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及方法,由上透气盖、蜂窝体和下透气盖构成,蜂窝体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上透气盖和下透气盖分别安装于蜂窝体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和下透气盖上设有透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蕈菌扩繁用的培养装置及方法,在蜂窝体内设置菌种孔,一体分室培养,形成由颗粒组成的基柱状菌种,体积大于颗粒菌种,在使用中不易拉断菌丝,并且此菌种菌丝量大,制作方便,不易污染,质量高,易萌发,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能够提高菌种质量;并且透气盖结构实现了气体内外交换,透气经过滤,外界杂菌进不了内部,透气效果好,拔塞方便。拔塞方便。拔塞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学菌种扩繁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蕈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故而社会上有很多的生物学家一直致力于微生物的培养扩繁与研究。
[0003]微生物菌种扩繁是一种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微生物领域广泛使用的基本技术,在进行微生物菌种扩大培养即扩繁时,首先要选择微生物培养用培养基,然后对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最后将培育好的菌种用于数量上的扩大培养、繁育,如蕈菌扩繁过程为,母种—原种—栽培种,其菌种一般分为三级,即一级是母种、二级是原种、三级就是栽培种,由一级到三级就是为了扩繁菌种,现有的蕈菌扩繁技术如下:(1)在整个扩繁过程中菌种经多次颗类分离使菌种破碎细小,导致菌丝拉伤,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粮食颗粒接种扩繁为粮食颗粒菌种1,众多颗粒培养基装在一个大的容器内进行培养制种,菌丝颗类取出和菌丝颗类分离过程中造成菌丝拉断受伤和多次操作易污染;(2)菌丝生长培养基为实芯整体、如雪糕棍、枝条菌种,该种菌种不通气、基质菌丝少、气生菌丝多,导致菌丝质量差,如图3和图4所示,实木内菌丝量少,菌丝生长在表面菌萌发弱;(3)采用液体菌种扩繁,该方法要求条件高,适应能力差。综上,现有技术导致整个菌种在制作、使用、运输过程中费时、耗力,而且菌种质量差。所以目前急需一种适用于蕈菌扩繁用的培养装置及方法,使蕈菌在扩大繁育过程中省时、有效,并且污染率低,菌种质量高。
[0004]另外,微生物菌种培养是一个严格无菌操作的过程,通常众多颗粒培养基装在一个大的容器内进行培养制种,在制种容器上塞入通气塞,现有的通气塞通常为简单的塞堵结构,该结构密封和通气效果不好,并且拔塞不方便,同时不利于机械自动化作业,效率低、操作时间长、易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传统蕈菌扩繁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及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由上透气盖4、蜂窝体5和下透气盖6构成,蜂窝体5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8,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安装于蜂窝体5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上设有透气孔。
[0007]所述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包括内腔13和外腔19,内腔13位于外腔19内侧中心处,内腔13底部和外腔19联通;外腔19包括外腔上盖9和外腔下盖21,外腔上盖9内侧安装卡座15,卡座15位于内腔13外侧,外腔上盖9的盖外沿16上位于卡座15的外侧处设有外腔气孔17;内腔13的内腔上盖11通过内腔支架14安装于外腔上盖9上,内腔支架14之间构成内腔气窗12,内腔13和外腔19之间为联通结构。
[0008]所述蜂窝体5上部和下部外侧分别设有卡沿23,蜂窝体5外侧位于上下两个卡沿23的上部和下部设有卡槽7;卡座15内侧设有与卡槽7相匹配的凸卡10,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通过凸卡10和卡槽7安装于蜂窝体5上。
[0009]所述外腔上盖9上与内腔13联通处设有滤片20。
[0010]所述卡座15内侧为梢形斜坡22。
[0011]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的培养装置进行蕈菌扩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常规制作培养基;步骤二、培养基分别装满菌种孔内并压实;步骤三、盖上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步骤四、按常规灭菌、冷却;步骤五、按常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上透气盖4或/和下透气盖6,分别菌种孔8进行接种;步骤六、接种完毕后盖上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按常规方式进行培养;步骤七、培养好菌种,在无菌环境下打开上透气盖4或下透气盖6,取出基柱状菌种26放入菌包2中接种。
[0012]所述步骤一中,培养基颗粒度小于1.5*1.5*1.5cm,含水量小于80%。
[0013]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及方法,在蜂窝体内设置菌种孔,一体分室培养,形成由颗粒组成的基柱状菌种,体积大于颗粒菌种,在使用中不易拉断菌丝,并且此菌种菌丝量大,制作方便,不易污染,质量高,易萌发,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能够提高菌种质量;并且透气盖结构实现了气体内外交换,透气经过滤,外界杂菌进不了内部,透气效果好,拔塞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现有粮食颗粒育种示意图。
[0015]图2是现有粮食颗粒菌种种植示意图。
[0016]图3是现有枝条育种示意图。
[0017]图4是现有枝条菌种种植示意图。
[0018]图5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主视分解结构图。
[0019]图6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主视剖面分解结构图。
[0020]图7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透气盖结构图。
[0021]图8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透气盖主视剖面结构图。
[0022]图9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蜂窝体俯视结构图。
[0023]图10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的蜂窝体主视剖面结构图。
[0024]图11是图10的A部分放大结构图。
[0025]图12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使用状态外部结构图。
[0026]图13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主视剖面结构图。
[0027]图14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装入培养基状态主视剖面结构图。
[0028]图15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扩繁状态主视剖面结构图。
[0029]图16是本专利技术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菌种取出状态主视结构图。
[0030]图17是菌种运输状态示意图。
[0031]图18是实施例一菌种插入菌包状态示意图。
[0032]图19是实施例二菌种插入菌包状态示意图。
[0033]图中:1、粮食颗粒菌种,2、菌包,3、枝条菌种,4、上透气盖,5、蜂窝体,6、下透气盖,7、卡槽,8、菌种孔,9、外腔上盖,10、凸卡,11、内腔上盖,12、内腔气窗,13、内腔,14、内腔支架,15、卡座,16、盖外沿,17、外腔气孔,18、外腔上盖外台,19、外腔,20、滤片,21、外腔下盖,22、梢形斜坡,23、卡沿,25、菌种,26、基柱状菌种,27、密封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如图5和图6所示,由上透气盖4、蜂窝体5和下透气盖6构成,圆柱状的蜂窝体5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8,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安装于蜂窝体5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上设有透气孔。
[0035]如图7和图8所示,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包括内腔13和外腔19,环形的内腔13位于外腔19内侧中心处,内腔13底部和外腔19联通;外腔19包括外腔上盖9和外腔下盖21,外腔上盖9内侧安装环形卡座15,卡座15位于内腔13外侧,外腔19的内侧为凹陷结构,内腔13位于凹陷处,凹陷结构外侧为外腔上盖外台18,外腔上盖9的盖外沿16上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透气盖(4)、蜂窝体(5)和下透气盖(6)构成,蜂窝体(5)内上下贯通设有菌种孔(8),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分别安装于蜂窝体(5)的上部和下部,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上设有透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用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气盖(4)和下透气盖(6)包括内腔(13)和外腔(19),内腔(13)位于外腔(19)内侧中心处,内腔(13)底部和外腔(19)联通;外腔(19)包括外腔上盖(9)和外腔下盖(21),外腔上盖(9)内侧安装卡座(15),卡座(15)位于内腔(13)外侧,外腔上盖(9)的盖外沿(16)上位于卡座(15)的外侧处设有外腔气孔(17);内腔(13)的内腔上盖(11)通过内腔支架(14)安装于外腔上盖(9)上,内腔支架(14)之间构成内腔气窗(12),内腔(13)和外腔(19)之间为联通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蕈菌扩繁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体(5)上部和下部外侧分别设有卡沿(23),蜂窝体(5)外侧位于上下两个卡沿(23)的上部和下部设有卡槽(7);卡座(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连富,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富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