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装置及后处理总成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7023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后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导流装置及后处理总成。该导流装置包括外壳和导流组件。该外壳分别开设连通其内腔的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该气流入口开设于该外壳的顶部,该气流出口开设于该外壳的底部,该气流出口为多个,多个该气流出口以该气流入口的几何中心在该外壳的底部上的投影为中心均匀阵列布置。该导流组件设置于多个该气流出口之间,该导流组件和该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由该气流入口进入该外壳的气流沿该导流通道流向多个该气流出口。该导流装置中的气流能够快速排出,避免出现涡流和低速区,进而有效减小排气背压,减小排气能量损失。减小排气能量损失。减小排气能量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流装置及后处理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后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导流装置及后处理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高燃烧效率发动机为满足油耗需求,对排气背压极为敏感。排气背压是指发动机排气的阻力压力,当排气背压升高时,会直接导致发动机燃油消耗率上升,发动机经济性能恶化,同时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尾气排放质量也会由于缸内燃烧的不充分而恶化。
[0003]DOC(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氧化型催化器)设置于后处理总成的前端,尾气排出发动机后,经过排气管路进入后处理前腔,再进入DOC中。DOC中容置有催化剂,尾气与该催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将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0004]目前,后处理前腔的尾气入口和DOC入口错位设置,且呈90
°
夹角,导致后处理前腔气流方向距离不足,在尾气进入前腔后,于尾气入口和DOC入口之间形成高能量涡流,导致后处理前腔中存在涡流和低速区,这一现象会导致后处理前腔的背压损失增大,导致排气不顺的问题,造成排气背压升高。
[0005]因此,亟需一种导流装置及后处理总成,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流装置,该导流装置中的气流能够快速排出,避免出现涡流和低速区,进而有效减小排气背压,减小排气能量损失。
[0007]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导流装置,包括:
[0009]外壳,所述外壳分别开设连通其内腔的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入口开设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气流出口开设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气流出口为多个,多个所述气流出口以所述气流入口的几何中心在所述外壳的底部上的投影为中心均匀阵列布置;
[0010]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设置于多个所述气流出口之间,所述导流组件和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由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外壳的气流沿所述导流通道流向多个所述气流出口。
[001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沿远离所述气流入口并靠近所述气流出口的方向,所述外壳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变大。
[001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侧壁呈弧形。
[001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气流入口正对所述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多个导流板,多个所述导流板的顶部相互连接,沿远离所述气流入口并靠近所述气流出口的方向,多个所述导流板互相远离,多个所述导流板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气流出口,所述导流板被配置为将气流导向对应的所述气流出口。
[001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气流出口为两个,所述导流组
件包括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气流出口的两个所述导流板,两个所述导流板的顶部相互连接,沿远离所述气流入口并靠近所述气流出口的方向,两个所述导流板相互远离。
[0015]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两个所述导流板相互对称设置。
[0016]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两个所述气流出口的横截面尺寸相同。
[0017]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流板为弧形板。
[001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处理总成,所述后处理总成连通于发动机的尾气排放口,包括DOC,还包括上述方案任一所述的导流装置,所述气流入口连通所述尾气排放口,所述气流出口连通所述DOC。
[0019]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后处理总成的优选方案,所述DOC包括催化剂载体,所述气流出口连通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中布置有所述催化剂载体。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的导流装置包括外壳和导流组件。该外壳分别开设连通其内腔的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该气流入口开设于该外壳的顶部,该气流出口开设于该外壳的底部,该气流出口为多个,多个该气流出口以该气流入口的几何中心在该外壳的底部上的投影为中心均匀阵列布置。也就是说,气流自该气流入口进入外壳,并能够由多个气流出口排出外壳。该导流组件设置于多个该气流出口之间,该导流组件和该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由该气流入口进入该外壳的气流沿该导流通道流向多个该气流出口。也就是说,通过该导流组件的设置,能够在其自身和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多路流动空间,通过将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设置在外壳的相对位置,并且设计多个气流出口对流出外壳的气流进行分散,并利用导流组件对气流进行引导,能够有效防止外壳的内腔出现漩涡回流现象,进而防止气流在外壳中积聚,气流能够快速排出,避免外壳中出现涡流和低速区,有效减小外壳中的排气背压,进而减小排气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流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流装置的俯视图。
[0025]图中:
[0026]1、催化剂载体;
[0027]100、外壳;110、气流入口;120、气流出口;
[0028]200、导流组件;210、导流板;
[0029]300、排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3]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0),所述外壳(100)分别开设连通其内腔的气流入口(110)和气流出口(120),所述气流入口(110)开设于所述外壳(100)的顶部,所述气流出口(120)开设于所述外壳(100)的底部,所述气流出口(120)为多个,多个所述气流出口(120)以所述气流入口(110)的几何中心在所述外壳(100)的底部上的投影为中心均匀阵列布置;导流组件(200),所述导流组件(200)设置于多个所述气流出口(120)之间,所述导流组件(200)和所述外壳(100)的内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由所述气流入口(110)进入所述外壳(100)的气流沿所述导流通道流向多个所述气流出口(1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气流入口(110)并靠近所述气流出口(120)的方向,所述外壳(100)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变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的侧壁呈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入口(110)正对所述导流组件(200),所述导流组件(200)包括多个导流板(210),多个所述导流板(210)的顶部相互连接,沿远离所述气流入口(110)并靠近所述气流出口(120)的方向,多个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洋韩笑唐雪莹李俊琦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