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结构及风电齿轮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728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轴承润滑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润滑结构及风电齿轮箱,润滑结构包括壳体,安装腔内设置有轴承座,传动件与轴承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且沿传动件的轴向,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分别位于轴承座的两侧,轴承座上设有集油槽,在竖直方向上,集油槽不低于轴承,轴承座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管道,第一输油管道的进油端与集油槽连通,出油端分别为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提供油液。集油槽实现了油液的反复利用。第一输油管道能够将一个集油槽内的油液分别输送至位于轴承座轴向两侧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能够同时为轴承座两侧的轴承提供油液润滑,优化了轴承座的润滑结构。化了轴承座的润滑结构。化了轴承座的润滑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润滑结构及风电齿轮箱


[0001]本技术涉及轴承润滑
,尤其涉及一种润滑结构及风电齿轮箱。

技术介绍

[0002]在齿轮箱中,轴承常夹设于转动件与壳体之间,用以支撑转动件且减少转动件在转动过程中与壳体的摩擦,进一步的降低因摩擦产生的噪音及热量。因此,保证轴承的润滑是提高齿轮箱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一般的,在齿轮箱内部,轴承的润滑一般分为强制润滑和非强制润滑,强制润滑通常需要泵类的驱动件将润滑油液喷涂在轴承的润滑点上,采用电机泵需要外接电源,对于使用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适用性不强;而非强制润滑通常采用飞溅润滑或是将轴承浸泡于油池中实现,但飞溅润滑无法为轴承提供足够的润滑油量,油池有容易积攒污秽物,对轴承造成磨损。
[0003]由于转动件在转动过程中极易溅起润滑油液,以及由于转动件转动过程产生的热能,使得润滑油液换转化为油雾附着于箱体壁上,导致需要不断的向齿轮箱内提供新的润滑油液,造成了油液浪费。因此,现有的部分齿轮箱内部设置了集油槽,用于收集被溅射出的油液以及附着于箱体壁上的油液,再将收集来的油液引至轴承处进行反复利用。
[0004]常见的,集油槽多设置于轴承上方,且沿轴承箱的轴向,集油槽多位于端盖或是箱体的同侧,集油槽对应的仅为与之同侧的轴承供油。在风电领域中,齿轮箱通常由多级行星结构和平行级结构组成,其中,上一级的下风向轴承与下一级的上风向轴承安装于同一轴承座,以便轴向定位。在转动件进行转动过程中,轴承座两端的油液溅射情况并不相同,采用现有的集油槽设计,难以保证上风向轴承与下风向轴承的润滑程度一致。
[0005]因此,亟需一种润滑结构和风电齿轮箱,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润滑结构及风电齿轮箱,能够保证上风向轴承与下风向轴承的润滑程度一致。
[0007]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润滑结构,包括壳体,上述壳体内部形成安装腔,用于安装传动件,上述安装腔内设置有轴承座,上述传动件与上述轴承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上述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且沿上述传动件的轴向,上述第一轴承与上述第二轴承分别位于上述轴承座的两侧,上述轴承座上设有集油槽,在竖直方向上,上述集油槽不低于上述轴承,上述轴承座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管道,上述第一输油管道的进油端与上述集油槽连通,出油端分别为上述第一轴承和上述第二轴承提供油液。
[0009]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沿上述传动件的轴向,上述轴承座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上述集油槽,上述集油槽包括第一集油槽和第二集油槽,相对上述轴承座,上述第一集油槽与上述第一轴承位于同侧,上述第二集油槽与上述第二轴承位于同侧,上述第一集油槽与上述第一输油管连通。
[0010]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轴承座还开设有第二输油管道,上述第二输油管道的进油端与上述第二集油槽连通,出油端为上述第二轴承提供油液。
[0011]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第一输油管道的出口端对应上述第二轴承的轴向的一端,上述第二输油管道的出口端对应上述第二轴承的轴向的另一端。
[0012]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轴承座还开设有第二输油管道,上述第二输油管道的进油端与上述第一集油槽连通,上述第二输油管道的出口端对应上述第一轴承的轴向的一端,上述第一输油管道的出口端对应上述第一轴承的轴向的另一端。
[0013]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第一输油管道设置有至少两个上述进油端,且上述进油端分别与上述第一集油槽和上述第二集油槽连通。
[0014]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轴承座与上述壳体一体铸造成型。
[0015]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轴承座安装有挡油块,上述挡油块与上述轴承座之间的间隙形成上述集油槽,上述挡油块与上述轴承座可拆卸连接;
[0016]或,上述挡油块与上述轴承座一体铸造成型。
[0017]作为上述润滑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集油槽沿上述传动件的周向呈扇形开设,且上述扇形的角度小于180度。
[0018]还提供了风电齿轮箱,包括上述的润滑结构。
[0019]本技术有益效果:
[0020]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润滑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形成安装腔,用于安装传动件,安装腔内设置有轴承座,传动件与轴承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且沿传动件的轴向,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分别位于轴承座的两侧,轴承座上设有集油槽,在竖直方向上,集油槽不低于轴承,轴承座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管道,第一输油管道的进油端与集油槽连通,出油端分别为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提供油液。
[0021]当传动件运转时,传动件相对轴承座发生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传动件极易导致油液飞溅,或是由于工作状态下,安装腔内的温度过高,导致油液形成油雾逐渐附着于壳体壁上,在轴承座上设置集油槽,飞溅出的油液或是雾化的油液沿着壳体侧壁或是轴承座流入集油槽中,集油槽通过输油管道将收集的油液重新输送回轴承的润滑点,实现油液的反复利用。进一步的,轴承座开设有的第一输油管道,能够将一个集油槽内的油液分别输送至位于转轴支架轴向两侧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如此设置,能够同时为轴承座两侧的轴承提供油液润滑,优化了轴承座的润滑结构,平衡了两个轴承的润滑程度。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
[0027]10、壳体;11、安装腔;12、轴承座;13、第一输油管道;14、第一集油槽;15、第二集油槽;16、第二输油管道;17、第三输油管道;
[0028]20、传动件;
[0029]31、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
[0030]40、挡油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部形成安装腔(11),用于安装传动件(20),所述安装腔(11)内设置有轴承座(12),所述传动件(20)与所述轴承座(1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轴承包括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且沿所述传动件(20)的轴向,所述第一轴承(31)与所述第二轴承(32)分别位于所述轴承座(12)的两侧,所述轴承座(12)上设有集油槽,在竖直方向上,所述集油槽不低于所述轴承,所述轴承座(12)内部开设有第一输油管道(13),所述第一输油管道(13)的进油端与所述集油槽连通,出油端分别为所述第一轴承(31)和所述第二轴承(32)提供油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传动件(20)的轴向,所述轴承座(1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所述集油槽,所述集油槽包括第一集油槽(14)和第二集油槽(15),相对所述轴承座(12),所述第一集油槽(14)与所述第一轴承(31)位于同侧,所述第二集油槽(15)与所述第二轴承(32)位于同侧,所述第一集油槽(14)与所述第一输油管道(1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12)还开设有第二输油管道(16),所述第二输油管道(16)的进油端与所述第二集油槽(15)连通,出油端为所述第二轴承(32)提供油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青戚松刘利斌张合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