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食用菌筐式集成栽培法,以可堆叠的食用菌栽培筐为栽培容器,在食用菌整个生产工艺上采用栽培筐的整体、集成移动方式,采用堆叠的栽培筐替代床架作为养菌和出菇的平台,通过栽培筐的窗口和上部空间满足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小气候调节和成品采收,以筐为承载单元,贯穿食用菌栽培工艺的始终,节省搬动的劳力,减少杂菌感染的机会,用筐替代固定的床架,实现物料一次性进出,集成移动,提高工效,节省空间,便于循环生产和场地清洁,适合大多数食用菌品种的栽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容器及栽培方法,尤其涉及食用菌栽培筐及食 用菌筐式集成栽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生产主要采用袋式栽培法,以塑料袋为食用菌栽 培容器,进行食用菌的代料(木糠、棉籽壳等)栽培,这种塑料袋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吹塑而成,规格可以变化, 一般装料(按干料计)0.4 ;2kg,将培养 好的菌种植入栽培培养基,液体菌种是倒入或用喷枪打入栽培培养基,将培养 基袋堆叠在床架上进行食用菌栽培,搬运工作量大,操作步骤多,所有的栽培 袋均是圆柱形的,在运输中也很不方便;也有一种以塑料瓶为食用菌栽培容器 的栽培法,将塑料瓶排列在筐中,减少了搬运工作量,在养菌期可以整筐直接 堆叠,但在出菇期同样需要搬到床架上,且塑料瓶成本较高;也有一种直接使 用普通的货物周转筐作为栽培容器的栽培方法,但该筐只能单层堆放,浪费空 间,如叠加时不稳定,安全及可操作性差,四周分布小孔洞,培养料通过孔洞 与周围空间直接接触,由于培养期较长,杂菌容易进入,水分容易散失,其四 周出菇的方式只适合香菇、木耳等少数品种,而且也需要将栽培筐放置在床架 上,浪费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污染率低、方便 运输、无需床架、安全可靠同时节省空间、适合大多数食用菌品种栽培的食用 菌栽培筐及食用菌筐式集成栽培法。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经如下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四周为筐壁,上方为筐口,下方为筐底,筐 壁前后面上部均设有窗口,筐壁在筐口处设置有筐沿,筐壁下部外表面在靠近 筐底处设置一承重沿,承重沿外径大于筐口内径,筐壁在承重沿以下部分的外 径小于筐口内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筐壁自上而下渐变窄,筐壁上端为筐沿, 左右两侧筐壁内表面上各设置自上而下的两嵌槽,嵌槽在筐壁的外表面形成为 可与另一相同栽培筐相应嵌槽相配合的凸缘;右侧筐壁的两嵌槽上端槽口的间 距小于左侧筐壁两嵌槽下端间距,左侧筐壁的两嵌槽上端槽口的间距大于右侧 筐壁两嵌槽下端间距;筐壁前后侧面上部各设置有两个窗口。本专利技术的食用菌筐式集成栽培法,其在整个工艺过程中使用了上述其中一 种食用菌栽培筐进行食用菌栽培,包括以下具体步骤① 原料准备采用传统袋式栽培或块式栽培方法制作培养基;② 培养基装筐将完成拌料充装的培养基袋放入栽培筐内,或直接在筐内 压块,并盖上薄膜;③ 整车灭菌将栽培筐叠放在底车上,整体推入灭菌设备,连车连筐一齐 用高压或常压蒸汽灭菌;④ 连筐冷却整筐卸车分散放置或采用制冷机整车强制冷却;⑤ 整筐接种接种在筐内完成,整筐移动;⑥ 整车搬运接完种的培养基连筐一齐叠放在托盘上,用叉车集成搬运到 培养车间;⑦ 排筐养菌将栽培筐的正面朝向两侧,按l-3个筐成一排,多层堆叠排 列栽培筐替代床架进行养菌,利用高举式叉车的抬高能力和托盘承托实现一次 到位;⑧ 筐式管理出菇采用培养车间气温调节、喷水、喷雾或滴灌、添加灯光 或引入散射自然光、自动或被动通风方式,通过筐壁前后侧面上部开设的窗口和培养基上的盖膜,实现培养基的控温、控湿以及光照和透气性调节;(D筐内采收从筐壁前后侧面上部开设的窗口观察食用菌生长情况,并采 收成熟的子实体;⑩整车清渣完成栽培周期的培养基废渣连同托盘和栽培筐,用叉车整体 搬出培养车间,倾倒废料后,栽培筐用喷枪水洗干净后重复使用。本专利技术的食用菌筐式集成栽培法利用可堆叠的食用菌栽培筐为栽培容器, 在食用菌整个生产工艺上采用栽培筐的整体、安全可靠的集成移动方式,大量 节省搬动的劳力,减少杂菌感染的机会;用本专利技术的栽培筐替代固定的床架或 普通筐,实现物料一次性进出,方便运输,提高工效,节省空间,便于循环生 产和场地清洁。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食用菌筐式集成栽培法的工艺流程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左视示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主视示意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立体示意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堆叠放置示意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左视示意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右视示意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主视示意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立体示意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正向嵌套重叠放置示意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反向堆叠放置示意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限制梁的食用菌栽培筐的左视示意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限制梁的食用菌栽培筐的右视示意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限制梁的食用菌栽培筐的立体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限制梁的食用菌栽培筐的正向嵌套重叠放置示意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限制梁的食用菌栽培筐的反向堆叠放置示意图; 图中1、筐壁,2、窗口, 3、筐沿,4、承重沿,5、排水孔,6、嵌槽,7、凸缘,8、凹坑,9、限制梁。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利用可直接堆叠的食用菌栽培筐,该栽培筐四周为筐壁l,上方为筐口, 下方为筐底,只在筐壁1前后面上部各设有两个用于调节培养环境、观察食用 菌生长情况及采收成熟子实体的窗口 2,筐壁1在筐口处设置有用于堆叠承重 的筐沿3,筐壁1下部外表面在靠近筐底处设置一用于堆叠承重的承重沿4, 承重沿4外径大于筐口内径,堆叠时确保上面的栽培筐不致陷入或滑出下一栽 培筐,下一栽培筐具有足够空间进行栽培,筐壁1在承重沿4以下部分的外径 小于筐口内径,使上一栽培筐能顺利套于下一栽培筐,筐壁l在筐底处设有用 于防止培养料积水的排水孔5,筐壁1和筐底设置有横竖布置的用于增强筐的 承载能力的肋条。在侧耳类食用菌、草菇、香菇、木耳、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生产上,采用常 规的木糠或棉籽壳培养基,将完成拌料充装的培养基袋放入栽培筐内,或直接 在筐内压块,并盖上薄膜,利用不同种类(如聚乙烯、聚丙烯、纸塑复合膜、 漫反射膜和网状膜等)、厚度(影响透气、透水和保温性)、颜色(黑色、白色、 半透明、阻透特定色光等)的薄膜和在膜上开孔、多层覆膜等方式,满足食用 菌不同栽培品种、不同气候环境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由于培养料装载在栽 培筐窗口2以下的空间内,不与周围空间直接接触,减少了杂菌感染的机会。将栽培筐堆叠(即上一栽培筐承重沿4的下表面与下一栽培筐筐沿3的上 表面重叠)在底车上整体推入灭菌设备,连车连筐一齐用高压蒸汽128t灭菌 l-3小时后,整筐卸车分散放置以加快冷却,并在筐内完成接种,接完种的培7养基连筐一齐叠放在托盘上,用叉车(手动或机动)集成搬运到培养车间。养菌期将栽培筐的正面朝向两侧,按1-3个筐成一排,叠高4-8层的方式,排列栽培筐替代床架进行养菌,利用高举式叉车的抬高能力和托盘承托实现一 次到位。出菇期采用培养车间气温调节、喷水、喷雾或滴灌、添加灯光或引入散射自然光、自动或被动通风方式,通过筐壁1前后侧面上部开设的窗口 2和培养基上的盖膜,实现培养基的控温、控湿以及光照和透气性调节。从筐壁1前后侧面上部开设的窗口 2观察食用菌生长情况,并采收成熟的 子实体。完成栽培周期的培养基废渣连同托盘和栽培筐,用叉车整体搬出培养 车间,装车外运处理,栽培筐倾倒干净后可用喷头冲水清洗,晾干后循环使用。实施例二利用一种食用菌栽培筐,该栽培筐包括自上而下渐变窄的筐壁l,使上一栽培筐能顺利正向嵌套于下一栽培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筐壁(1)自上而下渐变窄,筐壁(1)上端为筐沿(3),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侧筐壁(1)内表面上各设置自上而下的两嵌槽(6),嵌槽(6)在筐壁(1)的外表面形成为可与另一相同栽培筐相应嵌槽(6)相配合的凸缘(7);右侧筐壁(1)的两嵌槽(6)上端槽口的间距小于左侧筐壁(1)两嵌槽(6)下端间距,左侧筐壁(1)的两嵌槽(6)上端槽口的间距大于右侧筐壁(1)两嵌槽(6)下端间距;筐壁(1)前后侧面上部各设置有两个窗口(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