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0925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涉及建筑垃圾处理领域,针对现有的建筑垃圾回收编织袋因需要多人协同操作导致浪费人力和操作不便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支撑杆,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均呈平行六边形,且所述第一连接环由六组第一连杆和六组第一弯杆组成,所述第二连接环由六组第二连杆和六组第二弯杆组成,所述第二连接环位于第一连接环的底部,每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杆,且每组所述第一连杆卡接有夹子,编织袋的袋口边缘外翻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套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建筑垃圾回收编织袋因需要多人协同操作导致浪费人力和操作不便的问题。费人力和操作不便的问题。费人力和操作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垃圾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垃圾以固体砖块碎渣为主,一般此类建筑垃圾回收后会进行破碎再利用,目前市面上配套生产有建筑垃圾装填打包专用的编织袋,分袋打包建筑垃圾十分方便运输和处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编织袋至少需要两人协同作业,一人装填建筑垃圾,另一人则保持编织袋的撑开状态,不仅浪费人力,且十分的不便,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建筑垃圾回收编织袋因需要多人协同操作导致浪费人力和操作不便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支撑杆,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均呈平行六边形,且所述第一连接环由六组第一连杆和六组第一弯杆组成,所述第二连接环由六组第二连杆和六组第二弯杆组成,所述第二连接环位于第一连接环的底部,每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杆,且每组所述第一连杆卡接有夹子,编织袋的袋口边缘外翻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套接,且所述夹子夹持编织袋袋口边缘于第一连杆。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均呈水平设置,且所述支撑杆均呈竖直设置,每组所述支撑杆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互相平行。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向装置外侧水平折弯,且所述支撑杆底部末端固定套接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与地面接触面为平面。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之间均通过转接套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匹配套接有转接套,所述转接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盖板,且所述转接套和盖板之间的侧面均呈竖直开设有圆弧槽固定夹接支撑杆。
[0010]优选的,所述转接套的圆弧外壁沿其径向连接有螺丝,所述螺丝顶紧对应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位于螺丝处均开设有平底槽,所述螺丝顶紧平底槽,且所述第一连杆的侧壁平行其轴向开设有防滑纹。
[0012]优选的,所述夹子的呈C型设置,且所述夹子的弧形外壁呈对称设置有夹柄。
[0013]优选的,所述夹柄的互相远离的两侧均横向开设有防滑纹,且每组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均配置有夹子。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杆和第二弯杆的两端均沿其切线方向设置有螺头,所述螺头与其对应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螺纹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1、该装置为一种可拆卸携带的编织袋辅助撑开支架装置,该装置的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环的连杆和弯杆均通过螺纹拼接呈平行六边形结构,支撑杆通过转接套与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固定连接即可搭建完成,十分方便携带和使用;
[0017]2、将该装置支撑杆短弯头一端向下放置在地面上,将编织袋兜放入连接环和支撑杆之间,并将编织袋的袋口边缘外翻与第一连接环套接,且夹子夹持编织袋袋口边缘于第一连杆即可使用,此时单人操作将建筑垃圾向编织袋内装填即可,操作简单实用。
[0018]综上所述,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建筑垃圾回收编织袋因需要多人协同操作导致浪费人力和操作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拆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连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图1中A的结构放大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图2中B的结构放大图。
[0024]图中标号:1、第一连接环;101、第一连杆;102、第一弯杆;103、螺头;104、平底槽;2、第二连接环;201、第二连杆;202、第二弯杆;3、支撑杆;301、防滑套;4、转接套;401、圆弧槽;402、盖板;5、夹子;501、夹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参照图1

图5,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环1、第二连接环2和支撑杆3,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均呈水平设置,且支撑杆3均呈竖直设置,每组支撑杆3连接的第一连杆101和第二连杆201之间互相平行,第一弯杆102和第二弯杆202的两端均沿其切线方向设置有螺头103,螺头103与其对应的第一连杆101和第二连杆201螺纹连接。
[0027]参考图1和图2,支撑杆3的底端向装置外侧水平折弯,且支撑杆3底部末端固定套接有防滑套301,防滑套301与地面接触面为平面,使得该装置避免在装填建筑垃圾过程中移位。
[0028]参考图1、图2、图4和图5,支撑杆3与第一连杆101、第二连杆201之间均通过转接套4固定连接,第一连杆101匹配套接有转接套4,转接套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盖板402,且转接套4和盖板402之间的侧面均呈竖直开设有圆弧槽401固定夹接支撑杆3,转接套4的圆弧外壁沿其径向连接有螺丝,螺丝顶紧对应的第一连杆101和第二连杆201,转接套4的圆孔和圆弧槽401之间互相垂直设置。
[0029]参考图3,第一连杆101和第二连杆201位于螺丝处均开设有平底槽104,螺丝顶紧平底槽104,且第一连杆101的侧壁平行其轴向开设有防滑纹,螺丝顶紧平底槽104可有效避免支撑杆3和转接套4相对第一连杆101转动,同时也方便了该装置组装时的角度定位。
[0030]参考图4和图5,夹子5的呈C型设置,且夹子5的弧形外壁呈对称设置有夹柄501,夹柄501的互相远离的两侧均横向开设有防滑纹,且每组第一连杆101的两端均配置有夹子5,向中间捏动夹柄501即可使得夹子5弹性形变张开松开第一连杆101。
[0031]该装置解决现有建筑垃圾回收编织袋因需要多人协同操作导致浪费人力和操作不便问题的工作原理:该装置为一种可拆卸携带的编织袋辅助撑开支架装置,该装置的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的连杆和弯杆均通过螺纹拼接呈平行六边形结构,支撑杆3通过转接套4与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固定连接即可搭建完成,将该装置支撑杆3短弯头一端向下放置在地面上,将编织袋兜放入连接环和支撑杆3之间,并将编织袋的袋口边缘外翻与第一连接环1套接,且夹子5夹持编织袋袋口边缘于第一连杆101即可使用,此时单人操作将建筑垃圾向编织袋内装填即可;
[0032]具体结构为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均呈平行六边形,且第一连接环1由六组第一连杆101和六组第一弯杆102组成,第二连接环2由六组第二连杆201和六组第二弯杆202组成,第二连接环2位于第一连接环1的底部,每组第一连杆101和第二连杆201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杆3,且每组第一连杆101卡接有夹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环(1)、第二连接环(2)和支撑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均呈平行六边形,且所述第一连接环(1)由六组第一连杆(101)和六组第一弯杆(102)组成,所述第二连接环(2)由六组第二连杆(201)和六组第二弯杆(202)组成,所述第二连接环(2)位于第一连接环(1)的底部,每组所述第一连杆(101)和第二连杆(201)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杆(3),且每组所述第一连杆(101)卡接有夹子(5),编织袋的袋口边缘外翻与所述第一连接环(1)套接,且所述夹子(5)夹持编织袋袋口边缘于第一连杆(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均呈水平设置,且所述支撑杆(3)均呈竖直设置,每组所述支撑杆(3)连接的第一连杆(101)和第二连杆(201)之间互相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3)的底端向装置外侧水平折弯,且所述支撑杆(3)底部末端固定套接有防滑套(301),所述防滑套(301)与地面接触面为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专用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3)与第一连杆(101)、第二连杆(201)之间均通过转接套(4)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响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合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