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旋铆机构,包括气缸、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密封套、进给进气口、回程进气口、电机、旋转机构,气缸内部设有分隔层,分隔层将气缸分为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活塞设置在第一气缸内,第二活塞设置在第二气缸内,密封套设置在第二气缸后端,第二活塞与密封套套接,进给进气口和回程进气口设置在气缸上,电机设置在气缸末端,旋转机构转动设置于第一活塞前端,并穿过第一、第二活塞、密封套与电机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运用气缸内部的空间,增加第二活塞可在不扩大气缸内径和活塞杆直径的前提下,使受压面积翻倍,从而提高进给输出力,铆接效果比传统普通式气动旋铆机更佳,在自身重量和输出力之间取得更优解。优解。优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旋铆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铆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气动旋铆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旋铆设备是依据冷碾原理研制而成的一种铆接设备,是指通过碾压铆钉将零件连接起来的机械设备。该设备结构紧凑、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安全。铆接设备主要靠旋转和压力碾压,主要应用于需铆钉(中空铆钉、空心铆钉、实心铆钉等)铆接之场合,常见的有气动、油压和电动,单头及双头等规格型号。旋铆机冷碾铆接法,就是利用铆头对铆钉加压,并绕铆钉连续摆动直至铆钉成型的铆接方法。
[0003]现有旋铆设备在铆接时,铆头在升降装置驱动下移动到铆钉位置,通过伺服电机和旋转装置带动铆头旋转,铆头对铆钉挤压进行铆合。
[0004]现有的普通气动旋铆机设备限于气缸和本身缸体的尺寸限制,铆接效果差且有异响,工作效率低,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高,现急需设计一种在不扩大气缸内径和活塞杆直径的前提下,输出力有一定提升的气动旋铆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气动旋铆机构。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动旋铆机构,包括气缸、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密封套、进给进气口、回程进气口、电机、旋转机构,所述气缸内部设有分隔层,所述分隔层将气缸分为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活塞设置在第一气缸内,所述第二活塞设置在第二气缸内,所述密封套设置在第二气缸后端,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密封套气密滑动连接,所述进给进气口和所述回程进气口设置在所述气缸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气缸末端,所述旋转机构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前端,并穿过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所述密封套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
[0007]其中,还包括第一、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圈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活塞与气缸接触处。
[0008]其中,还包括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设置在气缸前端,所述后端盖设置在气缸后端。
[0009]其中,所述气缸内部设有第一、第二气口,所述第一气口和所述回程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气口和所述进给进气口连通。
[0010]其中,所述第一活塞、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前端盖之间形成第一回程腔,所述第二活塞、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分隔层之间形成第二回程腔,所述第一活塞、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分隔层之间形成第一进给腔,所述第二活塞、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后端盖之间形成第二进给腔。
[0011]其中,所述回程进气口与第二回程腔连通,所述进给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给腔连通。
[0012]其中,所述第一气口与所述第一回程腔连通,所述第二气口与所述第二进给腔连通。
[0013]其中,所述第一、第二进给腔与所述第一、第二回程腔之间互不连通。
[0014]其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传动轴、转轴和铆杆,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转轴套接,所述转轴与所述铆杆连接,所述转轴贯穿所述密封套、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
[0015]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合理的运用气缸内部的空间,增加第二活塞可在不扩大气缸内径和活塞杆直径的前提下,使受压面积翻倍,从而提高进给输出力,铆接效果相比传统普通式气动旋铆机更佳,在自身重量和输出力之间取得更优解,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的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机构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0020]图4是本技术进给进气口和第二气口连通的结构剖视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回程进气口和第一进气口连通的结构剖视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0023]图中:1、气缸,101、分隔层,102、第一气缸,103、第二气缸,104、前端盖,105、后端盖,106、第一气口,107、第二气口,108、第一回程腔,109、第一进给腔,110、第二回程腔,111、第二进给腔,2、第一活塞,21、第一密封圈,3、第二活塞,31、第二密封圈,4、密封套,5、进给进气口,6、回程进气口,7、电机,8、旋转机构,801、铆杆,802、转轴,803、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5]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动旋铆机构,包括气缸1、第一活塞2、第二活塞3、密封套4、进给进气口5、回程进气口6、电机7、旋转机构8。
[0026]结合图2所示,气缸1内部中间设有分隔层101,前端盖104设置在气缸1前端,后端盖105设置在气缸1后端,分隔层101将气缸1分为第一气缸102和第二气缸103,第一活塞2在第一气缸102内活动,第二活塞3在第二气缸103内活动,第一活塞2和第二活塞3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第一、第二密封圈21、31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活塞2、3与气缸1接触处,起到气密作用。密封套4固定设置在第二气缸103后端,第二活塞3与密封套4气密滑动连接,第二活塞3具有中心滑孔,密封套4部分套接在中心滑孔中。
[0027]如图3所示,第一活塞2、第一密封圈21、第一气缸102和前端盖104之间形成第一回程腔108,第二活塞3、第二密封圈31、第二气缸103和分隔层101之间形成第二回程腔110,第一活塞2、第一密封圈21、第一气缸102和分隔层101之间形成第一进给腔109,第二活塞3、第二密封圈31、第二气缸103和后端盖105之间形成第二进给腔111。
[0028]如图4、5所示,进给进气口5和回程进气口6设置在气缸1上,贯通气缸1外壁,气缸1内部设有第一、第二气口106、107,第一气口106和回程进气口6连通,第二气口107和进给进气口5连通,回程进气口6与第二回程腔110连通,进给进气口5与第一进给腔109连通,第一气口106与第一回程腔108连通,第二气口107与第二进给腔111连通。
[0029]优选的,第一、第二进给腔109、111与第一、第二回程腔108、110之间互不连通。
[0030]如图1和6所示,电机7设置在气缸1末端,旋转机构8和电机7连接,旋转机构8包括传动轴803、转轴802和铆杆801,电机7的输出端与传动轴803连接,传动轴803与转轴802套接,转轴802与铆杆801连接,转轴802贯穿密封套4、第一活塞2和第二活塞3。
[0031]初始状态,第一活塞2和前端盖104紧贴,第二活塞3和分隔层101紧贴,压缩空气从回程进气口6进入,同时分流一部分到第一气口106,从回程进气口6流入气缸1的压缩空气流向第二回程腔110推动第二活塞3活动至与后端盖105紧贴,从第一气口106流入气缸1的压缩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旋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密封套、进给进气口、回程进气口、电机、旋转机构,所述气缸内部设有分隔层,所述分隔层将气缸分为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活塞设置在第一气缸内,所述第二活塞设置在第二气缸内,所述密封套设置在第二气缸后端,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密封套气密滑动连接,所述进给进气口和所述回程进气口设置在所述气缸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气缸末端,所述旋转机构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前端,并穿过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所述密封套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旋铆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圈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活塞与气缸接触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动旋铆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设置在气缸前端,所述后端盖设置在气缸后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动旋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内部设有第一、第二气口,所述第一气口和所述回程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气口和所述进给进气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礼玉,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揭阳市易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