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3197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包括:基底混凝土、浮置板、隔振器和轨道,所述基底混凝土设置在隧道底部;所述浮置板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所述浮置板均设置在所述基底混凝土正上方,每组所述浮置板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凹槽;所述隔振器设置有至少两个,每个所述隔振器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隔振器的底部与所述基底混凝土固定相连;所述轨道通过扣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浮置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在满足内置式泵房排水要求的同时满足轨道减振的要求,其中采用预制钢弹簧浮置板,提高了道床结构强度,保证铺设质量。保证铺设质量。保证铺设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

技术介绍

[0002]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内排水需求,在区间隧道最低点通常设置“外挂式”泵房。“外挂式”泵房通常采用“冷冻法”施工,风险系数高、施工工期长、工程造价高。因此,多个城市尝试取消“外挂式”泵房,改为在轨道结构内部设置“内置式”泵房。
[0003]内置式泵房在道床结构内设置潜水泵,需要在道床中部开槽,水泵附带的各种管线需要在道床中开槽和打孔,这些措施均对道床结构造成了削弱,影响着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并且若环境振动预测超标量较大,也在保证道床结构安全的原则下采用减振扣件整体道床,存在不能满足减振需求的问题,因此现需要一种既能够保证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又能满足减振需求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包括:基底混凝土、浮置板、隔振器和轨道,所述基底混凝土设置在隧道底部;所述浮置板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所述浮置板均设置在所述基底混凝土正上方,每组所述浮置板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凹槽;所述隔振器设置有至少两个,每个所述隔振器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隔振器的底部与所述基底混凝土固定相连;所述轨道通过扣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浮置板上。
[0006]可选地,所述基底混凝土内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横隔墙,所述横隔墙设置有至少两道,每道所述横隔墙相互平行设置,所有所述横隔墙均与隧道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横隔墙与所述基底混凝土固定相连。
[0007]可选地,所述横隔墙与所述隧道底部之间设置有防水涂层。
[0008]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内表面设置有防水涂层。
[0009]可选地,所述隧道底部设置有预埋螺栓,所述基底混凝土通过所述预埋螺栓与所述隧道固定相连。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调高结构,所述调高结构的底部与所述隔振器固定相连,所述调高结构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凹槽上顶面固定相连,所述调高结构包括调节螺母和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母和所述调节螺栓上均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螺纹,所述调节螺栓的上顶面固定设置在所述浮置板上,所述调节螺栓的下底面与所述调节螺母相啮合,所述调节螺母的底部与所述隔振器固定相连。
[0011]可选地,所述横隔墙底部设置有排水洞,所述排水洞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凹槽相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浮置板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浮置板的两端的第三凹槽相互配合设置。
[0013]可选地,相邻两组所述浮置板之间设置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排水管,所述间隙的宽度大于所述排水管的宽度。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在满足内置式泵房排水要求的同时满足轨道减振的要求,其中采用预制钢弹簧浮置板,提高了道床结构强度,保证铺设质量,并且在道床基底设置横隔墙,并利用盾构管片的预埋槽道安装长螺栓伸入基底,增加道床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且,采用真空排水方法,增加了集水坑有效深度,减小内置式泵房区段长度。
[0016]本技术还在预制浮置板内两侧设有隔振器,组成减振轨道结构,灵活配合内置式泵房前后减振地段,保障预制浮置板的稳定性,使其满足减振需求。
[0017]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A

A处剖视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B

B处剖视示意图;
[0022]图4为图1中C

C处剖视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调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标记:1、隧道;2、基底混凝土;3、浮置板;4、隔振器;5、轨道;6、扣件;7、第一凹槽;8、防水涂层;9、预埋螺栓;10、调高结构;11、第二凹槽;12、调节螺母;13、调节螺栓;14、排水洞;15、第三凹槽;16、排水管;17、横隔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包括:基底混凝土2,浮置板3,隔振器4和轨道5,所述基底混凝土2设置在隧道1底部;所述浮置板3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所述浮置板3均设置在所述基底混凝土2正上方,每组所述浮置板3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凹槽7;所述隔振器4设置有至少两个,每个所述隔振器4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7内,所述隔振器4的底部与所述基底混凝土2固定相连;所述轨道5通过扣件6固定设置在所述浮置板3上。
[0029]本技术通过设置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在满足内置式泵房排水要求的同时满足轨道减振的要求,其中采用预制钢弹簧浮置板,提高了道床结构强度,保证铺设质量,并且在道床基底设置横隔墙,并利用盾构管片的预埋槽道安装长螺栓伸入基底,增加道床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且,采用真空排水方法,增加了集水坑有效深度,减小内置式泵房区段长度。
[0030]本技术还在预制浮置板内两侧设有隔振器,组成减振轨道结构,灵活配合内置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混凝土(2),所述基底混凝土(2)设置在隧道(1)底部;浮置板(3),所述浮置板(3)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所述浮置板(3)均设置在所述基底混凝土(2)正上方,每组所述浮置板(3)底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凹槽(7);隔振器(4),所述隔振器(4)设置有至少两个,每个所述隔振器(4)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7)内,所述隔振器(4)的底部与所述基底混凝土(2)固定相连;以及轨道(5),所述轨道(5)通过扣件(6)固定设置在所述浮置板(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混凝土(2)内设置有第二凹槽(11),所述第二凹槽(11)内设置有横隔墙(17),所述横隔墙(17)设置有至少两道,每道所述横隔墙(17)相互平行设置,所有所述横隔墙(17)均与隧道(1)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横隔墙(17)与所述基底混凝土(2)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隔墙(17)与所述隧道(1)底部之间设置有防水涂层(8)。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11)内表面设置有防水涂层(8)。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房地段减振浮置板道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1)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天昊裴爱华李俊玺叶军刘雪锋李敏陈文谷呈朋杨松丁静波禹雷郭骁黄慧超吴凯伟刘玮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