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药盒产品模具,涉及用于注塑成型药盒等多格盒体产品的模具领域技术,包括上模座、上模、下模及下模座,其下模的顶部向下凹设有第一凹腔,上模的底部向下凸设有至少三个彼此间隔布置的第一凸部,在隔槽交汇中心处分别朝向各隔槽辐射延伸形成第二凸部,第二凸部的中心处的内部设置有中心流道,第二凸部之朝向各隔槽辐射延伸的延伸部的内部均设置有分支辐射流道,延伸部的延伸末端面均具有浇口。其颠覆传统技术中在药盒底部中心处进胶的思路,采用在药盒顶部隔条中心处进胶,再沿各隔条所在位置实现多流道辐射注胶,便于快速填充,改善传统技术中塑胶药盒的隔条顶部与盒体周侧的顶部连接处少胶导致外形及强度不太理想的问题。强度不太理想的问题。强度不太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药盒产品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药盒产品模具,其用于注塑成型药盒等多格盒体产品。
技术介绍
[0002]以药盒为例,简单盒体是包括有周侧壁和底壁,内部需要分格的话,再利用额外的卡纸等隔开,考虑到盒体整体性、结构强度以及对药物的分区隔设及保护作用,后来药盒常见会设计成多格盒体塑胶产品,即包括有盒体周侧壁、底壁以及一体连接于盒体内部的若干隔条,以将盒体分成多格区域。
[0003]现有技术中,在注塑成型药盒时,不管是简单盒体还是多格盒体,普遍是采用倒置式,即注塑成型产品时,在模具内部,盒体的底壁是朝上,盒体的周侧壁位于底壁的下方,其在药盒底部中心处进胶,一般是一个进胶点。例如:CN 211251193 U公开了一种医药盒底壳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及设在上模和下模之间的顶板,所述上模、下模和顶板之间设有内芯,所述内芯与上模之间形成与医药盒底壳形状相配合的成型腔,上模顶部设有与成型腔相连通的注嘴,上模顶部设有上面板,上面板中间设有定位环,定位环内设有与注嘴相连通的注塑口;其盒体在模具内是倒置式,上端中心处对底壁进胶。
[0004]该种在药盒底部中心处进胶的思路,进胶比较慢,局限了成型速度的进一步提升,而且,盒体的周侧壁的顶部是朝下的,在模具内相当于是位于型腔的最下端位置,容易出现胶量填充不够饱满,导致局部不均匀,尤其是对于设置有隔条的药盒而言,若干隔条都是薄壁设计,在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隔条顶部与盒体周侧的顶部连接处少胶导致外形及强度不太理想的问题,在实际设计时,考虑到外观尽量少受局部少胶情况的影响,会将隔条设计得低于或者超出盒体的周侧壁的顶部,对于单个分隔区域而言,不能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全周侧分隔保护,因为若将隔条设计为与盒体的周侧壁的顶部齐平,成型难度大,从外观上容易看出隔条与盒体的周侧壁两者的顶部不齐平,外观检测合格率不高,导致产品整体良率受影响。还有,进胶处设置在盒体底部,通常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去浇口毛刺的工序环节,也就是说要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这部分的工序环节很难再做简化。
[0005]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药盒产品模具,其颠覆传统技术中在药盒底部中心处进胶的思路,采用在药盒顶部隔条中心处进胶,再沿各隔条所在位置实现多流道辐射注胶,便于快速填充,改善传统技术中塑胶药盒的隔条顶部与盒体周侧的顶部连接处少胶导致外形及强度不太理想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药盒产品模具,包括上模座、上模、下模及下模座,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形成药盒产品型腔,所述上模为动模,所述下模为定模,所述上模设置有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
道连通药盒产品型腔;
[0009]所述下模的顶部向下凹设有第一凹腔,所述上模的底部向下凸设有至少三个彼此间隔布置的第一凸部,相邻两个第一凸部之间的隔槽交汇至中心处,在中心处分别朝向各隔槽辐射延伸形成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的底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底端面的上方,所述第一凸部伸入所述第一凹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凹腔的内壁面保持间隙以围构形成所述药盒产品型腔;所述第二凸部的中心处的内部设置有中心流道,所述第二凸部之朝向各隔槽辐射延伸的延伸部的内部均设置有分支辐射流道,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末端面均具有浇口,所述中心流道向上贯通设置以连通于所述进胶流道,所述中心流道的下端沿周向分别连通各个分支辐射流道,胶料从进胶流道进入中心流道,再分流至各个分支辐射流道,由各个分支辐射流道的浇口注入相应纵向槽、横向槽内直至填充满整个药盒产品型腔。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部设置有四个以上,每四个为一组,四个第一凸部彼此间隔呈矩形布置,左右间隔布置的相邻两个第一凸部之间形成有纵向槽,前后间距布置的相邻两个第一凸部之间形成有横向槽,所述纵向槽和横向槽交汇成十字形槽;所述第二凸部自所述十字形槽的中心分别沿纵向槽、横向槽延伸设置以呈十字形凸部,所述中心流道位于所述第二凸部的十字中心处的内部,所述分支辐射流道分别位于沿纵向槽、横向槽延伸的延伸部的内部。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部的个数为大于4的偶数,所述纵向槽、横向槽交汇形成多个纵向和/或横向阵列布置且相连通的十字形槽。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凹腔是呈上大下小的锥形腔。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部呈上大下小的锥形台。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十字形槽的内顶端面、所述第二凸部的底端面以及所述第一凸部的底端面依次自上而下间距设置。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颠覆传统技术中在药盒底部中心处进胶的思路,采用在药盒顶部隔条中心处进胶,再沿各隔条所在位置实现多流道辐射注胶,便于快速填充,同时,进胶压力平衡性较好,药盒整体胶量填充均匀,进胶位置靠近隔条顶部及盒体周侧的顶部位置,有利于隔条顶部及盒体周侧的顶部位置填充饱满,改善传统技术中塑胶药盒的隔条顶部与盒体周侧的顶部连接处少胶导致外形及强度不太理想的问题,而且,注塑而得的药盒产品,由于隔条的交汇处会形成凹位,其浇口位置隐藏于凹位的多个内侧面,不会影响药盒表面外观及使用接触感,也不会影响药盒在包装使用时的装配堆叠等,因此,对浇口的处理要求很低,简化浇口处理工序,缩减浇口处理所需花费的时间。
[0016]采用该种注塑成型方式,药盒产品在模具内是呈正置式,颠覆传统技术之倒置式,可以更好地满足那些对隔条强度要求较高的药盒(或者其它类似药盒的多格式塑胶盒子)的生产需求,隔条强度提高后,药盒的抗变形能力得到提升,对各个格子区域内的药物的分区存放及保护作用更为理想。
[00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药盒产品模具的组装立体示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上模的仰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药盒产品的俯视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药盒产品的俯视图(假设浇口处有毛刺残留物54);
[0022]图5是四格盒体产品的简单示意图(盒体5的周侧壁51与隔条52的顶部齐平设计,未示出十字形凹位);
[0023]图6是四格盒体产品的简单示意图(盒体5的周侧壁51的顶部低于隔条52的顶部,未示出十字形凹位);
[0024]图7是四格盒体产品的简单示意图(盒体5的周侧壁51的顶部高于隔条52的顶部,未示出十字形凹位);
[0025]图8是一种三格盒体产品的俯视图;
[0026]图9是一种五格盒体产品的俯视图;
[0027]图10是一种八格盒体产品的上模的仰视图(每四个第一凸部为一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药盒产品模具,包括上模座、上模、下模及下模座,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形成药盒产品型腔,所述上模为动模,所述下模为定模,所述上模设置有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连通药盒产品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的顶部向下凹设有第一凹腔,所述上模的底部向下凸设有至少三个彼此间隔布置的第一凸部,相邻两个第一凸部之间的隔槽交汇至中心处,在中心处分别朝向各隔槽辐射延伸形成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的底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底端面的上方,所述第一凸部伸入所述第一凹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凹腔的内壁面保持间隙以围构形成所述药盒产品型腔;所述第二凸部的中心处的内部设置有中心流道,所述第二凸部之朝向各隔槽辐射延伸的延伸部的内部均设置有分支辐射流道,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末端面均具有浇口,所述中心流道向上贯通设置以连通于所述进胶流道,所述中心流道的下端沿周向分别连通各个分支辐射流道,胶料从进胶流道进入中心流道,再分流至各个分支辐射流道,由各个分支辐射流道的浇口注入相应纵向槽、横向槽内直至填充满整个药盒产品型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盒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解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闽创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