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荣芳专利>正文

厂房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6524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厂房散热结构,其厂房的第一侧墙平行第二侧墙,且屋顶与四个侧墙共同框围一室内空间;第一侧墙的下半部设有横向延伸的至少一进气口,第二侧墙的下半部设有横向延伸的至少一排气口,供由至少一进气口输入冷空气,再由至少一排气口排出热空气;厂房散热结构包括复数个气流控制板,复数个气流控制板以至少一进气口朝向至少一排气口的方向间隔排列,复数个气流控制板分别为屋顶向下延伸的长形片,复数个气流控制板之间分别形成一长形槽,长形槽的长方向平行第一侧墙,且长形槽的短方向宽度为L,长形槽的高度为H,H≥0.1L。H≥0.1L。H≥0.1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厂房散热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厂房散热结构,尤指一种可以有效排除工厂或农舍厂房内的热气。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高度在6m以下的中小型厂房而言,为了加强散热效果,一般是在厂房的屋顶设有多个自旋扇,以排出热气并挡雨;或是在厂房内工作区作业人员的上方悬挂一系列风扇,或在低于人身高度处摆放一系列风扇,以期望能排出热气并吹拂人身以进行散热。而对于大型厂房,例如高15m、宽50m、长200m的厂房而言,其所采用的自然通风,通常是在厂房的上方设有加高的太子楼,太子楼的两侧分别具有开启的侧窗,厂房下方的工作区具有侧窗以进气,且特别将厂房的屋顶拉高,以减小屋顶辐射热的影响。
[0003]然而,传统散热方法因为没有处理流体流动的细节,容易在室内形成大区块的回流区与/或低速区,在这些区域的污染物浓度较高;而由于作业员容易有几乎无风、闷热的感觉,所以直觉式的会以加大风量或增加风扇数目的方式处理,但是其效果不佳、耗费能源且会增大噪音,且作业员在长时间受到高速气流的冲击是不舒服的。再者,由于太子楼侧窗或是屋顶自旋扇的开口面积不足或分布不佳,厂房内的大部份热气并无法有效排除,会在厂房内部形成大回流泡,将上方热气卷至下方工作区,造成工作区的温度上升。此时,厂房外部空气受到厂房内部热气的浮力牵引,在进入厂房下方两边侧窗之后,由于大回流泡的影响,即会很快的就转折向上。因此,除了两侧窗附近短短的距离内,作业人员有一些凉爽感觉之外,厂房内部的大部份区域都是闷热的。纵然是使用大量的风扇吹拂,也祇是将热气从风扇背面吸入,再从风扇前面吹出,仍无法解决因为下方大部份工作区温度上升,造成作业人员的不舒适感,从而使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产生职业伤害的问题。
[0004]因此,如中国台湾专利技术公告第I659145号的「厂房散热结构」与美国公告第US6,321,687的「Individual room duct and ventilation system for lives tock production building」专利案即分别提出一种解决的方案,以适用于人员作业与畜牧生产,例如:鸡舍、猪舍的通风工厂。其中,中国台湾第I659145号案主要是在一第一平台与一第二平台之间形成一间隔,借以让厂房外的空气分别由相对的两个进气口分别进入第一、第二下工作区之中,再经由热浮力作用让热气通过两个平台之间的间隔以向上流动,由出气口向外排出以进行散热。而第US6,321,687案则主要是以垂直流场为主,以达到畜牧生产大楼内部的通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在两个相对平台之间形成间隔,并在两个相对平台分别连接的两个侧墙的下半部分别设有进气口的厂房结构,虽然可以在两个进气口同时进气,并经由热浮力的作用以达到散热的效果;但此种「双平台」的结构,由于两个平台之间的间隔宽度较小,对于高度大于「双平台」高度的天车或是其他大型机具而言,其摆放数量与位置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
如第US6,321,687案的可以产生「垂直流场」的配置,其整体结构较为复杂。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习用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专利技术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专利技术的产生。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厂房散热结构,俾能解决习用厂房内无法依所需要的位置设置天车或是其他大型机具;以及整体的通风散热结构复杂的问题,而能提供一种有效的通风散热结构,使天车或是其他大型机具能依实际的厂房需要而配置,以提高工作效率;并经由「水平流场」的配置以简化设备,让散热气流能够流动顺畅,以节省电力消耗及减少噪音的产生,进而提升作业环境质量。
[0007]为达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厂房散热结构,其厂房包括一屋顶及设于屋顶下方且依序连续设置的第一侧墙、第三侧墙、第二侧墙及第四侧墙,第一侧墙平行第二侧墙,且屋顶、第一侧墙、第三侧墙、第二侧墙及第四侧墙共同框围一室内空间;第一侧墙的下半部设有横向延伸的至少一进气口,第二侧墙的下半部设有横向延伸的至少一排气口,供由至少一进气口输入冷空气,再由至少一排气口排出热空气;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在于:厂房散热结构包括复数个气流控制板,复数个气流控制板以至少一进气口朝向至少一排气口的方向间隔排列,复数个气流控制板分别为屋顶向下延伸的长形片,复数个气流控制板之间分别形成一长形槽,长形槽的长方向平行第一侧墙,且长形槽的短方向宽度为L,长形槽的高度为H,H≥0.1L。
[0008]实施时,气流控制板的长方向具有平行的第一立侧边缘及第二立侧边缘,第一立侧边缘相邻第三侧墙的内墙面,第二立侧边缘相邻第四侧墙的内墙面。
[0009]实施时,至少一进气口的总开窗比为至少一进气口的总开口面积/第一侧墙面积,总开窗比介于20%~100%之间;至少一排气口的排气中心高度位置介于至少一进气口的中心高度与顶端高度位置之间。
[0010]实施时,本专利技术更包括一长平台,长平台的短方向具有平行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第一侧边连接第一侧墙的内墙面,第二侧边与第二侧墙的内墙面之间具有一间隔;至少一进气口开设于长平台下方的第一侧墙下半部。
[0011]实施时,气流控制板的底部边缘高度高于长平台的水平高度。
[0012]实施时,气流控制板的底部边缘具有第一平板,第一平板以朝向第二侧墙的方向水平延伸。
[0013]实施时,气流控制板的底部边缘具有第二平板,第二平板以朝向第一侧墙的方向水平延伸。
[0014]实施时,本专利技术更包括至少一吹气管,至少一吹气管平行第二侧墙,且至少一吹气管位于至少一进气口流向至少一排气口的空气流动通道的中下游,供室外空气向下吹入室内空间之中。
[0015]为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以下举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侧剖面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总开窗比(Rw)与从进气口吸入的空气流量(Qw,t)的相关曲线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长形槽高度(H)与长形槽短方向宽度(L)的相关线形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侧剖面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气流控制板的另一实施样态的侧剖面图。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侧剖面图。
[0024]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仰视剖面图。
[0025]附图标号说明:1

厂房散热结构;2

厂房;21

屋顶;22

第一侧墙;23

第三侧墙;24

第二侧墙;25

第四侧墙;26

室内空间;3

长平台;31

第一侧边;32

第二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厂房散热结构,该厂房包括一屋顶及设于该屋顶下方且依序连续设置的一第一侧墙、一第三侧墙、一第二侧墙及一第四侧墙,该第一侧墙平行该第二侧墙,且该屋顶、该第一侧墙、该第三侧墙、该第二侧墙及该第四侧墙共同框围一室内空间;该第一侧墙的下半部设有横向延伸的至少一进气口,该第二侧墙的下半部设有横向延伸的至少一排气口,供由该至少一进气口输入冷空气,再由该至少一排气口排出热空气;其特征在于:该厂房散热结构包括复数个气流控制板,该复数个气流控制板以该至少一进气口朝向该至少一排气口的方向间隔排列,该复数个气流控制板分别为该屋顶向下延伸的长形片,该复数个气流控制板之间分别形成一长形槽,该长形槽的长方向平行该第一侧墙,且该长形槽的短方向宽度为L,该长形槽的高度为H,H≥0.1L。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厂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气流控制板的长方向具有平行的一第一立侧边缘及一第二立侧边缘,该第一立侧边缘相邻该第三侧墙的内墙面,该第二立侧边缘相邻该第四侧墙的内墙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厂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进气口的总开窗比为该至少一进气口的总开口面积/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荣芳
申请(专利权)人:黄荣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