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267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及其应用,采用S蛋白衍生肽、ACE2衍生肽、膜融合抑制多肽,针对以新型冠状原始毒株WT和奥密克戎毒株Omicron毒株S蛋白为包膜蛋白的假病毒和以VS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新型冠状病毒主要表达刺突蛋白(S蛋白)、膜蛋白(M蛋白)、包膜蛋白(E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4种结构性抗原蛋白。其中,S蛋白与人的细胞表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并在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起最重要作用。S蛋白主要由S1和S2亚基组成,S1亚基包括N末端结构域(NTD)、受体结合区域(RBD),S2亚基包括膜融合肽(FP)、肽重复序列1和2(HR1,HR2)跨膜结构域和胞内结构域。其中,RBD中的受体结合基序(RBM)为S蛋白与ACE2主要结合区域,FP在病毒S蛋白与ACE2结合并变构后参与病毒与细胞膜融合过程。具体来说,新型冠状状病毒通过S蛋白上受体结合域RBD与宿主细胞的受体ACE2结合,这是病毒感染的起始步骤。当S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特异结合后,发生构象变化,在宿主蛋白酶的切割下被激活,S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膜融合肽释放,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上,随后S2亚基上的两个七肽重复序列形成六螺旋束,拉近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之间的距离,进而促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介导病毒的进入。
[0003]目前开发的多肽类抑制剂对于相对应的冠状病毒而言都有着不错的抑制活性,但是病毒在不停适应宿主的过程中发生各种变异,病毒容易逃逸单一的抑制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其中的三种多肽抑制剂能够针对病毒入侵三个步骤更好地抑制各种病毒变异株,为治疗或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为药物开发提供指导。而且,本领域内还未见使用三种多肽组合物用于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报道。本专利技术首次检测证实S蛋白衍生肽、ACE2衍生肽、膜融合抑制多肽三种多肽及其组合物(Mix)对新型冠状病毒入侵的抑制作用,发现三种多肽的组合物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任意一种多肽的抑制效果,三种多肽组合物的半抑制浓度IC50比单独使用任意一种多肽的最低IC50低近20倍。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8]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其包括:多肽1、多肽2和多肽3;所述多肽1的氨基酸序列是ALNCYWPLNDYGFYTTTGIGYQPYRVVVLSFEL;所述多肽2的氨基酸序列是EEQAKTFLDKFNHEAEDLFYQSSGLGKGDFR;所述多肽3的氨基酸序列是DISGINASVVNIQKEIDRLNEVAKNLNESLIDLQEL。
[0009]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的多肽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中,所述多肽1、所
述多肽2和所述多肽3三者按摩尔比为(0.5~8):(0.5~8):(0.5~8)进行混配。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中,所述多肽1的浓度范围0.1~6000nM,所述多肽2的浓度范围为0.1~6000nM,所述多肽3的浓度范围0.1~6000nM。
[0012]优选地,所述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中,所述多肽1、所述多肽2、所述多肽3的摩尔比为1:1:1;所述多肽1的浓度为500nM,所述多肽2的浓度为500nM,所述多肽3的浓度为500nM。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多肽组合物给药方式不限定于注射给药,注射液的溶剂为生理盐水。
[0014]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的应用。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多肽组合物,可应用于制备包括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病和减轻新型冠状病毒病的药物。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三个步骤,提供了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病的多肽组合物,采用多肽组合物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抑制,组合物中的S蛋白衍生肽、ACE2衍生肽可以直接抑制S蛋白与ACE2的相互作用,膜融合抑制多肽用于抑制膜融合。实验已经证实,该多肽组合物抑制病毒入侵效果好,其IC50低且远低于单独使用任意一种多肽的IC50。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三种多肽及其组合物对病毒的抑制效果。其中Mock代表没有加任何病毒和多肽到细胞培养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Control代表只加入病毒未加任何多肽到细胞培养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471多肽、p6多肽、HR2P多肽分别代表加入浓度为S蛋白衍生肽、ACE2衍生肽或膜融合抑制多肽到细胞培养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Mix1:2:1代表加入浓度为500nM的471多肽、p6多肽和HR2P多肽配比为1:2:1的多肽组合物到细胞培养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Mix1:1:2代表加入浓度为500nM的471多肽、p6多肽和HR2P多肽配比为1:1:2的多肽组合物到细胞培养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Mix2:1:1代表加入浓度为500nM的471多肽、p6多肽和HR2P多肽配比为2:1:1的多肽组合物到细胞培养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Mix1:1:1代表加入浓度为500nM的471多肽、p6多肽和HR2P多肽配比为1:1:1的多肽组合物到细胞培养液中的荧光素酶活性。荧光素酶活性可反映对以新型冠状原始毒株(WT)和奥密克戎毒株(Omicron)毒株S蛋白为包膜蛋白的假病毒的抑制效果。
[0020]图2为浓度为500nM的471多肽、p6多肽和HR2P多肽及其配比为1:1:1的多肽组合物,对以VSV

G VSV

G为包膜蛋白的假病毒的抑制效果。
[0021]图3为三种多肽及其组合物在不同浓度时抑制WT毒株和Omicron毒株的量效关系曲线。其中采用的浓度分别为0nM、0.1nM、0.3nM、0.9nM、2.7nM、8.1nM、24.3nM、72.9nM、218.7nM、500nM、656.1nM、1968.3nM、5904.9nM。
[0022]图4为浓度为500nM的471多肽、p6多肽和HR2P多肽及其配比为1:1:1的多肽组合物
抑制WT毒株和Omicron毒株的IC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多肽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0024]1、细胞传代
[0025](1)将盛放原代293T细胞培养瓶中的细胞培养液吸出,然后用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润洗1次,并将PBS弃去。
[002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肽1、多肽2和多肽3;所述多肽1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述多肽2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所述多肽3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1、所述多肽2和所述多肽3按摩尔比为(0.5~8):(0.5~8):(0.5~8)进行混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病多肽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1的浓度范围0.1~6000nM,所述多肽2的浓度范围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涛牛鑫鑫胡斯奇宋林宏王凤邱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