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其中,包括风机、风箱、循环管线、送风管线和空气处理机构;风箱一端设置有第一端口,且在设置第一端口的风箱内部设置有向风箱相对的另一端送风的风机;循环管线一端连通第一端口,另一端接入待通风区域;风箱另一端对应第一端口设置有第二端口;送风管线一端连通第二端口,另一端接入待通风区域;在设置第一端口的风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端口,第三端口连通外部;第三端口和第一端口共同为风机提供进风;空气处理机构设置在风箱内部位于风机和第二端口之间;在待通风区域内,送风管线和循环管线相对设置以促进待通风区域内空气流通。其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耗能低,通风效果均匀。通风效果均匀。通风效果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通风
,尤其涉及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煤矿开采生产中会产生对施工环境不利的气体,且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过高,因此需要配合通风设施向井下矿洞内进行送风,以调节井下空气环境,满足施工人员对氧气的需要,保证生命安全。
[0003]目前矿井通风设施普遍存在通风效果差,井下空气流通速度不均匀,容易造成局部瓦斯浓度过大,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作业环境闷湿,也不利于井下施工人员作业;以往为了达到需要的通风效果,一味增加通风设施运力,大幅增加了生产能耗,而且通风设施长期高负荷运转导致通风设施维护成本增加,或者,如公开号为CN213684194U的专利中提到的,采用多个风机和多个管线并用的复杂换风系统,使原本就不宽敞的井下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另外目前的通风过程比较单一,采用风机将外界的空气直接通入井下,在阴雨天气时会进一步加重井下湿冷程度,对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极为不利。
[0004]因此,提高矿井通风设施的通风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其解决了目前矿井通风设施通风效率低、通风不均匀,以及耗能大、通风设备复杂占用井下空间的技术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9]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
[0010]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包括风机、风箱、循环管线、送风管线和空气处理机构;所述风箱呈两端贯通的柱体结构,其一端设置有第一端口,且在设置所述第一端口的所述风箱内部设置有向所述风箱相对的另一端送风的风机;所述循环管线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另一端接入待通风区域;所述风箱所述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一端口设置有第二端口;所述送风管线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端口,另一端接入待通风区域;在设置所述第一端口的所述风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通外部;所述第三端口和所述第一端口共同为所述风机提供进风;所述空气处理机构设置在所述风箱内部位于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在待通风区域内,所述送风管线和所述循环管线相对设置以促进所述待通风区域内空气流通。
[0011]可选地,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所述送风管线包括第一通风孔,在待通风区域内,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一通风孔依次开设在所述送风管线上;
[0012]所述循环管线包括第二通风孔,在待通风区域内,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二通风孔依
次开设在所述循环管线上;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第二通风孔相对设置。
[0013]可选地,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所述空气处理机构包括处理层和第一固定框;所述处理层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框内部,且所述处理层与所述风机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框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风箱内。
[0014]可选地,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所述处理层沿远离所述风机的方向依次设置粉尘吸附层、瓦斯吸附层和干燥层。
[0015]可选地,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还包括进风管和流量调节机构,所述进风管穿设于所述第三端口且延伸至所述风箱内,所述循环管线向所述风箱内延伸且与所述进风管交汇于所述风机朝向所述第一端口的一侧;所述流量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循环管线的交汇区;所述流量调节机构能够调整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循环管线内部的风量。
[0016]可选地,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所述流量调节机构为旋转阀门结构;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
[0017]可选地,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风箱内部,所述制冷机构临所述空气处理机构背离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依次流经所述空气处理机构和所述制冷机构流向所述送风管线。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通过设置通往井下的循环管线,利用风机进风一侧产生的负压,将井下的一部分空气抽至井上,增加了井下空气流动性,同时,在井下循环管线与送风管线相对设置,在井下形成内部气流的微循环,送风与吸风配合进行,使送风管线的出风进一步向矿井底部循环,无需额外增加风机数量,即可避免矿井底部空气循环不佳导致瓦斯浓度过高,引发危险事故,另外,配合在风箱的内部设置空气处理机构,对风机一侧产生的混合气体进行除尘、除瓦斯等净化处理,保证通风系统向井下送入清洁的空气。
[0020]在循环管线和送风管线的交汇区设置阀门结构,依据井下空气情况调整循环比例,按需配置。
[0021]在风箱的内部还设置制冷机构,依据井下的空气情况,尤其在闷热的情况下,向送井下送入清凉的空气,有效改善了井下空气作业环境。
[0022]在不引入复杂的通风设备及不增加设备运力情况下,也实现了良好的通风效果,有效降低井下瓦斯浓度的同时,改善了井下空气质量,节约能耗,利于设备维护,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地上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中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沿A
‑
A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3中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风箱端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图4中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风箱端部的进一步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图2中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空气处理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图2中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中制冷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风机;2:风箱;21:第一端口;22:第二端口;23:第三端口;3:循环管线;31:第二通风孔;4:送风管线;41:第一通风孔;5:空气处理机构;51:处理层;52:第一固定框;53:第一把手;54:固定网;6:进风管;7:流量调节机构;8:制冷机构;81:第二固定框;82:第二把手;83:冷却件;9:矿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
[0033]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其针对目前矿井通风设施通风效率低、通风不均匀,以及耗能大、通风设备复杂占用井下空间技术问题,通过设置通往井下的循环管线,利用风机进风一侧产生的负压,将井下的一部分空气抽至井上,增加了井下空气流动性,同时,在井下循环管线与送风管线相对设置,在井下形成内部气流的微循环,送风与吸风配合进行,使送风管线的出风进一步向矿井底部循环,无需额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风箱(2)、循环管线(3)、送风管线(4)和空气处理机构(5);所述风箱(2)呈两端贯通的柱体结构,其一端设置有第一端口(21),且在设置所述第一端口(21)的所述风箱(2)内部设置有向所述风箱(2)相对的另一端送风的风机(1);所述循环管线(3)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端口(21),另一端接入待通风区域;所述风箱(2)所述另一端对应所述第一端口(21)设置有第二端口(22);所述送风管线(4)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端口(22),另一端接入待通风区域;在设置所述第一端口(21)的所述风箱(2)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端口(23),所述第三端口(23)连通外部;所述第三端口(23)和所述第一端口(21)共同为所述风机(1)提供进风;所述空气处理机构(5)设置在所述风箱(2)内部位于所述风机(1)和所述第二端口(22)之间;在待通风区域内,所述送风管线(4)和所述循环管线(3)相对设置以促进所述待通风区域内空气流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线(4)包括第一通风孔(41),在待通风区域内,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一通风孔(41)依次开设在所述送风管线(4)上;所述循环管线(3)包括第二通风孔(31),在待通风区域内,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二通风孔(31)依次开设在所述循环管线(3)上;所述第一通风孔(41)与所述第二通风孔(31)相对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瓦斯通风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支永东,何双虎,万成,杨云斌,高智慧,范志伟,杨旭东,严瑾,
申请(专利权)人: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