单元位于下模板上方且顶部开设有下流道,各块下模芯单元之间相互衔接,且任意两块相互衔接的下模芯单元的下流道间相互连通;所述上流道与所述下流道上下扣合,并合围形成用以注塑成型线束的注塑型腔;所述上模板底部以及所述下模板顶部均可拆卸地固定有若干第一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二限位块;所述上模芯单元顶部以及所述下模芯单元底部凸出设置有拼接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对设置在拼接凸台两侧,并抵住拼接凸台侧壁面,以固定上模芯单元与下模芯单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座与锁紧螺栓;所述调节座可拆卸设置在上模板底部及下模板顶部,并且位于第二限位块背离第一限位块的一侧;所述锁紧螺栓穿透调节座,并通过螺纹与调节座及第二限位块相互连接固定;所述第二限位块抵住拼接凸台时,第二限位块与调节座之间存在间距。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拼装式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均呈直线状,所述拼接凸台沿第一限位块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仙,陈世杰,温有珊,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广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