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85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包括滑柱、振动盘、运输架、感应装置以及喷枪,振动盘上设有运输管,运输架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第一运输板、第二运输板、第三运输板、排出口以及出料件,第一运输板上设有与运输管连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第二运输板位于第一运输板与第三运输板之间且呈滑动设置,第二运输板上设有运输槽;第三运输板上设有与排出口连通的通槽,出料件一端穿过固定板伸入至第三运输板内,另一端伸出至固定板外;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以及探针,探针一端与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伸入至第二通孔内并朝向运输槽运动;喷枪一端伸入至第三通孔内,喷枪将正向的滑柱通过运输槽沿出料件方向推出。正向的滑柱通过运输槽沿出料件方向推出。正向的滑柱通过运输槽沿出料件方向推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识别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识别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滑柱是在开关内部用于开关与其他部件连接的配件。现有滑柱其一端为尖头,另一端为平头设置,当滑柱处于传送带上运输并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大都是通过装配人员的人眼对滑柱的方向进行识别,从而实现人工排查,防止滑柱方向错误。
[0003]但是,该种识别方式并不靠谱,当工作时间过长时,人眼会非常疲劳,使得容易发生滑柱装配方向相反或错位,导致降低了装配效率以及影响了开关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识别机构。
[0005]本技术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其中,包括滑柱、振动盘、运输架、感应装置以及出料装置,振动盘上设有运输管,运输架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第一运输板、第二运输板、第三运输板、排出口以及出料件,第一运输板上设有与运输管连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第二运输板位于第一运输板与第三运输板之间且呈滑动设置,第二运输板上设有运输槽;第三运输板上设有与排出口连通的通槽,出料件一端穿过固定板伸入至第三运输板内,另一端伸出至固定板外;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以及探针,探针一端与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伸入至第二通孔内并朝向运输槽运动;出料装置一端伸入至第三通孔内,出料装置将正向的滑柱通过运输槽沿出料件方向推出。
[0006]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首先滑柱通过振动盘以及运输管移动至第一通孔内,此时,第二运输板上升,使运输槽与第一通孔连通,滑柱移动至运输槽内;然后,第二运输板下降,使运输槽与第二通孔、通槽以及排出口连通,此时,传感器驱动探针穿过第二通孔伸入至运输槽内对滑柱进行感应检测,若滑柱反向,则探针将反向的滑柱从排出口排出;若滑柱正向,则探针复位,第二运输板继续下降,使运输槽与第三通孔、出料件呈连通设置,出料装置将正向的滑柱从运输槽内沿出料件方向推出,得到正向的滑柱。相较现有技术而言,该种结构设置,实现了自动识别的效果,省去了人工的人眼识别方式,耗时短,降低了装配反向或错位的概率,提高了装配效率。
[0007]其中,固定板上设有对射光纤,对射光纤朝向第二运输板设置。
[0008]采用对射光纤设置,起到了检测效果,即能够检测滑柱是否到位,提高了滑柱方向识别的准确率。
[0009]其中,第一运输板与第三运输板配合形成容纳槽,固定板上设有第一驱动源,第二运输板一端与第一驱动源连接,另一端伸入至容纳槽内呈滑动设置。
[0010]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容纳槽的设置,实现了第二运输板与第一运输板以及第三运输板之间的配合效果,而通过第一驱动源的设置,实现了第二运输板的滑动设置,从而实现了对滑柱的运输效果。
[0011]其中,固定板上设有滑轨以及第二驱动源,第二驱动源上设有滑块,滑块相对于滑轨滑动设置,第一驱动源固定于滑块一侧。
[0012]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二驱动源、滑轨以及滑块的设置,实现了第一驱动源的上下滑动效果,从而提高了第二运输板的滑动效果。
[0013]其中,滑块上设有限位槽,限位槽位于第二运输板的运动轨迹上。
[0014]采用限位槽设置,起到了限位效果,防止第二运输板过度下降,使得滑柱无法识别,提高了对滑柱方向的识别效果。
[0015]其中,感应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源,第三驱动源一端固定于固定板侧面,另一端与传感器连接,第三驱动源驱动传感器带动探针朝向运输槽运动。
[0016]采用第三驱动源的设置,实现了探针相对于第一运输板的前后运动效果,从而便于探针对运输槽内的滑槽的方向的识别效果。
[0017]其中,还包括隔离装置,隔离装置包括第四驱动源以及隔板,第三运输板上设有与通槽连通的滑槽,隔板一端与第四驱动源连接,另一端伸入至滑槽内滑动设置。
[0018]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四驱动源的设置,实现了隔板位于滑槽内的滑动效果,而通过隔板的设置,起到了隔离通槽与运输槽之间连通效果,防止正向的滑柱从排出口内排出,即当检测时,运输槽与通槽之间通过隔板分隔,便于探针对滑柱方向的识别。
[0019]其中,隔板上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与第二通孔、运输槽以及通槽在运动轨迹上有交集。
[0020]采用第四通孔的设置,便于反向的滑柱的排出,即当探针检测滑柱方向为反向时,第四驱动源驱动隔板运动,使第四通孔与运输槽以及通槽连通,从而便于反向的滑柱的排出。
[0021]其中,出料件上设有贯穿的出料口,出料口与运输槽的运动轨迹有交集,且与第三通孔呈同轴心设置。
[0022]采用出料口设置,实现了正向的滑柱的排出效果。
[0023]其中,运输架上还设有回收盒。
[0024]采用回收盒设置,起到了回收效果,即能够将从排出口排出的滑柱进行回收,重新放入振动内进行运输识别,提高了回收效率,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通孔与运输槽配合时的剖视图;
[0028]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00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二通孔与运输槽配合时的剖视图;
[0030]图6是图5中B部的放大图;
[003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四通孔与通槽配合时的剖视图;
[0032]图8是图7中C部的放大图;
[0033]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三通孔与运输槽配合时的剖视图;
[0034]图10是图9中D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参照附图1

10所示,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包括滑柱、振动盘1、运输架2、感应装置3、出料装置4以及隔离装置5。
[0036]由于滑柱的整体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即滑柱一端呈尖头设置,另一端呈平头,故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且附图中未显示出,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滑柱的正向或反向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
[0037]振动盘1固定于工作台面上,振动盘1上设有对称设置的运输管11,运输管11呈中空结构,且与滑柱适配,运输管11一端伸入至振动盘1内,另一端朝向第一运输板26上的第一通孔261设置,且运输管11与第一通孔261呈同轴心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设置,实现了滑柱的运输效果。
[0038]运输架2固定于振动盘1的右侧,运输架2上设有固定板21、第一驱动源22、滑轨23、第二驱动源24以及回收盒25。固定板21位于运输架2侧面朝向振动盘1设置,固定板21主要用于固定感应装置3、出料装置4、隔离装置5、滑轨23以及第一驱动源22等部件。固定板21上设有第一运输板26、第二运输板27、第三运输板28、排出口211以及出料件212。
[0039]第一运输板26呈矩形板状,第一运输板26通过第三运输板28固定于固定板21上,第一运输板26朝向振动盘1设置,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滑柱、振动盘、运输架、感应装置以及出料装置,振动盘上设有运输管,运输架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第一运输板、第二运输板、第三运输板、排出口以及出料件,第一运输板上设有与运输管连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第二运输板位于第一运输板与第三运输板之间且呈滑动设置,第二运输板上设有运输槽;第三运输板上设有与排出口连通的通槽,出料件一端穿过固定板伸入至第三运输板内,另一端伸出至固定板外;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以及探针,探针一端与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伸入至第二通孔内并朝向运输槽运动;出料装置一端伸入至第三通孔内,出料装置将正向的滑柱通过运输槽沿出料件方向推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其特征在于:固定板上设有对射光纤,对射光纤朝向第二运输板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运输板与第三运输板配合形成容纳槽,固定板上设有第一驱动源,第二运输板一端与第一驱动源连接,另一端伸入至容纳槽内呈滑动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识别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彬李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