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及其作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223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及其作业方法,平台包括多个桩顶平台,设置在桩基的顶部;至少两条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桩顶轨道通过桩顶平台安装在桩排中处于码头长度方向上的多根桩基顶部,相邻桩顶轨道沿码头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桩顶平台均包括:底座,支撑在桩顶上,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第一竖向伸缩单元,所述第一竖向伸缩单元能够向下伸出插入所述桩基内部一定距离,以使所述桩顶平台与桩基之间实现水平方向的限位;三向千斤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能够适应偏位桩基、组合斜桩且具有设备行走过跨方便,不受空间限制的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及其作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桩基码头建造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及作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码头岸坡抛石防护施工通常需在水下作业,且作业空间受限,传统工艺在低潮位期间,利用工程船舶在海侧抛石辅助,同时人工在桩间区域搬运砂石料进行抛石防护作业。此时码头桩基已形成,水下空间受限,施工干扰较大,导致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大部分机械无法进入区域内施工,工效低,现场人员多,施工风险大。
[0003]目前存在少量专利技术利用类似桥梁施工领域的“架桥机”设备位于码头上部结构进行施工,例如专利“高桩码头桩间挖泥和抛石作业平台及作业方法”提到一种支撑于桩顶的抛石和作业设备及方法,根据现场调研,诸如此类的设备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包括:第一、桩顶设备难以适应施工中非常普遍的打桩偏位问题;第二、桩顶支撑一般针对直桩,而对桩基码头的组合斜桩如何支撑及过跨应用案例较少;第三、桩顶设备移动过跨复杂,行走效率较低,更换辅助支腿时通常需要人工辅助操作;第四、设备整体尺寸较大,移动过程中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岸坡防护水下作业无法适应偏位桩基、组合斜桩、桩顶设备行走过跨不便以及空间受限等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手段:一种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包括:多个桩顶平台,设置在桩基的顶部;至少两条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桩顶轨道通过桩顶平台安装在桩排中处于码头长度方向上的多根桩基顶部,相邻桩顶轨道沿码头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桩顶平台均包括:底座,支撑在桩顶上,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第一竖向伸缩单元,所述第一竖向伸缩单元能够向下伸出插入所述桩基内部一定距离,以使所述桩顶平台与桩基之间实现水平方向的限位;三向千斤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桩顶轨道内部设有水平滑槽,所述水平滑槽内设有滑移组件,所述滑移组件能够在桩顶轨道的水平滑槽中沿桩顶轨道长度方向滑移,所述水平滑移组件包括:
滑移支撑部件,包括上支撑滚轮组和下支撑滚轮组,所述上支撑滚轮组安装在所述水平滑槽的槽顶部,所述下支撑滚轮组安装在所述水平滑槽的槽底部,上支撑滚轮组和下支撑滚轮组上、下平行设置;刚性顶板,夹设于所述上支撑滚轮组和下支撑滚轮组之间;第二竖向伸缩单元,设置在所述桩顶轨道上,第二竖向伸缩单元能够朝向所述刚性顶板进行伸缩以将所述刚性顶板与所述桩顶轨道之间固定;所述三向千斤顶的竖向顶撑轴与所述刚性顶板连接,由所述三向千斤顶、底座组成的桩顶平台整体能够相对所述桩顶轨道在水平滑槽内移动、或在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的作用下与所述桩顶轨道之间相对固定;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刚性顶板上,所述刚性顶板开设有沿桩顶轨道宽度方向设置的通槽,所述三向千斤顶的竖向顶撑轴穿过所述通槽后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由所述三向千斤顶、底座组成的桩顶平台整体在所述通槽内沿桩顶轨道宽度方向移动,以对应偏位的桩基;上部作业机构,设置在所述桩顶轨道的上部,且与所述桩顶轨道固定连接,用于抛石作业。
[0006]所述第一竖向伸缩单元和第二竖向伸缩单元采用气缸或液压油缸。
[0007]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轮毂电机,所述三向千斤顶的顶撑轴穿过所述通槽后通过所述轮毂电机悬挂支撑于刚性顶板上。
[0008]所述上部作业机构为抛石作业机构,包括:立柱,底部固定支撑于所述桩顶轨道上;横梁,连接在码头宽度方向相邻两根桩顶轨道之间的所述立柱顶部之间;移动料斗,设置在所述横梁上,可在所述横梁上沿码头宽度方向移动。
[0009]所述移动料斗的底部设有长度可调整的导管。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一种基于所述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的作业方法,沿码头宽度方向,两根桩顶轨道之间相互平行的设有至少一对桩基对,沿码头长度方向,设有若干桩基对,分别是沿码头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桩基对、第二桩基对、第三桩基对以及第N桩基对,N为正整数;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若桩基未偏位,第一桩基对和第二桩基对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一作业区域,所述第一作业区域中的4个桩基的顶部分别安装一个所述桩顶平台,4个桩顶平台与4个桩基之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竖向伸缩单元限位并固定,并且4个桩顶平台与桩顶轨道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相对固定,其余桩基顶部的桩顶平台上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呈收起状态,桩顶平台与桩顶轨道之间可相对滑移;若桩基在码头长度方向上偏位,,桩基对中任一桩基对上的桩顶平台与所述桩顶轨道通过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相对固定,其余桩基顶部的桩顶平台上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呈收起状态,桩顶平台与桩顶轨道之间可相对滑移,与桩顶轨道固定的桩顶平台利用其上的所述三向千斤顶向前顶推桩顶轨道及上部作业机构,直至桩顶轨道带着所述上部作业机构沿码头长度方向向前将桩顶平台整体沿桩顶轨道移动至设定位置,若桩基在码头宽度方向上偏位,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三向千斤顶、底
座组成的整体沿通槽移动,至设定偏位位置;S2:利用上部作业机构在所述第一作业区域内进行作业;S3:当第一作业区域作业结束后,桩基对中任一桩基对上的桩顶平台与所述桩顶轨道通过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相对固定,其余桩基顶部的桩顶平台上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呈收起状态,与桩顶轨道固定的桩顶平台利用其上的所述三向千斤顶向前顶推桩顶轨道及上部作业机构,直至桩顶轨道带着所述上部作业机构沿码头长度方向向前缓慢移至第二桩基对和第三桩基对之间的第二作业区域,此时,第二作业区域中的4个桩顶平台与4个桩基之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竖向伸缩单元限位并固定,利用上部作业机构在所述第二作业区域内进行作业;当顶推至桩基前方无桩顶平台时,由后一排桩基对顶部的桩顶平台与桩基固定,最前方排架的桩基顶部两个桩顶平台并列靠拢,均与桩顶轨道固定,后一排的桩基对顶部的桩顶平台缓慢顶推,整体向前移动,直至最前方1个桩顶平台跨过桩基;S4:依次类推,直至所述桩基对之间的作业区域全部完成作业。
[0011]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本专利技术的桩顶平台通过沿桩顶轨道移动调整码头长度方向的桩基偏位,通过沿刚性顶板底部的通槽移动调整码头宽度方向的桩基偏位,且利用桩顶平台的底座、内部第一竖向伸缩单元固定桩基,以此解决桩基偏位问题。
[0012]第二、本专利技术的桩顶轨道结构简单,通过与桩顶平台的刚性顶板组合,将上部作业机构的荷载较为均匀的先分布在刚性顶板上,再传递至桩基,且刚性顶板可移动调整位置,能够支撑于叉桩、三桩等组合斜桩的顶部。
[0013]第三、本专利技术结合桩顶平台和桩顶轨道结构,具备顶升、移动等功能,装置过跨方式简便,三向千斤顶顶升桩顶轨道过跨,桩顶平台可在桩顶轨道底部沿桩顶轨道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移动,以适应桩基偏位,桩顶平台通过内部第一竖向伸缩单元实现与桩基连接或支撑。
[0014]第四、本专利技术的抛石作业机构结构简单,料斗可在横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包括:多个桩顶平台,设置在桩基的顶部;至少两条桩顶轨道,沿码头长度方向布置,桩顶轨道通过桩顶平台安装在桩排中处于码头长度方向上的多根桩基顶部,相邻桩顶轨道沿码头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桩顶平台均包括:底座,支撑在桩顶上,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第一竖向伸缩单元,所述第一竖向伸缩单元能够向下伸出插入所述桩基内部一定距离,以使所述桩顶平台与桩基之间实现水平方向的限位;三向千斤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桩顶轨道内部设有水平滑槽,所述水平滑槽内设有滑移组件,所述滑移组件能够在桩顶轨道的水平滑槽中沿桩顶轨道长度方向滑移,所述水平滑移组件包括:滑移支撑部件,包括上支撑滚轮组和下支撑滚轮组,所述上支撑滚轮组安装在所述水平滑槽的槽顶部,所述下支撑滚轮组安装在所述水平滑槽的槽底部,上支撑滚轮组和下支撑滚轮组上、下平行设置;刚性顶板,夹设于所述上支撑滚轮组和下支撑滚轮组之间;第二竖向伸缩单元,设置在所述桩顶轨道上,第二竖向伸缩单元能够朝向所述刚性顶板进行伸缩以将所述刚性顶板与所述桩顶轨道之间固定;所述三向千斤顶的竖向顶撑轴与所述刚性顶板连接,由所述三向千斤顶、底座组成的桩顶平台整体能够相对所述桩顶轨道在水平滑槽内移动、或在所述第二竖向伸缩单元的作用下与所述桩顶轨道之间相对固定;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刚性顶板上,所述刚性顶板开设有沿桩顶轨道宽度方向设置的通槽,所述三向千斤顶的竖向顶撑轴穿过所述通槽后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由所述三向千斤顶、底座组成的桩顶平台整体在所述通槽内沿桩顶轨道宽度方向移动,以对应偏位的桩基;上部作业机构,设置在所述桩顶轨道的上部,且与所述桩顶轨道固定连接,用于抛石作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伸缩单元和第二竖向伸缩单元采用气缸或液压油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轮毂电机,所述三向千斤顶的顶撑轴穿过所述通槽后通过所述轮毂电机悬挂支撑于刚性顶板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斜直桩的高桩码头防护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作业机构为抛石作业机构,包括:立柱,底部固定支撑于所述桩顶轨道上;横梁,连接在码头宽度方向相邻两根桩顶轨道之间的所述立柱顶部之间;移动料斗,设置在所述横梁上,能够在所述横梁上沿码头宽度方向移动。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聪聪刘卫陈子君林红星胡超勇邹丰朱映滔臧传龙朱永福王亮蔡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