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内窥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759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可拆卸内窥镜,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复用组件、管体组件以及主机连接端,复用组件包括探头、与探头连接的电缆线以及位于电缆线末端的连接件,连接件与电缆线固定并电性连接,探头设有插接部,管体组件包括管体主体,管体主体为中空结构并设有插接孔,探头的插接部与插接孔插接,电缆线位于管体主体内部,连接件与主机连接端插接,当可拆卸内窥镜使用后,将连接件与主机连接端分开,探头与管体主体分离,复用组件的电缆线以及连接件就能从管体组件中抽出,从而使管体组件能够作为耗材,避免管体清洗不干净导致的交叉感染。避免管体清洗不干净导致的交叉感染。避免管体清洗不干净导致的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拆卸内窥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可拆卸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光声复合内窥镜主要包括成像主机连接端和光声内窥镜两部分,光声内窥镜主要由操控手柄、镜体和头端三部分组成;头端包含超声探头、光学成像、器械通道、水\气通道等,其中器械通道和水\气通道与光学成像模组集成在一起,结构非常复杂。
[0003]现有的内窥镜使用后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需要进行清洗消毒,但现有的内窥镜管体很长,清洗时很容易有污染物残留,在重复使用中造成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内窥镜,能够将管体作为耗材,不进行重复使用,避免管体清洗不干净导致的交叉感染。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可拆卸内窥镜,包括复用组件、管体组件以及主机连接端,所述复用组件包括探头、与所述探头连接的电缆线以及位于所述电缆线末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电缆线固定并电性连接,所述探头设有插接部,所述管体组件包括管体主体,所述管体主体为中空结构并设有插接孔,所述探头的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孔插接,所述电缆线位于所述管体主体内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机连接端插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探头还包括主体,所述插接部从所述主体延伸而出,所述插接部设有卡槽或卡扣凸起,所述插接孔的侧壁上对应设有卡扣凸起或卡槽,所述卡扣凸起与所述卡槽配合限制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管体主体的轴向移动。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电缆线一端为板体,所述板体两侧设有信号电极,所述主机连接端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弹片电极,所述板体插接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弹片电极抵触。
[0009]进一步的,所述信号电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信号电极分布于所述板体两侧并沿所述管体主体的轴线排布,多个所述弹片电极分别排成两列,两列所述弹片电极的位置对应,所述板体位于两列所述弹片电极之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弹片电极中间为弧形,两端设有固定孔,所述弹片电极通过固定孔固定于所述壳体。
[001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壁上设有导向块,所述连接部设有导向槽,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安装孔,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块配合实现定位。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主机连接端还包括线束以及连接线,所述线束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弹片电连接,所述线束以及所述连接线位于所述壳体内。
[0013]进一步的,所述管体组件包括管体主体以及与所述管体主体连接的操作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探头包括主体以及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
[0015]进一步的,所述探头以及所述主机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管体主体的相对两端。
[0016]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可拆卸内窥镜的复用组件包括探头、与探头连接的电缆线以及位于电缆线末端的连接件,连接件与电缆线固定并电性连接,探头设有插接部,管体组件包括管体主体,管体主体为中空结构并设有插接孔,探头的插接部与插接孔插接,电缆线位于管体主体内部,连接件与主机连接端插接,当可拆卸内窥镜使用后,将连接件与主机连接端分开,探头与管体主体分离,复用组件的电缆线以及连接件就能从管体组件中抽出,从而使管体组件能够作为耗材,避免管体清洗不干净导致的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拆卸内窥镜的立体图;
[0018]图2为图1的可拆卸内窥镜的复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的复用组件的探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的复用组件与管体组件的插接过程示意图;
[0021]图5为图1的复用组件与管体组件插接后的组装图;
[0022]图6为图1的复用组件与主机连接端的一插接示意图;
[0023]图7为图1的复用组件与主机连接端的另一插接示意图。
[0024]图中:10、复用组件;11、探头;110、主体;111、插接部;1110、卡槽;112、电路模块;113、信号线;12、电缆线;13、连接件;130、连接部;1301、导向槽;131、信号电极;20、管体组件;21、管体主体;210、插接孔;211、卡扣凸起;22、操作部;30、主机连接端;31、壳体;310、安装孔;311、导向块;32、线束;33、连接线;34、弹片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结构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结构,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结构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另一中间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固定。当一个结构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结构,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结构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结构。当一个结构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结构,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结构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结构。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8]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可拆卸内窥镜包括复用组件10、管体组件20以及主机连接端30。
[0029]复用组件10包括探头11、电缆线12以及连接件13。
[0030]探头11包括主体110、插接部111、电路模块112以及信号线113。
[0031]插接部111从主体110延伸而出,插接部111为圆柱形并呈阶梯状。插接部111上设有卡槽1110,卡槽1110用于和卡扣凸起211配合,使探头11与管体主体21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部111上也可以设置卡扣凸起211,在管体主体21上设置卡槽1110,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具体的,卡槽1110呈弧形,卡槽1110的延伸方向与插接部111的轴向垂直。
[0032]电路模块112设置于主体110的内部,电路模块112包括选通电路、波束合成电路。通过波束合成减少多股同轴线束的数量。电路部分可以采用集成电路等技术与超声阵元集成在一起。通过探头11的波束合成,可以减少电缆线束的数量,数量一般为4

16,从而减少电缆线12的总直径,也减少了主机连接端30的弹片电极34的数量,可以实现更好的连接。
[0033]信号线113用于电路模块112与电缆线12的电性连接。
[0034]电缆线12一端固定于探头11,另一端与连接件13固定连接。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拆卸内窥镜,包括复用组件、管体组件以及主机连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用组件包括探头、与所述探头连接的电缆线以及位于所述电缆线末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电缆线固定并电性连接,所述探头设有插接部,所述管体组件包括管体主体,所述管体主体为中空结构并设有插接孔,所述探头的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孔插接,所述电缆线位于所述管体主体内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机连接端插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还包括主体,所述插接部从所述主体延伸而出,所述插接部设有卡槽或卡扣凸起,所述插接孔的侧壁上对应设有卡扣凸起或卡槽,所述卡扣凸起与所述卡槽配合限制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管体主体的轴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电缆线一端为板体,所述板体两侧设有信号电极,所述主机连接端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弹片电极,所述板体插接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弹片电极抵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电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信号电极分布于所述板体两侧并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志乐崔崤峣朱鑫乐吕加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