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弯曲管及其内视镜装置,可控弯曲管适用于内视镜装置,内视镜装置的内视透镜模块设置于可控弯曲管的一端,可控弯曲管包含多个螺旋管部、第一及第二控制线。多个螺旋管部彼此串接以一体成型地形成螺旋管体,螺旋槽沿螺旋管体的轴向形成于螺旋管体上且具有螺旋节距。至少两个螺旋管部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形成有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两个第一节点沿着轴向分别从至少两个螺旋管部的第三侧及第四侧突出形成。第一控制线可活动穿设于第一限位槽。第二控制线可活动地穿设于第二限位槽,以与第一控制线共同控制螺旋管体之弯曲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可控弯曲管及其内视镜装置可提升组装便利性与缩减组装时间。视镜装置可提升组装便利性与缩减组装时间。视镜装置可提升组装便利性与缩减组装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控弯曲管及其内视镜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可控弯曲管及其内视镜装置,尤指一种具有一体成型螺旋管体的可控弯曲管及其内视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内视镜装置为细长且具有弹性的可弯曲管设备,其主要包含影像捕获设备、光源以及可控弯曲管,在内视镜装置电连接于屏幕后,人体内部器官可被内视镜装置所撷取成像且显示于屏幕,故内视镜装置可适用于医疗检测与诊断。一般来说,内视镜装置使用控制凸轮及控制控制线,两条控制线连接至凸轮并穿线于可控弯曲管内,藉此,控制凸轮旋转可施加张力至其中一控制线且同时释放另一控制线,以达成控制内视镜装置前端弯曲方向(例如将内视镜装置往朝上或朝下方向弯曲),以便后续医疗检测用。
[0003]然而,由于上述控制线与可控弯曲管均为小尺寸组件,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且快速地将控制线穿线于可控弯曲管内,从而导致费时费工的控制线穿设流程。此外,内视镜装置可控弯曲管通常采用复杂的分离管件组装拆卸设计以产生管件可弯效果,如此就会增加内视镜装置制造成本以及提高可控弯曲管断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一体成型螺旋管体的可控弯曲管及其内视镜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升组装便利性与缩减组装时间。
[0005]根据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可控弯曲管适用于内视镜装置,所述内视镜装置一内视透镜模块设置于所述可控弯曲管的一端,所述可控弯曲管包含多个螺旋管部、一第一控制线,以及一第二控制线。所述多个螺旋管部彼此串接以一体成型地形成一螺旋管体,螺旋槽沿着所述螺旋管体的轴向形成于所述螺旋管体上且具有螺旋节距,每个所述螺旋管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且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并彼此相对的第三侧以及第四侧,所述多个螺旋管部中至少两个的所述第一侧以及所述第二侧分别形成有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限位槽,两个第一节点沿着所述轴向分别从所述多个螺旋管部中的所述至少其中之二的所述第三侧以及所述第四侧突出形成。所述第一控制线可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控制线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以与所述第一控制线共同控制所述螺旋管体一弯曲方向。
[0006]根据另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内视镜装置包含上述可控弯曲管、控制装置,以及内视透镜模块。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线以及所述第二控制线,用来与所述第一控制线与所述第二控制线共同控制所述螺旋管体所述弯曲方向。所述内视透镜模块设置于所述可控弯曲管的一端。
[0007]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采用一体成型螺旋管体设计以取代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复杂且分离管件组装拆卸设计,藉以简化内视镜装置管体设计且提升可控弯曲管结构弹性,进而大幅地缩减内视镜装置制造成本且降低可控弯曲管断裂的风险。此外,相较于先前技术采用
穿线设计,本专利技术采用外部限位槽设计以允许第一控制线以及第二控制线可顺利快速地组入位于螺旋管体两侧的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限位槽中。如此一来,本专利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穿线设计导致费时费工控制线穿设流程的问题,从而提升控制线组装便利性与缩减控制线组装时间。
[0008]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内视镜装置的部分内部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的内视镜装置沿剖面线I
‑
I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0011]图3为图1的可控弯曲管另一视角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2]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可控弯曲管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3]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内视镜装置的部分侧视图。
[0014]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可控弯曲管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10、200:内视镜装置
[0016]12、100、202、300:可控弯曲管
[0017]14、204:控制装置
[0018]16:内视透镜模块
[0019]18、206:螺旋管部
[0020]20:第一控制线
[0021]22:第二控制线
[0022]24、212:螺旋管体
[0023]26:螺旋槽
[0024]28:第一限位槽
[0025]30:第二限位槽
[0026]32、102:第一节点
[0027]33:凹口
[0028]34:薄膜套管
[0029]36:讯号传输组件
[0030]208:第三控制线
[0031]210:第四控制线
[0032]216:第三限位槽
[0033]218:第四限位槽
[0034]220、302:第二节点
[0035]A:轴向
[0036]P:螺旋节距
[0037]S1:第一侧
[0038]S2:第二侧
[0039]S3:第三侧
[0040]S4:第四侧
[0041]D1:朝右方向
[0042]D2:朝左方向
[0043]r:圆周范围
[0044]R:径向
[0045]C:切线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7]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内视镜装置10的部分内部示意图,图2为图1的内视镜装置10沿剖面线I
‑
I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内视镜装置10包含可控弯曲管12、控制装置14,以及内视透镜模块16,可控弯曲管12包含多个螺旋管部18、第一控制线20,以及第二控制线22。多个螺旋管部18彼此串接以一体成型地形成螺旋管体24,且螺旋槽26沿着螺旋管体24的轴向A形成于螺旋管体24上且具有螺旋节距P,其中螺旋槽26螺旋延伸方向不垂直于螺旋管体24的轴向A(如图2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螺旋管体24可较佳地由金属材质(如不锈钢、铜、铝或记忆合金等)所组成且经由雷射切割制程所形成,但不受此限,意即螺旋管体24亦可采用其他管体成型制程,举例来说,螺旋管体24可由塑料材质(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或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等)所组成且经由塑料射出成型制程所形成。
[0048]内视透镜模块16设置于可控弯曲管12的一端,且控制装置14(较佳地为如图1所示的旋转凸轮机构,但不以此为限)连接于第一控制线20以及第二控制线22,第一控制线20以及第二控制线22可活动地穿设于螺旋管体24两侧且较佳地固定于可控弯曲管12的该端。如此一来,控制装置14旋转即可施加张力至其中的一控制线且释放另一控制线,藉以控制内视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弯曲管,适用于内视镜装置,所述内视镜装置的内视透镜模块设置于所述可控弯曲管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弯曲管包含:多个螺旋管部,所述多个螺旋管部彼此串接以一体成型地形成螺旋管体,螺旋槽沿着所述螺旋管体的轴向形成于所述螺旋管体上且具有螺旋节距,每个所述螺旋管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且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之间并彼此相对的第三侧以及第四侧,所述多个螺旋管部中至少两个的所述第一侧以及所述第二侧分别形成有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限位槽,两个第一节点沿着所述轴向分别从所述多个螺旋管部中的所述至少两个的所述第三侧以及所述第四侧突出形成;第一控制线,可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控制线,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以与所述第一控制线共同控制所述螺旋管体的弯曲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开口方向与相邻第一限位槽的开口方向彼此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以及所述第二限位槽形成于所述螺旋管体的圆周范围内,所述第一限位槽以及所述第二限位槽分别具有垂直于所述螺旋管体的径向的切线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螺旋管体的径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节点突出形成以可拆卸地抵接相邻螺旋管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两个凹口形成于所述相邻螺旋管部以可拆卸地与所述两个第一节点卡合。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节点突出形成以连接至相邻螺旋管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三侧的所述第一节点与位于所述第四侧的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螺旋管体的所述轴向上彼此错开。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弯曲管,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毓承,
申请(专利权)人:荣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