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94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照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包括MCU主控电路、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电路及DCDC输出电路,所述DCDC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及电压输入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电路及DCDC输出电路均与所述MCU主控电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常规大电流恒流调光方式出现水波纹、噪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从0~100%全范围精细调光,而且由于采用了直接电流输出,减少PWM开关过程中的开关损耗,产品的电能效率进一步提高。电能效率进一步提高。电能效率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LED因其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在大功率恒流输出的LED调光系统中,目前大部分使用的是PWM调制方式来调节输出电流的大小,PWM调光模式电路简单,但有三个明显的缺点:1、灯光显示人眼观察虽然看不出区别,但如果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摄像时,会出现水波纹等频闪现象,影响整体显示效果;2、PWM开关过程中会出现开关损耗,电能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3、PWM开关过程中如果开关频率选择不当会造成刺耳的电流声,影响产品使用效果。其他采用模拟调光的设计方案,虽然可以规避上述PWM调光的缺点,但是由于模拟调光方案本身的缺陷,只能在大电流输出可以实现调节,在小电流调节时存在“盲区”,无法继续调光,采用模拟调光模式无法实现LED全范围精细调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解决了常规大电流恒流调光方式出现水波纹、噪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从0~100%全范围精细调光,而且由于采用了直接电流输出,减少PWM开关过程中的开关损耗,产品的电能效率进一步提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包括MCU主控电路、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电路及DCDC输出电路,所述DCDC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及电压输入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电路及DCDC输出电路均与所述MCU主控电路电性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MCU主控电路包括单片机芯片U2、接口J1、接口CH1、拨码开关S1、发光电路及单片机芯片外围电路,所述接口J1、接口CH1、拨码开关S1、发光电路及单片机芯片外围电路均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2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包括LED恒流芯片U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感L2、二极管D4、晶体管Q1、电阻R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7、电阻R18及接口CH2,所述LED恒流芯片U1分别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及电阻R17连接,所述晶体管Q1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7、电阻R18、二极管D4及电感L2连接,所述电感L2、电容C9及电容C10均与所述接口CH2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包括LED恒流芯片U2、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2、
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二极管D10、晶体管Q2、电感L4、接口CH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及电阻R37,所述LED恒流芯片U2分别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2、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连接,所述晶体管Q2分别与所述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5、电阻R37、二极管D10及电感L4连接,所述电感L4、电容C33及电容C34均与所述接口CH5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DCDC输出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4、电源管理芯片U5、电源管理芯片U6、接口CH4、二极管D8、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5、电容C36、电阻R41、二极管D9、电感L3、电容C30、电阻R38、电阻R42、电容C37、电容C31、电阻R36、电容C28、电容C29、电容C32、电阻R39、电阻R40、电容C38及电容C39,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4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8、电容C26、电容C27、电阻R41、电容C36、电容C25、电感L3、二极管D9、电容C30、电阻R38及电阻R42连接,所述电阻R36分别与所述电感L3、电阻R38、电容C30、电容C37、电容C31、电容C28、接口CH4及电源管理芯片U5连接,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6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5、电容C29、电容C32、电阻R39、电阻R40、电容C38及电容C39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电压输入电路包括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6、接口CH3、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二极管D5、保险丝F1及稳压管D7,所述电阻R22分别与所述电容C13、电容C14、接口CH3、电阻R23及电阻R24连接,所述保险丝F1与接口CH3连接,所述稳压管D7与电阻R24连接,所述电阻R25分别与电阻R23、二极管D5及电容C16连接。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中的DCDC输出电路分别与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及电压输入电路电性连接,该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电路及DCDC输出电路均与MCU主控电路电性连接,该第一恒流输出电路及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均由该MCU主控电路的两个控制调节脚协同控制,在大电流恒流输出的90%以上的范围内,由该MCU主控电路的一个控制调节脚控制第一恒流输出电路或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工作于模拟调光模式下,亮度信号直接转化为模拟量电流输出,实现无频闪精细调光;当亮度信号接近模拟调光模组的“盲区”时,另一个控制调节脚自动切入工作,第一恒流输出电路或第二恒流输出电路进入高频的PWM工作模式,由于仅有极小范围的“盲区”才切入PWM工作模式,另一个控制调节脚的PWM可以工作于高频状态,所以在该盲区的PWM模式也不会出现频闪及噪音现象,在0~100%范围内实现平滑稳定、高效的大电流恒流调光。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MCU主控电路、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电路及DCDC输出电路,所述DCDC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及电压输入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第二恒流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电路及DCDC输出电路均与所述MCU主控电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MCU主控电路包括单片机芯片U2、接口J1、接口CH1、拨码开关S1、发光电路及单片机芯片外围电路,所述接口J1、接口CH1、拨码开关S1、发光电路及单片机芯片外围电路均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恒流输出电路包括LED恒流芯片U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感L2、二极管D4、晶体管Q1、电阻R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7、电阻R18及接口CH2,所述LED恒流芯片U1分别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4、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及电阻R17连接,所述晶体管Q1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7、电阻R18、二极管D4及电感L2连接,所述电感L2、电容C9及电容C10均与所述接口CH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混合调光模式的调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恒流输出电路包括LED恒流芯片U2、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二极管D10、晶体管Q2、电感L4、接口CH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及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猛潮陈卫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东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