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自动清理功能的排涝涵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3759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自动清理功能的排涝涵管,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和设置在排涝涵管的内部的清理组件,包括固定杆、弹簧件和清理部,固定杆与排涝涵管的内侧壁间隔预设距离且两端分别通过一安装件固定连接,固定杆平行于排涝涵管的轴线并穿过清理部与清理部活动连接,弹簧件套设在固定杆上且靠近进水口的一侧与清理部固定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清理部在所述固定杆上往复运动,清理部包括设置为边缘与排涝涵管内壁接触的圆形滤水件,清理部在弹簧件的作用下将排涝涵管中的残余物推至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排涝涵管内部设置清理组件并利用水流的冲力使清理组件相对排涝涵管往复运动清理其中的杂物,既能节省环保又可实现清理功能。现清理功能。现清理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自动清理功能的排涝涵管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清理
,尤其涉及一种具备自动清理功能的排涝涵管。

技术介绍

[0002]涵管俗称水泥管,常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并埋设于地下的管道,用于输水或引水。在常见的使用场景中,以排涝为例,涵管多为中空且内部空间较大的管道,排涝时可供大流量的水通过,但由于排涝的水体中杂质较多,在排涝过程中会形成如杂质蓄积或淤泥沉积的问题,如不及时清理、长期积累,残留的杂质和淤泥堆积凝结,再次排涝时也无法冲刷掉,造成涵管的输水空间减小,甚至出现堵塞。
[0003]现有技术中已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中国专利“一种水利工程涵管清淤结构”(申请号为CN202122458838.3)提出了一种涵管清淤结构,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内腔底部活动插接有集淤装置,所述集淤装置包括连接杆和若干集淤盒,若干所述集淤盒均匀固定安装在连接杆的底部,所述集淤盒远离管体进水口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滤网,所述管体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包括固定板和活动板,所述固定板与管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若干分布均匀的弹性按压件。该技术通过在管道内设置多个集淤盒,使水体通过集淤盒时可以过滤,将淤泥以及其他杂质留在集淤盒内,需要清理时,直接将集淤盒抽出便可一并将残留的杂质带出。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设置连接杆,集淤盒固定安装在连接杆的底部,导致了集淤盒只能呈半圆形,无法与管道内壁完整贴合,在水流量较大时,会直接没过整个集淤盒,这就导致了集淤盒的过滤集淤效果明显降低,淤泥及杂质仍会流进管道,造成沉积堵塞。
[0004]此外,专利技术人还发现,现有技术中其他针对管道清淤的技术方案有一部分是通过设计专门的管道清淤装置实现管道清淤的,然而此类清淤装置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涵管一般是埋设在地下,使用清淤装置时装配较为繁琐,且使用中的涵管都是连接好的,进水口与出水口距离较长也给部分清淤装置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自动清理功能的排涝涵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道清淤装置效果不佳且需要借助外力清理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备自动清理功能的排涝涵管,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涝涵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涝涵管的内部的清理组件,包括固定杆、弹簧件和清理部,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排涝涵管的内侧壁间隔预设距离且两端分别通过一安装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平行于所述排涝涵管的轴线并穿过所述清理部与所述清理部活动连接,所述弹簧件套设在所述固定杆上且靠近所述进水口的一侧与所述清理部固定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清理部在所述固定杆上往复运动,所述清理部包括设置为边缘与所述排涝涵管内壁接触的圆形滤水件,所述清理部在所述弹簧件的作用
下将所述排涝涵管中的残余物推至一侧。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设距离小于所述排涝涵管的半径。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清理部上设置有供所述固定杆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侧卡设有若干活动滚珠。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形滤水件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滤网和挡板,所述挡板邻近所述排涝涵管的底部,所述滤网邻近所述排涝涵管的顶部。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靠近所述进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松动所述排涝涵管底部淤泥的翻齿。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清理部的边缘上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排涝涵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滑槽,所述凸起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弹簧,所述固定弹簧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端与滑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凸起接触。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杆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弹簧件远离所述清理部的一端的固定块。
[0014]本技术通过在排涝涵管内设置清理组件以实现排涝涵管的自动清理功能,其中清理组件包括与排涝涵管内侧壁间隔预设距离的固定杆,套设在固定杆上的弹簧件,弹簧件靠近进水口的一端与清理部连接,排水时,清理部受到水流冲击移动并挤压弹簧,水流减小或停止时,清理部受弹簧张力作用和向原始位置移动,此时可带动涵管内的杂物至进水口一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排涝涵管的剖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清理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通孔内部结构截面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设置多个固定杆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圆形滤水件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翻齿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凸起、凹槽以及固定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0022]序号说明:1、固定杆;11、安装件;12、固定块;2、弹簧件;3、清理部;31、通孔;32、滚珠;33、圆形滤水件;331、滤网;332、挡板;34、翻齿;35、凸起;4、滑槽;41、固定弹簧;5、进水口;6、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图1展示了本技术排涝涵管的一个实施例,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排涝涵管
包括进水口5、出水口6和清理组件。其中,清理组件包括固定杆1、弹簧件2和清理部3,固定杆1设置在排涝涵管的内部并与排涝涵管的内侧壁间隔预设距离,两端分别通过一安装件11固定连接,固定杆1平行于排涝涵管的轴线并穿过清理部3与清理部3活动连接,弹簧件2套设在固定杆1上且靠近进水口5的一侧与清理部3固定连接,并用于带动清理部3在固定杆1上往复运动,清理部3包括设置为边缘与排涝涵管内壁接触的圆形滤水件33,清理部3在弹簧件2的作用下将排涝涵管中的残余物推至一侧。
[0025]进一步地,固定杆1靠近出水口6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12,用于固定弹簧41件2远离清理部3的一端。
[0026]具体地,本技术的排涝涵管可以设置为排涝初始端管道,并在出水口6处连接额外的普通涵管。使用时水流从进水口5进入,水流与涵管的底部最先接触并顺涵管流动。当水流速度较大时,在接触到本技术中的清理部3后,将对静止的清理部3产生冲力,并且随着持续的水流涌入,冲力或增大、或转化为自身张力,当冲力或张力大于弹簧件2的初始张力时,一端固定在出水口6一侧的固定块12上、另一端与清理部3连接的弹簧件2则开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自动清理功能的排涝涵管,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涝涵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涝涵管的内部的清理组件,包括固定杆、弹簧件和清理部,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排涝涵管的内侧壁间隔预设距离且两端分别通过一安装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平行于所述排涝涵管的轴线并穿过所述清理部与所述清理部活动连接,所述弹簧件套设在所述固定杆上且靠近所述进水口的一侧与所述清理部固定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清理部在所述固定杆上往复运动,所述清理部包括设置为边缘与所述排涝涵管内壁接触的圆形滤水件,所述清理部在所述弹簧件的作用下将所述排涝涵管中的残余物推至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涝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小于所述排涝涵管的半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涝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部上设置有供所述固定杆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侧卡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义超符庆锐陈凡贾平蒋兴房赵燕
申请(专利权)人: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云南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