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280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上模具与下模具围合出注塑成型腔,侧孔成型组件位于注塑成型腔侧方,侧孔成型组件包括上导向块;固设于注塑模的上模具上;下导向块;活动设置于注塑模的下模具上;下导向块位于上导向块的下方,且上导向块和下导向块分别在其相对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侧成型模具固设于下导向块上,背离第二导向斜面所在侧;复位组件;复位组件的活动端连接于下导向块;上模具带动上导向块下移,以使下导向块带动侧成型模具向注塑成型腔内移动,通过将侧孔成型组件设置于注塑成型腔侧方,在上模具带动上引导块下移,通过斜面的导向带动侧成型模具进入到注塑成型腔内,形成侧面孔结构特征。构特征。构特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侧孔成型组件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注塑件的生产采用的方式是将流动状态的注塑材料注入到成型腔室内,由于注塑件的外形特征很多,除了常见的上下模型合模形成的上下端的特征,常常还包括侧面孔状结构特征,但是常规的注塑机往往是通过注塑机带动上下模上下轴向移动柜实现开模和合模,这样的方式难以对侧面的结构特征进行成型。为此,本司针对该种注塑方式,开发了一种能够对注塑件侧面孔状结构特征成型的注塑成型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其意在实现在传统模具注塑时,同步实现注塑件侧面孔状结构特征的成型。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上模具与下模具围合出注塑成型腔,侧孔成型组件位于所述注塑成型腔侧方,所述侧孔成型组件包括
[0006]上导向块;固设于注塑模的上模具上;
[0007]下导向块;活动设置于注塑模的下模具上;所述下导向块位于所述上导向块的下方,且所述上导向块和所述下导向块分别在其相对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侧成型模具固设于所述下导向块上,背离所述第二导向斜面所在侧;
[0008]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的活动端连接于所述下导向块;所述上模具带动所述上导向块下移,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接触,以使所述下导向块带动所述侧成型模具向所述注塑成型腔内移动。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引导组件,其包括引导杆以及开设于所述下导向块上的引导孔,所述引导杆位于所述引导孔正上方,所述引导杆固设于所述上模具且上端向所述注塑成型腔所在侧倾斜;所述上模具带动所述上导向块下移,带动所述引导杆同步下移,以使所述引导杆的下端插入所述引导孔内。
[00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在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分离至最大位置时,所述引导杆的下端保持插入于所述引导孔内。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引导杆的下端面为球面。
[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引导组件对称设置有两个。
[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压簧以及拉杆,所述拉杆一端穿过所述压簧后连接于所述下导向块;所述下导向块带动所述侧成型模具向所述注塑成型腔内移动时,使所述拉杆压缩所述压簧。
[00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包括压簧容置腔,所述压簧和所述拉杆接纳于所述压簧容置腔内;所述拉杆穿过所述压簧后由所述支撑块一端穿出与所述下导向块连接。
[00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块在所述拉杆穿出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下模具。
[0016]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将侧孔成型组件设置于注塑成型腔侧方,在上模具带动上引导块下移,上引导块的第一导向斜面与下引导块上的第二导向斜面接触,从而通过斜面的导向带动侧成型模具进入到注塑成型腔内,那么在注塑过程中便会形成侧面孔结构特征;同时,设置复位组件,上引导块带动上引导块向注塑成型腔所在的方向移动时,实现复位组件蓄力,在上下模具开模的过程中,上引导块与下引导块分离,从而复位组件带动下引导块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不对后续的脱模产生干涉。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注塑模具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注塑模具俯视图;
[0019]图3是图2中的A

A剖视图;
[0020]图4是图2中的B

B剖视图;
[0021]图5是侧成型组件结构主视图;
[0022]图6是图5中的C

C剖视图;
[0023]图7是侧成型组件结构立体图;
[0024]图8是侧成型组件结构另一角度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已给出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未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7]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0028]结合图1

8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上模具10与下模具20围合出注塑成型腔40,具体的,上模具10包括第一上模具主体11、第二上模具主体12以及第三上模具主体13,第一模具主体11、第二模具主体12以及第三模具主体13相互固定连接;下模具20包括包括第一下模具主体21、第二下模具主体22以及第三下模具主体23,侧孔成型组件30位于注塑成型腔40侧方,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侧孔成型组件30包括:上导向块34和下导向块35;上导向块34固设于注塑模的上模具10的第三上模具主体13上;下导向块35
活动设置于注塑模的下模具20的第一下模具主体21上;下导向块35位于上导向块34的下方,且上导向块34和下导向块35分别在其相对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341和第二导向斜面351;侧成型模具38固设于下导向块35上,背离第二导向斜面351所在侧;那么,在注塑机带动上模具10连同上引导块34下移,上引导块的第一导向斜面341与下引导块上的第二导向斜面351接触,从而通过斜面的导向带动侧成型模具进入到注塑成型腔内,那么在注塑过程中便会形成侧面孔结构特征,使得注塑件侧面结构成型。
[0029]考虑到注塑结束脱模的时候,需要从上下模具的开口处将其沿开模方向取出,但是侧成型模具38如果未能及时撤出注塑成型腔的话,那么将会导致注塑件无法取出的问题,但是如果再增加一套气动、电动等执行机构去带动侧成型模具38移出又会增加控制的复杂程度,同时增加模具成本;为此,本实施方式优选还包括复位组件;复位组件的活动端连接于下导向块35;上模具10带动上导向块34下移,第一导向斜面341与第二导向斜面351接触,以使下导向块35带动侧成型模具38向注塑成型腔40内移动。具体的,详见图3,复位组件包括压簧32以及拉杆33,拉杆33一端穿过压簧32后连接于下导向块35;下导向块35带动侧成型模具38向注塑成型腔40内移动时,使拉杆33压缩压簧32;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上模具(10)与下模具(20)围合出注塑成型腔(40),侧孔成型组件(30)位于所述注塑成型腔(40)侧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孔成型组件(30)包括上导向块(34),固设于注塑模的上模具(10)上;下导向块(35),活动设置于注塑模的下模具(20)上;所述下导向块(35)位于所述上导向块(34)的下方,且所述上导向块(34)和所述下导向块(35)分别在其相对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341)和第二导向斜面(351);侧成型模具(38)固设于所述下导向块(35)上,背离所述第二导向斜面(351)所在侧;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的活动端连接于所述下导向块(35);所述上模具(10)带动所述上导向块(34)下移,所述第一导向斜面(341)与所述第二导向斜面(351)接触,以使所述下导向块(35)带动所述侧成型模具(38)向所述注塑成型腔(40)内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用侧孔成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导组件,其包括引导杆(37)以及开设于所述下导向块(35)上的引导孔(352),所述引导杆(37)位于所述引导孔(352)正上方,所述引导杆(37)固设于所述上模具(10)且上端向所述注塑成型腔(40)所在侧倾斜;所述上模具(10)带动所述上导向块(34)下移,带动所述引导杆(37)同步下移,以使所述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火明顾春锋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捷品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