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重共振特性的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783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多重共振特性的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引入桥环烷基,使该化合物的刚性得到增加,在保持客体分子在主体材料中分散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显著提高了蓝光器件的寿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化合物适用于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多重共振特性的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OLED
,具体包含一种具有多重共振特性的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基于有机材料的光电子器件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此类有机光电子器件的示例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场效应管,有机光伏打电池,有机传感器等。其中OLED发展尤其迅速,已经在信息显示领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OLED可以提供高饱和度的红、绿、蓝三颜色,用其制成的全色显示装置无需额外的背光源,具有色彩炫丽,相应时间短,色域广,对比度高等优点。
[0003]OLED器件核心为含有多种有机功能材料的薄膜结构。常见的功能化有机材料有: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空穴阻挡材料、电子注入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阻挡材料以及发光主体材料和发光客体(染料)等。通电时,电子和空穴被分别注入、传输到发光区域并在此复合,从而产生激子并发光。OLED显示技术的核心有机发光材料,基于红光材料、绿光材料、蓝光材料三者混合实现全色域。新型发光材料的开发是推动电致发光技术不断进步的源动力,也是有机电致发光产业的研究热点。新型蓝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开发实现器件高发光效率和更优的使用寿命,同时,窄半峰宽、色纯度高的蓝光发光材料是开发蓝光发光材料的重点。
[0004]目前,采用多重振动效应(MR效应),利用硼与氮氧等杂原子相反的振动,构建由硼原子与氮氧等杂原子将多个芳香族环缩合形成的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即制备含有硼原子、氮氧杂原子的特殊刚性材料体系。这类荧光分子具有高辐射跃迁速率、窄的半峰宽、高色纯度,但在器件寿命以及发光效率上表现不是特别理想,而且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仍面临许多关键问题,所以,开发新的材料,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5]通常,研究人员会在客体发光材料中加入烷基取代基以帮助其更好的分散在主体材料中,这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客体分子局部聚集。进而避免因激子浓度过高引起的猝灭效应,从而提升的发光效率。然而,由于烷基或环烷基的柔性带来了分子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热稳定性变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重共振特性的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多重共振特性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式Ⅰ所示:
[0009][0010]其中,环A表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烯基;环B、环C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4~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中的一种;
[0011]X表示N

L2‑
R3或O;
[0012]L1、L2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或碳原子数为C6~C
2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
[0013]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氘、卤素、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C2~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碳原子数为C3~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氨基中的一种;
[0014]m、n各自独立地表示1、2、3或4;当m、n为2、3或4时,R1、R4可以相同或不同;
[0015]R2表示氢、氘、卤素、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碳原子数为C3~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烯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胺基中的一种;
[0016]R3表示氢、氘、卤素、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碳原子数为C2~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碳原子数为C3~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中的一种;所述R3可以与环B彼此连接形成环;
[0017]所述环A、环B、环C、R1、R2、R3、R4、L1、L2中的取代基可以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氘、卤素、氰基、碳原子数为C1~C
10
的烷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稠环芳基或碳原子数为C3~C
30
的环烷基中的一种,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取代基可以彼此连接形成脂肪环、芳环或稠环;
[0018]式I所示化合物上的氢可以各自独立地被氘取代。
[0019]进一步地,所述胺基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C1~C
10
的烷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C6~C
20
芳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C6~C
20
的芳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C2~C
24
的杂芳氨基中的一种。
[0020]进一步地,R3与环B连接形成的环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脂肪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环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
[0021]进一步地,所述式Ⅰ化合物选自下述式I

1~式I

6所示结构中的一种:
[0022][0023]其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重共振特性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式Ⅰ所示:其中,环A表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或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烯基;环B、环C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4~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中的一种;X表示N

L2‑
R3或O;L1、L2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或碳原子数为C6~C
2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氘、卤素、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C2~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碳原子数为C3~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氨基中的一种;m、n各自独立地表示1、2、3或4;当m、n为2、3或4时,R1、R4可以相同或不同;R2表示氢、氘、卤素、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碳原子数为C3~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烯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胺基中的一种;R3表示氢、氘、卤素、碳原子数为C1~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碳原子数为C2~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碳原子数为C3~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4~C
3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桥环烷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碳原子数为C6~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稠环芳基、碳原子数为C5~C
60
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稠环芳基中的一种;所述R3可以与环B彼此连接形成环;所述环A、环B、环C、R1、R2、R3、R4、L1、L2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再锋魏天宇邢玉彬徐凌伟刘嵩远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