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2490 阅读:3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装置,其中自行车具有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间会产生相对运动,辅助动力装置包含有:一驱动件,设置在第一区段上;一基座,设置在第二区段上;一输入件,设置在基座上,并与驱动件结合,使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间产生相对运动时,输入件会被驱动件驱动;一能量储存器,连接至输入件,并将输入件被驱动时所产生的能量储存起来;一输出件,连接至能量储存器,以将能量储存器所储存的能量输出至自行车的车轮。由此,骑乘者可在一般骑乘状态下储存能量,然后依需求释放能量以辅助自行车前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自行车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过去,脚踏车不过是一种廉价的交通工具。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机车与汽车逐 渐取而代之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随着健康与环保的议题逐渐抬头,脚踏车摇身一变成为 了休闲健身的器材之一。在2007 2008年石油飙涨的时期,骑乘脚踏车更加入了节能减 碳的目的。直至今日,骑乘脚踏车已成为许多人假日休闲运动的主要项目。虽然一般自行车均配备有变速系统,可在必要状况时转换为低速档以降低骑乘者 的负荷。无论是骑乘在山路或是在长距离骑乘的状况下,对于骑乘者均为一大考验。市场 上有一些电动脚踏车,其配备有电池与马达。骑乘者可切换为由马达驱动自行车,以辅助骑 行。然而,电池与马达不但体积大、重量重,而且电池的续航力也有限。当电池的电力不足 时,反而成为骑乘者额外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装置,其可在 一般骑乘状态下储存能量,然后依骑乘者的需求释放能量以辅助自行车前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装置,其中所述自行车 具有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段间会产生相对运动,其特 征在于所述辅助动力装置包含有一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段上;一基座,设置在所述 第二区段上;一输入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驱动件结合,使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 第二区段间产生相对运动时,所述输入件会被所述驱动件驱动;一能量储存器,连接至所述 输入件,并将所述输入件被驱动时所产生的能量储存起来;一输出件,连接至所述能量储存 器,以将所述能量储存器所储存的能量输出至所述自行车的车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件具有一齿条,所述输入件具有一齿轮,与所 述齿条啮合。还包含有一扭力控制机构,其中所述驱动件还具有一底座,所述底座中具有一孔, 所述齿条的一端插入所述孔中;所述扭力控制机构具有一螺栓、一弹簧以及一珠子,依序设 置于所述底座,所述弹簧将所述珠子推抵压在所述齿条上。所述扭力控制机构还具有一弹簧装设于所述底座的孔中,用以推抵所述齿条。所述齿条上设有一凹窝,所述珠子位于 所述凹窝中。还包含有一单向制动件,限制所述输入件仅能朝向一特定方向运动。所述单向制动件具有一掣爪与一弹簧推抵所述掣爪与所述输入件的齿轮啮合。所述输出件具有一开口,所述能量储存器设置于所述开口中。所述输入件位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输出件与所述能量储存器则位于另一侧。还具有一轴承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输入件之间。所述轴承枢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轴承的两端各具有一垣部,所述二垣部间形成 一凹槽,所述二垣部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驱动件,使所述驱动件的边缘位于所述凹槽中。还具有一轴承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输出件之间。所述轴承枢设于所述输出件上,所述轴承的两端各具有一垣部,所述二垣部间形 成一凹槽,所述二垣部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驱动件,使所述基座的边缘位于所述凹槽中。还具有一传动件连接至所述输出件,以将动力传输至车轮。所述传动件设置于所述自行车的一脚踏曲柄的轴。所述传动件设置于所述自行车的一车轮的轴。还包含有一控制件,能被控制固定所述输出件使其不动,或是释放所述输出件使 其自由动作;在一般状态下,所述控制件会固定所述输出件不动。所述控制件具有一掣爪与一弹簧推抵所述掣爪与输出件的齿啮合,一钢索连接至 所述掣爪,受控制将所述掣爪移动离开所述输出件。所述自行车具有一车架,所述车架上设有一避震器,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 段分别位于所述避震器的两端。所述自行车具有一车叉,所述车叉上设有一避震器,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 段分别位于所述避震器的两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被驱动旋转的输入件转动能量储存器,使能量储 存器储存能量。当骑乘者操作控制器使掣爪离开输出件时,输出件会被能量储存器带动转 动,并带动传动件旋转,如此即可由传动机构带动车轮转动。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将骑乘脚踏 车时未被利用的能量加以适当的储存,再输出至辅助自行车前进的动力。让骑乘者在山路 上或是长距离骑乘时,可由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装置提供额外的能量,以减轻骑乘者的负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后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驱动件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自行车1具有一车架10,车架10的前端具有一前车 叉12,后端具有一后车叉14。前车叉12上与后车叉14上分别设有一车轮16、18。车架10 上还设有一车握把20、一座椅22、一脚踏曲柄24,以及一传动机构26 (包括连接于脚踏曲柄 的前齿轮、连接于后轮的后齿轮与连接前齿轮与后齿轮的链条)。以上结构与普通自行车相 同,在此容不赘述。车架10具有一第一区段28与一第二区段30,在第一区段28与第二区段30之间具有一缓冲器32。在骑乘的过程中,会因路面颠簸或其它因素造成第一区段28与第二区段30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动力装置34便是利用第一区 段28与第二区段30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提供能量。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动力装置34主要包含有一驱 动件36、一基座38、一输入件40、一单向制动件42、一能量储存器44、一输出件46、一传动 件48,以及一控制件50。如图2 图5所示,驱动件36具有一底座52、一齿条54,以及一扭力控制机构56。 底座52中具有一孔58。底座52的上方设有一管子60,连通至孔58,底座52的后端具有一 枢设部62。底座52的枢设部62枢接在车架10的第一区段28的一枢接部64上。齿条54 的一端插入底座52的孔58中。扭力控制机构56包含有装设于底座52的管子60中的一 螺栓66、一弹簧68以及一珠子70、装设于底座52的孔58中的一弹簧72,以及设置于齿条 54上的一凹窝74。弹簧72推抵齿条54,弹簧68将珠子70压抵在齿条54的凹窝74中,而 螺栓66可调整弹簧68压抵珠子70的压力(如图4所示)。扭力控制机构56的作用容后 再述。基座38呈圆盘状,固定于车架10的第二区段30。基座38的中央具有一孔76。 输入件40具有一齿轮78以及一轴部80。轴部80的外端具有一缺槽以形成一连接部82。 轴部80穿过基座38上的孔76,使齿轮78位于基座38的一侧,而连接部82位于另一侧。 驱动件36的齿条54与输入件40的齿轮78啮合,让齿条54的移动可带动输入件40旋转。 基座38上设置有一轴承84,轴承84中央具有一孔,利用一轴(图中未示)装设在基座38 上,使轴承84可自由转动。每一个轴承84的上下二端各具有一垣部86,在二垣部86之间 形成一凹槽88。二垣部86之间的距离略大于齿条54的厚度,使齿条54的背面(相对于有 齿的另一侧)容于轴承84的凹槽88中,利用齿轮78与轴承84在两侧支撑齿条54,使齿条 54可顺利的进行往复运动。单向制动件42包含有一掣爪90以及一弹簧92设置于基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的辅助动力装置,其中所述自行车具有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段间会产生相对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力装置包含有:一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段上;一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区段上;一输入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与所述驱动件结合,使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段间产生相对运动时,所述输入件会被所述驱动件驱动;一能量储存器,连接至所述输入件,并将所述输入件被驱动时所产生的能量储存起来;一输出件,连接至所述能量储存器,以将所述能量储存器所储存的能量输出至所述自行车的车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阳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