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949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包括吊杆和吊顶梁,吊顶梁由若干个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拼接而成,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的两侧均对称设有若干个横向分布的第一装配孔,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之间通过其上任意位置的第一装配孔配合第一横梁连接组件或第二横梁连接组件连接固定;吊杆其中三个面上自上而下排列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装配孔,吊杆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装配孔安装有上连接组件和下连接组件,上连接组件与屋面梁底部固定连接,下连接组件与吊顶梁上的第二横梁连接组件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建造成本低,装配效率高的特点。高的特点。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机电安装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钢结构厂房里需要铺设大量的管线,由于钢结构厂房跨距较大,层次较多,需要在地面层和顶层之间设置转换层,传统的转换层采用重型H型钢配合吊杆组成的钢结构。目前新能源汽车厂房大规模建造转换层来用于支撑管线支撑和吊顶,现有的转换层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钢材用量大,增加了成本,造成了屋面结构的额外负载,从而也无法在屋面另外安装光伏能源。(2)由于采用焊接,在实际过程中,管线需要进行调整,而焊接结构的支吊架无法进行调节,只能进行切割拆除,需要大量的返工,延长了工期,增加了建造成本。
[0003]专利号:CN201921747413.0,公开了装配式吊顶转换层,该申请通过若干吊柱吊挂于天花板或梁上的网格架,网格架是由若干横纵交错的横梁通过若干L型连接件、T型连接件、十字型连接件及螺栓连接拼合而成;L型连接件安装于网格架外边框拐角处的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的交接处;T型连接件安装于网格架的外边框处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横向横梁与横向横梁、纵向横梁与纵向横梁的交接处;十字型连接件安装于网格架的内部中心处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横向横梁与横向横梁、纵向横梁与纵向横梁的交接处。该申请中虽然采用了T型连接件和十字型连接件对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之间进行可调节连接固定,但T型连接件和十字型连接件的整体之间连接结构强度存在不足,使得吊顶梁的负载能力较低,并且吊柱的结构无法上下调节,无法加装额外的横梁层;而且由于屋面梁一般采用工型梁,屋面梁的底部存在平面和倾斜面,在屋面梁不同位置安装吊杆时,采用固定结构的埋件不适用于倾斜的屋面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可调节支吊架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转换层横梁安装结构安装成本大,无法调节,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0005]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包括吊杆和吊顶梁,所述吊顶梁由若干个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拼接而成,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的两侧均对称设有若干个横向分布的第一装配孔,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之间通过其上任意位置的第一装配孔配合第一横梁连接组件或第二横梁连接组件连接固定,实现横梁连接组件在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上的位置可调节;吊杆其中三个面上自上而下排列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装配孔,且位于吊杆两侧的第二装配孔呈对称设置,吊杆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装配孔安装有上连接组件和下连接组件,且上连接组件和下连接组件在吊杆上的位置可调节,所述上连接组件与屋面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组件与吊顶梁上的第二横梁连接组件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吊杆
上的任意位置处安装有安装连接件,且相邻两个吊杆上通过同一水平位置处的所述安装连接件水平安装有副横梁。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组件包括两个折弯板和一个固定板,所述折弯板横截面呈L形结构,折弯板两侧也均横向排列设有与第一装配孔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两个折弯板分别位于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的相邻侧壁之间,两个折弯板的相邻一侧之间通过紧固件与调节孔和第一装配孔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横向横梁或纵向横梁的一侧并与两个弯折板的位置相对应,固定板的两侧也设有与第一装配孔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使得固定板两侧与两个折弯板的另外两侧之间通过紧固件与调节孔和第一装配孔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折弯板和固定板的上下两端均90
°
弯折设有折板,折弯板和固定板上下两端的折板分别与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的上下两端贴合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组件包括四个支托板,四个所述支托板分别位于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的相邻侧壁之间,所述支托板均包括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纵向设置在第一顶板底部的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一侧板的一侧相连接并呈垂直分布,两个第一侧板分别与横向横梁侧壁和纵向横梁侧壁贴合设置,且两个第一侧板表面也均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装配孔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且支托板之间相邻两个第一侧板之间通过紧固件与调节孔和第一装配孔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板上均开设有用于配合紧固件与下连接组件进行装配的螺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组件包括两个支托板和一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托板分别位于横向横梁与纵向横梁的相邻侧壁之间,所述支托板均包括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顶板和纵向设置在第一顶板底部的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一侧板的一侧相连接并呈垂直分布,两个第一侧板分别与横向横梁侧壁和纵向横梁侧壁贴合设置,且两个第一侧板表面也均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装配孔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两个支托板的相邻第一侧板之间通过紧固件与调节孔和第一装配孔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固定连接,两个支托板的第一顶板上开设有用于配合紧固件与下连接组件进行装配的螺孔;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横向横梁或纵向横梁的一侧并与两个支托板的位置相对应,支撑板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顶板和垂直设置于第二顶板底部的第二侧板,第二顶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二侧板上也开设有与第一装配孔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第二侧板两侧与相邻两个第一侧板之间通过紧固件与调节孔和第一装配孔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固定连接,第二顶板两侧也开设有用于配合紧固件与下连接组件进行装配的螺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孔为横向设置,调节孔的左右两端呈V形凹陷结构,调节孔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若干个V形凸起的限位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组件包括两个底座板,底座板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和纵向设置立板,底板一侧连接所述立板,立板与底板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板,立板上纵向排列设有若干个与吊杆一侧第二装配孔一一对应的固定孔,两个底板座对称设置于两个吊杆两侧,且两个底板座中的立板与吊杆两侧贴合设置并通过紧固件与固定孔和第二装配相配合实现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两侧分别开设有用于配合紧固件与横梁连接组件进行装配的螺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组件包括活动座板、套座板和螺栓定位板,所述套座板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并套设于吊杆上,套座板内壁与吊杆侧板贴合设置,套座板前后两端对称开
设有若干个纵向分布的连接孔,连接孔的位置与第二装配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使得套座板通过紧固件与连接孔与第二装配孔相配合进行固定连接,套座板顶端两侧均向上延伸设有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上对称开设有若干个纵向分布的通孔,通孔之间的间距与第二装配孔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活动座板包括水平设置支板和垂直设置在支板底部两侧的吊板,两个所述吊板分布于两个连接板的两侧,两个吊板上对称开设有一个定位孔和至少一个活动孔,所述定位孔为吊板下端,定位孔上端依次等间距设置所述活动孔,活动孔为两端为向下弯曲的弧形孔,所述吊板上的定位孔和活动孔与连接板上的通孔位置一一对应,两个吊板与两个连接板之间通过紧固件分别与通孔和定位孔相配合以及通孔和活动孔相配合,实现吊板与连接板的固定连接,通过旋转活动座板并调节紧固件在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包括吊杆(2)和吊顶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梁(1)由若干个横向横梁(11)和纵向横梁(12)拼接而成,横向横梁(11)和纵向横梁(12)的两侧均对称设有若干个横向分布的第一装配孔(111),横向横梁(11)与纵向横梁(12)之间通过其上任意位置的第一装配孔(111)配合第一横梁连接组件(3)或第二横梁连接组件(4)连接固定,实现横梁连接组件在横向横梁(11)和纵向横梁(12)上的位置可调节;所述吊杆(2)其中三个面上自上而下排列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装配孔(21),且位于吊杆(2)两侧的第二装配孔(21)呈对称设置,吊杆(2)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装配孔(21)安装有上连接组件(5)和下连接组件(6),且上连接组件(5)和下连接组件(6)在吊杆(2)上的位置可调节,所述上连接组件(5)与屋面梁(10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组件(6)与吊顶梁(1)上的第二横梁连接组件(4)之间通过紧固件(101)固定连接;所述吊杆(2)上的任意位置处安装有安装连接件(7),且相邻两个吊杆(2)上通过同一水平位置处的所述安装连接件(7)水平安装有副横梁(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组件(3)包括两个折弯板(31)和一个固定板(32),所述折弯板(31)横截面呈L形结构,折弯板(31)两侧也均横向排列设有与第一装配孔(111)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33),两个折弯板(31)分别位于横向横梁(11)与纵向横梁(12)的相邻侧壁之间,两个折弯板(31)的相邻一侧之间通过紧固件(101)与调节孔(33)和第一装配孔(111)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32)设置于横向横梁(11)或纵向横梁(12)的一侧并与两个弯折板(311)的位置相对应,固定板(32)的两侧也设有与第一装配孔(111)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33),使得固定板(32)两侧与两个折弯板(31)的另外两侧之间通过紧固件(101)与调节孔(33)和第一装配孔(111)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1)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板(31)和固定板(32)的上下两端均90
°
弯折设有折板(311),折弯板(31)和固定板(32)上下两端的折板(311)分别与横向横梁(11)与纵向横梁(12)的上下两端贴合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组件(4)包括四个支托板(41),四个所述支托板(41)分别位于横向横梁(11)与纵向横梁(12)的相邻侧壁之间,所述支托板(41)均包括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顶板(412)和纵向设置在第一顶板(412)底部的两个第一侧板(411),两个第一侧板(411)的一侧相连接并呈垂直分布,两个第一侧板(411)分别与横向横梁(11)侧壁和纵向横梁(12)侧壁贴合设置,且两个第一侧板(411)表面也均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装配孔(111)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孔(33),且支托板(41)之间相邻两个第一侧板(411)之间通过紧固件(101)与调节孔(33)和第一装配孔(111)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板(412)上均开设有用于配合紧固件(101)与下连接组件(6)进行装配的螺孔(10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可调节转换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组件(4)包括两个支托板(41)和一个支撑板(42),两个所述支托板(41)分别位于横向横梁(11)与纵向横梁(12)的相邻侧壁之间,所述支托板(41)均包括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顶板(412)和纵向设置在第一顶板(412)底部的两个第一侧板(411),两个第一侧板(411)的一侧相连接并呈垂直分布,两个第一侧板(411)分别与横向横梁(11)侧壁和纵向横梁(12)侧壁贴合设置,且两个第一侧板(411)表面也均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装配孔(111)位置相对应的调
节孔(33),两个支托板(41)的相邻第一侧板(411)之间通过紧固件(101)与调节孔(33)和第一装配孔(111)相配合实现与吊顶梁(1)固定连接,两个支托板(41)的第一顶板(412)上开设有用于配合紧固件(101)与下连接组件(6)进行装配的螺孔(102);所述支撑板(42)设置于横向横梁(11)或纵向横梁(12)的一侧并与两个支托板(41)的位置相对应,支撑板(4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顶板(421)和垂直设置于第二顶板(421)底部的第二侧板,第二顶板(421)与第二侧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423),第二侧板上也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余贝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沁隆智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