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7769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属于交流接触器防晃电领域,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包括:动触头结构、静触头结构、动铁芯结构和静铁芯结构,静铁芯结构上设置有主线圈,主线圈通过接线端子与线圈电源电路连接,静铁芯结构上还设置有次线圈,次线圈连接于接线端子上,当出现晃电现象时,控制次线圈通电;当线圈电源电压降低都某一值使得动静触头结构频繁的断开闭合,即出现了晃电现象,此时通过线圈电源给次线圈通电,次线圈产生磁力,静铁芯结构的磁力整体得到提升,吸引动铁芯结构带动动触头结构与静触头结构吸附,破除了晃电现象;并且次线圈借助线圈电源的电能,达到了电磁结构线路简单,制作成本低的有益效果。制作成本低的有益效果。制作成本低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交流接触器防晃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磁式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器产品,用来接通或断开带负载的交流主电路或大容量控制电路。当电路发生晃电故障时,交流接触器可能会因为不稳定电压而频繁接通或分断,将对电路造成很大的影响。
[0003]申请公布号为CN104867781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交流接触器防晃电模块,包括控制电路、电池、逆变器和切换电路,控制电路、电池、逆变器和切换电路依次相连,且控制电路还与电池连接,控制电路和切换电路与交流接触器连接。该方案应用微电子控制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止交流接触器因“晃电”现象意外断开,能够满足630A大电流交流接触器的防晃电应用。但是,该交流接触器防晃电模块,电路设置较多、结构较为复杂、成本昂贵并将增加了控制线路的复杂程度。
[0004]综上,现有的交流接触器防晃电结构存在:线路复杂,制作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交流接触器防晃电结构线路复杂,制作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的技术方案是:
[0007]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包括:动触头结构、静触头结构、动铁芯结构和静铁芯结构,静铁芯结构上设置有主线圈,主线圈通过接线端子与线圈电源电路连接,静铁芯结构上还设置有次线圈,次线圈通过连接电路连接于接线端子上,当出现晃电现象时,控制次线圈通电。
[0008]有益效果是:当线圈电源电压降低都某一值使得动静触头结构频繁的断开闭合,即出现了晃电现象,此时通过线圈电源给次线圈通电,次线圈产生磁力,静铁芯结构的磁力整体得到提升,吸引动铁芯结构带动动触头结构与静触头结构吸附,破除了晃电现象;并且次线圈借助线圈电源的电能,达到了电磁结构线路简单,制作成本低的有益效果。
[000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次线圈与接线端子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次线圈开关,当出现晃电现象时,行程定位计数装置控制在一定时间内次线圈开关闭合。
[0010]有益效果是:当出现晃电现象时,通过行程定位计数装置来控制次线圈开关的闭合给次线圈通电,通电一定时长后要讲次线圈开关打开,因为一般晃电现象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一直给次线圈通电,影响交流接触器对线圈电源电压的整体判断。
[0011]作为进一步地改进,该控制装置为行程定位计数装置,该行程定位计数装置根据静触头结构和动触头结构在一定时间内打开和闭合的次数,来控制次线圈开关闭合。
[0012]有益效果是:通过行程定位计数装置来判断动触头结构和静触头结构的闭合频次,进一步判断是不是出现了晃电现象,若出现晃电现象,则控制次线圈开关闭合。
[0013]作为进一步地改进,行程定位计数装置包括金属薄片、电流采集回路、电流脉冲计数器和信号发生器;所述金属薄片设置在所述动触头机构上,金属薄片随着动触头机构运动与电流采集回路接触,形成电回路,电流脉冲计数器数值加一;信号发生器一端与电流脉冲计数器连接,另一端与次线圈开关连接,在T时间内,当电流脉冲计数器的数值达到N时,认为出现晃电现象,信号发生器控制次线圈开关闭合。
[001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电流采集回路上还设置有电流采集传感器,电流脉冲计数器通过采集电流传感器的数据控制数值的增加。
[0015]有益效果是:金属薄片固定在动触头结构上,当动触头结构与静触头结构从打开状态变成闭合状态时,金属薄片被动触头结构带动与电流采集回路接触,使得电流传感器感应到电流;当当动触头结构与静触头结构从闭合状态变成打开状态时,金属薄片被动触头结构带动与电流采集回路分离,电流传感器检测电流发生变化,电流脉冲计数器根据电流传感器的数据开始计数,电流变化1次,电流脉冲计数器的数值加1,当累计数值达到N次,认为出现晃电现象;
[0016]信号发生器控制在T时间内保持次线圈开关闭合,次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同样的线圈电源电压,增加了次线圈后,静铁芯结构整体的磁力提升,使得静触头结构与动触头结构稳定接触,保证通电正常。如果线圈电源电压降低幅度与额定电压相比较较大时,交流接触器应该断开停止供电,当由于增加了次线圈的磁力,交流接触器对线圈电源电压的整体判断受到次线圈的干扰,不能准确判断电压的大小,较低的电源供电容易损坏用电设备,因此在T时后,次线圈需要断开通电,避免影响交流接触器对电源电压的整体判断。
[001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次线圈匝数为主线圈匝数的20%

30%。
[0018]有益效果是:次线圈的规格型号可与主线圈相同,以保证次线圈通电时的电磁吸力是主线圈通电时电磁吸力的20%~30%左右。将次线圈的电磁吸力设置为主线圈电磁吸力的20%~30%,是为了保证在电压暂降时,若需要断开主线圈时,防止次线圈的电磁吸力过大导致主线圈无法断开。
[001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静铁芯结构中主线圈与次线圈的整体线圈结构是上下、左右对称的。
[0020]有益效果是:主线圈、次线圈通电时的电磁吸力使动静铁芯结构的受力是左右对称的,在增加吸力的同时,使其受力均匀,避免出现来回摇摆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中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中静铁芯结构由两个主线圈和一个次线圈构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中静铁芯结构由三个主线圈和两个次线圈构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中行程定位计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动触头结构;2、静触头结构;
[0027]31、金属薄片;32、电流采集回路;33、电流传感器;
[0028]4、动铁芯结构;
[0029]5、静铁芯结构;51、主线圈;52、次线圈;53、次线圈开关;
[0030]6、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2]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实施例:
[0033]如图1所示的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包括:动触头结构1、静触头结构2、动铁芯结构4和静铁芯结构5,静铁芯结构5上设置有主线圈51,主线圈51通过接线端子6与线圈电源电路连接,静铁芯结构5上还设置有次线圈52,次线圈52连接于接线端子6上,当出现晃电现象时,给次线圈52通电。
[0034]次线圈52与接线端子6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次线圈开关53,次线圈开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包括:动触头结构、静触头结构、动铁芯结构和静铁芯结构,所述静铁芯结构上设置有主线圈,所述主线圈通过接线端子与线圈电源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静铁芯结构上还设置有次线圈,所述次线圈通过连接电路连接于所述接线端子上,当出现晃电现象时,控制次线圈通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线圈与接线端子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次线圈开关,次线圈开关由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在出现晃电现象时,控制次线圈开关闭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为行程定位计数装置,所述行程定位计数装置根据静触头结构和动触头结构在一定时间内打开和闭合的次数,来控制次线圈开关闭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定位计数装置包括金属薄片、电流采集回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刚王教波赵东生杨彩梅于成燕张瑜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