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输送方法及其应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6700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包括第一骨架和覆膜,所述第一骨架设置多组,多组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支撑覆膜形成圆筒状结构,所述覆膜上均匀开设有正六边形通孔;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第二骨架和第一防粘连膜,所述第二骨架设置多组,多组所述第二骨架之间支撑第一防粘连膜形成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本体一端固定有环形支架,所述环形支架上设有第二防粘连膜;所述第二支架本体连通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侧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在于,可提高支架之间的连接效率,缩短支架之间的连接时间,修复腹主动脉受损的主要分支快速实现真腔开放,假腔压闭。假腔压闭。假腔压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输送方法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覆膜支架
,具体为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输送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腹主动脉夹层是危及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是如附图4

5的A型或附图6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主动脉夹层可导致腹腔主要脏器血液供应不足,缺血的类型可分为静力型,动力型和混合型,大血管CTA的变化为:脏器血管分支真腔供血、假腔供血、真假腔供血或分支血管闭塞,夹层若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可出现胃肠道缺血表现,若完全缺血六个小时,可导致肠坏死,一旦出现肠坏死,无论怎样治疗,死亡率极高,因此快速恢复病人腹腔脏器血液供应,成为救治这类危重病人的先决条件。
[0003]目前血管的覆膜支架,采用介入支架开窗术,分支支架置入,但技术复杂,耗时间长,很难在几个小时内做到;在直型覆膜支架主体与分支动脉相对应的位置开窗,连接短肢,主体植入主动脉真腔并将短肢朝向分支动脉开口,然后经短肢内将覆膜支架分支送入相对应的分支动脉内,并与主体的短肢对接,这样在血管内装配形成分支型覆膜支架,分支型覆膜支架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不适用有近期破裂风险的夹层,整体的支架系统,连接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实际使用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输送方法及其应用,可提高支架之间的连接效率,缩短支架之间的连接时间,快速实现真腔开放,假腔压闭。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第二支架本体;
[0007]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包括第一骨架和覆膜,所述第一骨架设置多组,多组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支撑覆膜形成圆筒状结构,所述覆膜上均匀开设有正六边形通孔;
[0008]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第二骨架和第一防粘连膜,所述第二骨架设置多组,多组所述第二骨架之间支撑第一防粘连膜形成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本体一端固定有环形支架,所述环形支架上设有第二防粘连膜;
[0009]所述第二支架本体连通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侧壁上。
[0010]优选的,所述通孔的边长为0.5mm,所述通孔两两之间的间距为0.8mm。
[0011]优选的,所述环形支架直径大于第二支架本体连接端的直径,所述环形支架由连续三角形支撑结构首尾相连构成。
[0012]优选的,所述环形支架侧边形成弧形结构,且弧形度与第一支架本体内部弧形度相同。
[0013]优选的,所述环形支架相对第二支架本体向外侧扩张,呈喇叭状开口,所述环形支架相对第二支架本体之间的夹角为90

130度。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均设置为首尾相连的波浪状结构,所述第一骨架之间设有限制第一骨架位置的第一金属丝,所述第二骨架之间设有限制第二骨架位置的第二金属丝。
[0015]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输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S1、第一支架本体安放:第一支架本体收缩至导管中,通过导管包裹第一支架本体输送至腹主动脉血管预定位置处,导管释放第一支架本体,使得第一支架本体扩展,至第一支架本体完全扩张;
[0017]S2、第一支架本体侧壁扩孔处理:利用导丝穿入第一支架本体内部,在从第一支架本体内侧穿过第一支架本体上开设的通孔,导丝端部设置球囊,通过球囊体积扩张,扩充覆膜上开设的通孔,至第二支架本体的直径与扩张后的孔洞相等;
[0018]S3、第二支架本体安放:将第二支架本体通过导管输送到第一支架本体上开设的孔洞位置,导管释放第二支架本体,第二支架本体穿过第一支架本体上开设的孔洞;
[0019]S4、第二支架本体限位:利用导管输送释放第二支架本体,至第二支架本体上的环形支架贴合第一支架本体内壁,环形支架与第一支架本体连接限制第二支架本体位置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长度为120mm,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孔径为20

30mm,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长度为15mm,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孔径为4

6mm。
[0021]优选的,所述球囊控制第一支架本体上的覆膜孔洞扩展至4

6mm。
[0022]一种腹主动脉大血管支架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0023]S1、大血管CTA:明确诊断腹主动脉夹层设计的范围及受累分支血管;
[0024]S2、腹主动脉造影成像:确定目标位置,准确置入第一支架本体;
[0025]S3、血管内超声或再次腹主动脉造影成像:找到支脉受累的血管,置入导丝,用球囊将对应的支架微孔扩张至4

6mm,置入部分包裹的第二支架本体;
[0026]S4、腹主动脉造影成像确认血管夹层消失。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8]1、血管支架在置入患者的血管中后与血管内壁贴合后,降低支架金属骨架对血管壁的剪切应力,通过重塑血液流向,促使紊流向层流转化,进一步诱发假腔内血栓形成,降低假腔内部压力,导致动脉假腔体回缩;
[0029]2、手术中快速重建分支动脉,术前无需特殊定制,结构简单,其安放固定方法简单易学;
[0030]3、可提高支架之间的连接效率,缩短支架之间的连接时间,修复腹主动脉受损的主要分支快速实现真腔开放,假腔压闭。
附图说明
[0031]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应当了解,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相同的部件。其中: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支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支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血管夹层第一种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血管夹层第二种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血管夹层第三种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术前拍摄的CT示意图;
[0039]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术后拍摄的CT示意图;
[0040]图9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术前拍摄的CT示意图;
[0041]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术后拍摄的CT示意图;
[0042]图11为本专利技术覆膜支架的试验结果示意图。
[0043]图中标注说明:10、第一支架本体;20、通孔;30、覆膜;40、第一防粘连膜;50、第二支架本体;60、第二防粘连膜;70、环形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44]容易理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专利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50);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0)包括第一骨架和覆膜(30),所述第一骨架设置多组,多组所述第一骨架之间支撑覆膜(30)形成圆筒状结构,所述覆膜(30)上均匀开设有正六边形通孔(20);所述第二支架本体(50)包括第二骨架和第一防粘连膜(40),所述第二骨架设置多组,多组所述第二骨架之间支撑第一防粘连膜(40)形成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本体(50)一端固定有环形支架(70),所述环形支架(70)上设有第二防粘连膜(60);所述第二支架本体(50)连通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0)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0)的边长为0.5mm,所述通孔(20)两两之间的间距为0.8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架(70)直径大于第二支架本体(50)连接端的直径,所述环形支架(70)由连续三角形支撑结构首尾相连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架(70)侧边形成弧形结构,且弧形度与第一支架本体(10)内部弧形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架(70)相对第二支架本体(50)向外侧扩张,呈喇叭状开口,所述环形支架(70)相对第二支架本体(50)之间的夹角为90

130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均设置为首尾相连的波浪状结构,所述第一骨架之间设有限制第一骨架位置的第一金属丝,所述第二骨架之间设有限制第二骨架位置的第二金属丝。7.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输送方法,包括如权利要求1

6中所述的一种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第一支架本体(10)安放:第一支架本体(10)收缩至导管中,通过导管包裹第一支架本体(10)输送至腹主动脉血管预定位置处,导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中亚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