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0469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测定基坑开挖的边界线,确定桩的钻孔位置;步骤S2,沿边界线安装导向架,通过导向架保证钢板桩打设后的整齐度,防止在钢板桩打设过程中发生移位;步骤S3,打设钢板桩,将钢板桩相对设于基坑的两侧,并将钢板桩的上端凸出地表,随后在两排钢板桩之间开挖基坑;步骤S4,安装围护支撑结构,围护支撑结构包括:托架、围檩和内撑梁,先在基坑的两侧安装托架和围檩,然后在内撑梁外部装设能够对基坑坑壁施加预应力的张弛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基坑坑壁施加预应力,通过该预应力能够主动向外抵御来自基坑坑壁给与的侧压,从而有效的控制基坑位移,将基坑坑壁释放的侧向压力进行合理控制。将基坑坑壁释放的侧向压力进行合理控制。将基坑坑壁释放的侧向压力进行合理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地下管廊被应用到各个企业场地当中,这是对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举措,不仅节省地上空间,还极大的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0003]地下管廊建设初都需要挖设基坑,目前,现有的管廊基坑挖设期间,由于管廊基坑较房屋建筑基坑长且窄,从而管廊基坑的侧应力极强,普遍应用的围护方法是在基坑相对两侧插设的钢板桩上施工制作钢围檩以及钢支撑,并将钢支撑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钢围檩上。
[0004]随着基坑的开挖深度增加,坑边土体会发生位移,基坑的侧应力会逐渐增大,而采用现有施工方法,只能够被动的让钢支撑结构承受基坑坑壁给与的侧压,难以有效控制基坑位移,易使基坑位移幅度增大,由此对基坑的围护结构产生较大威胁,易导致围护基坑的支撑体系载荷超出限制,出现支护不稳的风险。
[0005]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式无法有效地控制基坑位移,易使基坑位移幅度增大,对基坑的围护体系产生较大威胁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测定基坑开挖的边界线,确定桩的钻孔位置;步骤S2,沿所述边界线安装导向架,通过所述导向架保证钢板桩打设后的整齐度,防止在钢板桩打设过程中发生移位;步骤S3,打设钢板桩,将钢板桩相对设于基坑的两侧,并将钢板桩的上端凸出地表,随后在两排钢板桩之间开挖基坑;步骤S4,安装围护支撑结构,围护支撑结构包括:托架、围檩和内撑梁,先在基坑的两侧安装所述托架和所述围檩,然后在所述内撑梁外部装设能够对基坑坑壁施加预应力的所述张弛臂;步骤S5,所述张弛臂随所述内撑梁一同进入基坑之前对所述张弛臂进行调节,以使所述张弛臂两端集中收缩进行蓄能,将所述张弛臂随同所述内撑梁一起吊装至基坑内,再一次调节所述张弛臂使其放能,使所述张弛臂的两端同步向对应的基坑坑壁伸张,由此通过放能状态下的所述张弛臂对基坑的坑壁施加预应力;步骤S6,将所述内撑梁与所述围檩相连完成基坑最上层的围护。
[0009]在如上所述的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优选,步骤S2中,所述导向架包括:导桩和导梁,根据设定距离的首尾分别打设所述导桩,并保证两个所述导桩处于同一直线,然后将所述导梁与两个所述导桩同时相连,同时使所述导梁与地表接触,通过所述导梁将两个所述导桩衔接在一起。
[0010]优选,所述导梁位置的地面进行人工平整,所述导梁与所述边界线延伸方向一致;
[0011]打设钢板桩期间,使其沿着所述导梁朝向基坑方向的一侧进行打桩。
[0012]优选,步骤S3中,打设钢板桩期间遇到转角以及最后合角时,均使用异型角桩进行不同方向的钢板桩的衔接作业;
[0013]所述异型角桩就是将钢板桩沿长度方向分割,以利用钢板桩的分割体来调整钢板装拼接方向。
[0014]优选,步骤S4中,所述张弛臂包括:左力臂和右力臂,且所述左力臂和所述右力臂均包括:撑板、顶板、传力杆和啮合板,所述撑板与所述顶板之间通过所述传力杆相连;
[0015]所述撑板与所述顶板的中部均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内撑梁相适配;
[0016]所述顶板对应所述撑板相反的一面与所述围檩紧贴。
[0017]优选,所述啮合板设于所述顶板紧贴所述围檩的一面;
[0018]所述啮合板朝向基坑坑壁的一端设有咬合齿,以适配于连续打设钢板桩形成的挡土墙面。
[0019]优选,所述左力臂的所述撑板位于所述右力臂的所述撑板与所述顶板之间,同时,所述右力臂的所述撑板位于所述左力臂的所述撑板与所述顶板之间。
[0020]优选,所述左力臂的所述传力杆贯穿所述右力臂的所述撑板;
[0021]所述右力臂的所述传力杆贯穿所述左力臂的所述撑板。
[0022]优选,,所述右力臂的所述撑板与所述左力臂的所述顶板之间设有蓄能弹簧,对应的,所述左力臂的所述撑板与所述右力臂的所述顶板之间也设有蓄能弹簧;
[0023]所述蓄能弹簧套装于对应的所述传力杆上。
[0024]优选,所述撑板的表面设有应力槽,所述应力槽的槽底开设槽孔,通过所述槽孔将所述撑板打通;
[0025]所述槽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应力槽的槽口,以使所述应力槽的槽底形成应力槽台;
[0026]所述左力臂的所述撑板和所述右力臂的所述撑板之间设有抵抗臂,所述抵抗臂的两端均通过所述槽孔穿过对应的所述撑板并外凸设置;
[0027]外凸的部分所述抵抗臂设有抵抗块。
[0028]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对基坑坑壁施加预应力,通过该预应力能够主动向外抵御来自基坑坑壁给与的侧压,从而有效的控制基坑位移,将基坑坑壁释放的侧向压力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对基坑的围护结构产生威胁,使基坑的围护支撑体系能够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002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基坑俯视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异型角桩结构在基坑转角处的应用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异型角桩结构在连续钢板桩收拢合角处的应用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围护支撑结构的正视图;
[0034]图5为本专利技术张弛臂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35]图6为图5中A处放大图;
[0036]图7为本专利技术定型臂结构与张弛臂的组装示意图;
[0037]图8为本专利技术抵抗臂与张弛臂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0038]图中:1、托架;2、围檩;3、内撑梁;4、导桩;5、导梁;6、异型角桩;7、左力臂;8、右力臂;9、撑板;10、顶板;11、传力杆;12、啮合板;13、通孔;14、蓄能弹簧;15、应力槽;16、槽孔;17、应力槽台;18、抵抗臂;19、抵抗块;20、定型臂。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测定基坑开挖的边界线,确定桩的钻孔位置;步骤S2,沿所述边界线安装导向架,通过所述导向架保证钢板桩打设后的整齐度,防止在钢板桩打设过程中发生移位;步骤S3,打设钢板桩,将钢板桩相对设于基坑的两侧,并将钢板桩的上端凸出地表,随后在两排钢板桩之间开挖基坑;步骤S4,安装围护支撑结构,围护支撑结构包括:托架、围檩和内撑梁,先在基坑的两侧安装所述托架和所述围檩,然后在所述内撑梁外部装设能够对基坑坑壁施加预应力的张弛臂;步骤S5,所述张弛臂随所述内撑梁一同进入基坑之前对所述张弛臂进行调节,以使所述张弛臂两端集中收缩进行蓄能,将所述张弛臂随同所述内撑梁一起吊装至基坑内,再一次调节所述张弛臂使其放能,使所述张弛臂的两端同步向对应的基坑坑壁伸张,由此通过放能状态下的所述张弛臂对基坑的坑壁施加预应力;步骤S6,将所述内撑梁与所述围檩相连完成基坑最上层的围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导向架包括:导桩和导梁,根据设定距离的首尾分别打设所述导桩,并保证两个所述导桩处于同一直线,然后将所述导梁与两个所述导桩同时相连,同时使所述导梁与地表接触,通过所述导梁将两个所述导桩衔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梁位置的地面进行人工平整,所述导梁与所述边界线延伸方向一致;打设钢板桩期间,使其沿着所述导梁朝向基坑方向的一侧进行打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廊基坑围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打设钢板桩期间遇到转角以及最后合角时,均使用异型角桩进行不同方向的钢板桩的衔接作业;所述异型角桩就是将钢板桩沿长度方向分割,以利用钢板桩的分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科李征端木永正郑明林彭广谋李威伟张宝王军鹏左钰洋李翔丁伟宜闫航赵继初候孟伟司小康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