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梳体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117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梳体的注塑模具,包括有定模以及动模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在动模上安装有底切处理机构,底切处理机构包括有在成型品A成型时使底切部A1成型的成型芯,设置在各个成型芯的中央的滑动件,各个成型芯与滑动件具备有相互卡合的卡合单元,位于滑动块之下以供滑动块承托的托板,在伴随开模状态下,各个所述成型芯相对滑动件滑动并从底切部A1分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传统的模具的定模和动模之间设置有底切处理机构,其一为使成型品A成型时使底切部A1成型,另一为与动模联动,在动模移动时顶出成型品A时并从底切部A1分离,从而能够使成型品A从模具中脱模。具中脱模。具中脱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梳体的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梳体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梳体为具有底切部的成型品,其中成型品的底切部即为在与脱模方向如(Y方向)于水平正交的(X方向)向内突出,所形成的凹形结构。具体的结构形态如说明书附图中图1中所示的梳体结构,该梳体1a仅有一个底切部1b,该底切部1b也可以从说明书附图中图3的剖视图中所示,该梳体1a主体部整体呈椭圆形,其如何通过一次的顶出操作顺利地从成型用模具中取出成型品,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进行底切部脱模动作的梳体注塑模具,尤其适用于主体为椭圆形的梳体。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梳体的注塑模具,包括有模具,所述模具包括有使成型品A的外表面成型的定模以及使成型品的内表面成型并位于定模下方的动模,在定模和动模的分型面结合的状态下,能通过注射熔融材料来进行成型品A的成型;
[000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模上安装有底切处理机构,所述底切处理机构包括有:
[0006]成型芯,设置有至少两个,在成型品A成型时使底切部A1成型,底切部A1是从成型品A的端部向成型品A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且相对于成型品A的脱模方向交叉;
[0007]滑动件,设置在各个成型芯的中央,各个成型芯与滑动件具备有相互卡合的卡合单元;
[0008]托板,位于所述滑动件之下,用于承托所述滑动件,所述动模能相对该托板上移;在伴随开模状态下,所述定模相对所述动模上移,并在定模相对动模上移至限定位置时,所述定模停止上移而所述动模联动地被向上顶出特定距离,以使各个所述成型芯相对滑动件滑动并从底切部A1分离。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卡合单元为设置在所述滑动件的滑槽以及设置在各个成型芯内侧并能卡入该滑槽并发生滑动的滑轨。该滑槽可以为燕尾槽,并且底切处理机构伴随着成型品的顶出动作,使各个成型芯借助其各自的滑轨相对滑动件的滑槽滑移,从而底切部A1分离。
[0010]在定模停止上移而动模联动地被向上顶出特定距离时,滑动件和托板相对下移,为使成型芯的底切部能沿着相对于成型品A的脱模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优选地,各个成型芯的倾斜面所在的斜线与所述滑动件的轴线之间形成有α,并且20
°
≤α≤30
°

[0011]进一步地,所述滑动件包括有上滑动块和下滑动块,所述上滑动块相较下滑动块相对各个成型芯更向外凸出,各个所述成型芯的滑轨与所述上滑动块之间留有供其上移的滑移距离。由于留有滑移距离才能使各个成型芯相对上滑动块滑移。当伴随着开模,滑动件
的上滑动块和下滑动块一起相对地向下移,相对地,各个成型芯则朝相反的方向从底切部A1分离的分离方向移动,为了限制各个成型芯的移动距离,当各个成型芯移动至上滑动块中外凸出的位置并与之相抵时,此时各个成型芯已经完全与底切部A1分离。
[0012]各个成型芯可以同步上移,也可以分开相继上移,优选地,所述成型芯包括有成对并相邻设置的第一成型芯对和第二成型芯对,所述第一成型芯对相对所述上滑动块留有供其上移的滑移距离为L1,小于所述第二成型芯对相对所述上滑块留有供其上移的滑移距离为L2。由于将各个成型芯分成模块化的第一成型芯对和第二成型芯对,并由于第一成型芯对和第二成型芯对滑移距离不同,能相错地与底切部A1分离,这样通过一步的顶出动作即可实现各个所述成型芯相对滑动件滑动并从底切部A1分离。
[0013]为了进一步地将各个成型芯以从底切部分离并远离成型品的方式移动,优选地,在所述定模停止上移而所述动模联动地被向上顶出特定距离时,所述第一成型芯对和第二成型芯对的滑轨呈先后发生与所述上滑块中外凸出的位置相抵,从而实现第一成型芯对和第二成型芯对相继分别向底切部A1分离的方向移动。
[0014]最后,为了实现成型品的顶开,优选地,所述滑动件上设置有供顶针穿过的顶针孔,所述顶针用于顶开成型品。通过顶针的配合将成型品A顶开。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传统的模具的定模和动模之间设置有底切处理机构,该底切处理机构具有一物两用的作用,其一为使成型品A成型时使底切部A1成型,另一为与动模联动,在动模移动时顶出成型品A时并从底切部A1分离,从而能够使成型品A从模具中脱模,实现成型用模具的紧凑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梳体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梳体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梳体结构的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模具合模时的剖视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成型品A顶出时第一个阶段的剖视图;
[0022]图7为图6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002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成型品A顶出时第二个阶段的剖视图;
[0024]图9为图8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002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底切处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成型芯对中单个第二成型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2为图10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0028]图13为图10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0029]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成型品被顶棍顶起顶针板,通过顶针顶起后的脱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4~14所示,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成型用的模具1与公知的注射成型用模具1,具备使成型品A的外表面侧成型的定模11、使成型品A的内表面侧成型的动模12、以及底切处理机构2。为了方便阐述,将定模11侧设定为上方、将动模12侧设定为下方来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左侧是指图1中的左侧,右侧是指其相反侧,而成型品则以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梳体为例进行说明。
[0033]定模11具有使成型品A的外表面侧成型的型腔。动模12具备顶针等构成的推出机构,其中模具1的面板跟定模11是通过注塑机前端拉开至限定位置,而动模12是通过注塑机上的顶棍被向上顶出特定距离,该成型用的模具1经过成型工序、冷却工序后进行开模,最后通过顶针与成型品A的脱模方向(图1中的上方,Y方向)上来进行成型品A的顶出动作。此外,上述的结构部件及动作与公知的注射成型用模具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34]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切部A1是从成型品A的端部向成型品A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A1,且相对于成型品A的脱模方向(Y方向)交叉为(X方向)。就底切处理机构2而言,设置在传统的模具1的定模11和动模12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梳体的注塑模具(1),包括有模具(1),所述模具(1)包括有使成型品(A)的外表面成型的定模(11)以及使成型品的内表面成型并位于定模(11)下方的动模(12),在定模(11)和动模(12)的分型面结合的状态下,能通过注射熔融材料来进行成型品(A)的成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模(12)上安装有底切处理机构(2),所述底切处理机构(2)包括有:成型芯(21),设置有至少两个,在成型品(A)成型时使底切部(A1)成型,底切部(A1)是从成型品(A)的端部向成型品(A)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且相对于成型品(A)的脱模方向交叉;滑动件(22),设置在各个成型芯(21)的中央,各个成型芯(21)与滑动件(22)具备有相互卡合的卡合单元;托板(23),位于所述滑动件(22)之下,用于承托所述滑动件(22),所述动模(12)能相对该托板(23)上移;在伴随开模状态下,所述定模(11)相对所述动模(12)上移,并在定模(11)相对动模(12)上移至限定位置时,所述定模(11)停止上移而所述动模(12)联动地被向上顶出特定距离,以使各个所述成型芯(21)相对滑动件(22)滑动并从底切部(A1)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梳体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单元为设置在所述滑动件(22)的滑槽(220)以及设置在各个成型芯(21)内侧并能卡入该滑槽(220)并发生滑动的滑轨(2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梳体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伟相琼颖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宇鸿正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