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011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和车辆,车架包括:纵梁;横梁,横梁设置于纵梁的下方,横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纵梁连接固定;减振器支架,减振器支架设置于纵梁的上方,减振器支架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纵梁连接固定;连接加强板,连接加强板设置于纵梁且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固定。由此,通过在纵梁上设置连接加强板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固定,不仅可以加强横梁与纵梁的连接强度,加强减振器支架与纵梁的连接强度,而且还可以承担减振器支架和横梁传递至纵梁上的部分力,这样可以防止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产生应力集中而断裂,可以增强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提升车辆行车安全性。提升车辆行车安全性。提升车辆行车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架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车架一般由两根纵梁以及连接在两根纵梁之间的多根横梁形成,是汽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车架前部为发动机、转向器、变速器、主减速器等结构的集中安装部位,为保证汽车的行车安全,整车对车架的刚度和强度要求相当严苛。
[0003]在现有技术中,车架中的减振器支座焊接在纵梁上,纵梁焊接在第二横梁上,并且减振器支座与纵梁的焊接位置和纵梁与第二横梁的焊接位置距离较近,车辆行驶中受路面激励影响,第二横梁受到的拉应力和压应力较大,当车辆处于极限越野工况下,减振器支座与纵梁的焊接位置以及纵梁与第二横梁的焊接位置产生应力集中且容易开裂,这给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架,该车架可以提升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0005]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架,包括:纵梁,所述纵梁在纵向上延伸设置;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纵梁的下方且横向延伸,所述横梁为两个,两个所述横梁在纵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横梁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纵梁连接固定;减振器支架,所述减振器支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上方,所述减振器支架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连接固定;连接加强板,两个所述横梁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加强连接部,所述连接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且分别与所述加强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加强板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加强板与两个所述横梁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所述加强连接部一一对应。
[0007]由此,通过在纵梁上设置连接加强板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固定,不仅可以加强横梁与纵梁的连接强度,加强减振器支架与纵梁的连接强度,而且还可以承担减振器支架和横梁传递至纵梁上的部分力,这样可以防止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产生应力集中而断裂,可以增强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提升车辆行车安全性。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加强板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翻边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纵梁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一板部相连且与所述加强连接部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翻边部与所述第一板部相连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贴合连接。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加强板还包括第三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三板部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三板部朝向所述纵梁凹陷设置,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三板部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三板部远离所述加强连接部凹陷设置,所述翻边部与所述第三板
部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三板部朝向远离所述纵梁的方向弯折延伸设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加强连接部上方的纵向一侧,所述第一板部位于所述第二板部的上方,所述翻边部位于所述第二板部上方的纵向一侧。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板部包括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所述第一板段纵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板段与所述第一板段的纵向一端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二板段向上弯折延伸设置。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部位于所述第一板段的上侧和所述第二板段的纵向一侧,所述第二板部位于所述第一板段的下侧,所述翻边部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板段的下侧,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板段的纵向另一侧。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弧形过渡部,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弧形过渡部,所述翻边部和所述第三板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弧形过渡部。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板部与所述纵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板部避让所述加强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板部与所述纵梁之间的间隔距离为D,D满足关系式:3.5mm≤D≤4.5mm。
[0016]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架。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横梁、纵梁和减振器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架的局部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加强板的立体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加强板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4中A

A方向的截面图;
[0024]图6为图4中B

B方向的截面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0、车架;
[0027]10、横梁;11、加强连接部;
[0028]20、纵梁;
[0029]30、减振器支架;31、第二连接部;
[0030]40、连接加强板;41、第一板部;42、第二板部;43、第三板部;431、第一板段;432、第二板段;44、翻边部;45、第一弧形过渡部;46、第二弧形过渡部;47、第三弧形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2]下图参考图1

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架100。
[0033]结合图1

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架100可以主要包括:纵梁20、横梁10、减振器支架30和连接加强板40,其中,车架100中的横梁10和纵梁20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设置,横梁10设置于纵梁20的下方,不仅可以支撑和连接汽车中的各个总成,使各总成在车辆中保持相对正确的位置,而且还可以承受车辆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载荷,可以使车辆具有一定的运载能力以及抗撞击能力,减振器支架30的下方设置有减振器,减振器是车辆悬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抑制弹簧回弹冲击,吸收车辆中的振动和变形,吸收路面激励,减振器可以直接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
[0034]进一步地,横梁10为两个,两个横梁1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横梁10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纵梁20连接固定。具体地,两个横梁1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可以使两个横梁10对纵梁20稳定支撑,并且可以保持纵梁20沿纵向延伸设置,保证纵梁20在横梁10上的结构稳定,两个横梁10与纵梁2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固定,可以在保证两个横梁10和纵梁20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便于两个横梁10与纵梁20连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车架100的结构一体性,而且还可以使横梁10上的力直接传递至纵梁20,如此设置,在车辆受到路面激励时,力可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20),所述纵梁(20)在纵向上延伸设置;横梁(10),所述横梁(10)设置于所述纵梁(20)的下方且横向延伸,所述横梁(10)为两个,两个所述横梁(10)在纵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横梁(10)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纵梁(20)连接固定;减振器支架(30),所述减振器支架(30)设置于所述纵梁(20)的上方,所述减振器支架(30)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1),所述第二连接部(31)与所述纵梁(20)连接固定;连接加强板(40),两个所述横梁(10)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加强连接部(11),所述连接加强板(40)设置于所述纵梁(20)且分别与所述加强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1)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加强板(40)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加强板(40)与两个所述横梁(10)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所述加强连接部(11)一一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板(40)包括第一板部(41)、第二板部(42)和翻边部(44),所述第一板部(41)与所述纵梁(20)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板部(42)与所述第一板部(41)相连且与所述加强连接部(11)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翻边部(44)与所述第一板部(41)相连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1)相互贴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加强板(40)还包括第三板部(43),所述第一板部(41)与所述第三板部(43)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三板部(43)朝向所述纵梁(20)凹陷设置,所述第二板部(42)与所述第三板部(43)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三板部(43)远离所述加强连接部(11)凹陷设置,所述翻边部(44)与所述第三板部(43)相连且相对所述第三板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勇宋衍猛张清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