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2416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及使用方法,涉及光伏逆变器技术领域,包括:主体结构,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其内部的内壳,内壳内安装有逆变器本体,设于外壳上方的光伏板;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设于外壳与内壳之间,其包括设于内壳上表面的通风管,以及设于通风管内部的旋转套,旋转套外侧设有多个旋转杆;除尘组件,其设于外壳的两侧。该种结构通过散热组件的设置,能够利用太阳光照射到光伏板上的热能以及逆变器本体工作产生的热量来带动转动杆旋转,进而让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气流来对散热鳍片吹风散热,提高能源的利用,通过除尘组件的设置,无需拆卸除尘网便可快速清理除尘网上的粉尘。网上的粉尘。网上的粉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逆变器
,具体是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光伏逆变器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可以反馈回商用输电系统,或是供离网的电网使用,光伏逆变器是光伏阵列系统中重要的系统平衡之一,可以配合一般交流供电的设备使用。
[0003]现有的光伏逆变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聚集过多时会影响逆变器的使用寿命,为此在逆变器内部温度较高时,大多是通过风机加快内部空气的流动速度,排到内部的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是风机在工作时,空气中灰尘之类的异物会附着在风机的扇叶上,降低散热效果,工作人员在清理时需要将风机整体从逆变器上拆下来,且将风机和逆变器的电路断开,过程较为麻烦,同时由于外部空气频繁的通过进风口导入光伏逆变器的内部,进风口位置很容易积尘,影响光伏逆变器的可持续散热效果,为此国家专利网公开了一种便于散热防尘的光伏逆变器CN109120161B,通过壳体包裹逆变器来起到防尘的作用,并通过散热翅片、进气管和散热孔的设置,利用自然风进行散热,同时通过电机和毛刷的设置,有利于清理散热翅片上的灰尘,提高散热翅片的散热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公开文件中利用自然风进行额外散热的方式对环境要求高,若周边有其他阻挡时,自然风无法进入到壳体内,亦或是进入的自然风风力不足,无法将散热孔处的泡沫板吹起,导致散热孔处于封堵的情况,影响逆变器本体的散热效果,同时粉尘一旦进入到壳体内后,哪怕被毛刷清扫,也会沉淀到壳体内部,自然风进入壳体后一吹会导致壳体内粉尘漂浮过多,影响散热的效果,后续清理维护工作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于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点,提供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及使用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散热组件的设置,能够利用太阳光照射到光伏板上的热能以及逆变器本体工作产生的热量来带动转动杆旋转,进而让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气流来对散热鳍片吹风散热,提高能源的利用,通过除尘组件的设置,无需拆卸除尘网便可快速清理除尘网上的粉尘,减少清理维护所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其内部的内壳,所述内壳内安装有逆变器本体,设于所述外壳上方的光伏板;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其包括设于内壳上表面的通风管,以及设于所述通风管内部的旋转套,所述旋转套外侧设有多个旋转杆;除尘组件,其设于所述外壳的两侧,其包括设于所述外壳相对两侧的通气箱,以及设于所述通气箱内的除尘网,所述通气箱内设有升降板。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旋转套内设有导热铜管,且所述导热铜管的一端延伸到所述内壳内并与所述逆变器本体相连接,所述外壳顶端设有光伏板,且所述导热铜管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外壳上表面并与所述光伏板相连接,所述逆变器本体相对两侧均设有多片散热鳍片。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导热铜管外侧连接有转动套,且所述转动套外侧设有多个滚珠,且多个所述滚珠均与分布在所述转动套外表面,所述转动套外侧设有弧形结构的铜板,且所述铜板与所述导热铜管相接触。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旋转杆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密封块,且所述密封块的截面大小与所述空腔的截面轮廓相互配合,所述密封块下表面与所述空腔之间设有复位弹簧。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空腔内设有导热棒,且所述导热棒的一端延伸到所述旋转套内壁并与所述铜板接触,且所述复位弹簧套接在导热棒外侧,所述旋转杆远离所述旋转套的一端侧面连接有铁块,且所述通风管内壁上设有磁铁。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通气箱上开始有内气孔和外气孔,且所述内气孔与所述外壳内壁相通,所述通气箱下表面开始有开槽,所述通气箱内设有两个隔板,且所述隔板上开始有升降槽,所述通气箱内设有多个限位块,所述升降板两侧均设有延长板,所述通气箱一侧开设有滑槽,且所述延长板的一端通过所述升降槽和滑槽突出于所述通气箱外侧,所述通气箱内设有两根导柱,且所述延长板上开设有限位孔,且所述限位孔的截面大小与所述导柱的截面轮廓相互配合。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通气箱内安装有风扇,且所述风扇的转动轴上设有棘轮,所述升降板一侧连接有呈L形结构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有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一侧开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内设有齿牙板,所述齿牙板与所述驱动槽之间设有驱动弹簧,所述齿牙板上的齿牙与所述棘轮相互配合。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升降板靠近所述除尘网的一侧开设有收纳槽,且所述收纳槽内设有刮板,且所述刮板外侧设有毛刷,所述刮板下表面一侧连接有顶出杆,所述升降板内开设有设备腔,且所述设备腔内通过轴承配合连接有大齿轮,且所述大齿轮表面连接有小齿轮,所述顶出杆侧面设有与所述小齿轮相配合的齿牙,所述升降板内开设有按压槽,且所述按压槽内设有与其相配合的按压杆,且所述按压杆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大齿轮相配合的咬合齿。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按压杆与所述按压槽之间设有压缩弹簧,所述按压杆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延长板的一侧并连接有按压板,所述延长板内开设有移动槽,且所述移动槽内设有移动杆,且所述移动杆的一端与所述按压板相连接,所述移动杆上个开设有挤压槽,且所述挤压槽内壁上设有挤压块,所述延长板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移动槽相通的顶出槽,且所述顶出槽内设有顶出块,且所述顶出块侧面开设有挤压孔,所述通气箱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滑槽上的卡槽,且所述顶出块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延长板外表面并延伸到所述卡槽内。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及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通过散热组件的设置,能够利用太阳光照射到光伏板上的热能以及逆变器本体工作产生的热量来带动转动杆旋转,进而让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气流来对
散热鳍片吹风散热,提高能源的利用。
[0015]其次,通过除尘组件中升降板、刮板和按压板的设置,无需拆卸除尘网便可快速清理除尘网上的粉尘,减少清理维护所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清理完成后可将刮板收起;接着,通过顶出块、移动杆和卡槽的设置,能够在升降板移动到最高位置时起到固定的作用,以防止升降板在使用后处于最低位置,导致升降板表面积累大量的粉尘无法清理。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通气箱结构俯视剖面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升降板结构俯视剖面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大齿轮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通气管结构侧面剖视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套结构剖视图。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转动套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滑槽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100),包括外壳(101)以及设于其内部的内壳(101a),所述内壳(101a)内安装有逆变器本体(102),设于所述外壳(101)上方的光伏板(103);散热组件(200),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外壳(101)与所述内壳(101a)之间,其包括设于内壳(101a)上表面的通风管(201),以及设于所述通风管(201)内部的旋转套(202),所述旋转套(202)外侧设有多个旋转杆(202a);除尘组件(300),其设于所述外壳(101)的两侧,其包括设于所述外壳(101)相对两侧的通气箱(301),以及设于所述通气箱(301)内的除尘网(304),所述通气箱(301)内设有升降板(3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套(202)内设有导热铜管(203),且所述导热铜管(203)的一端延伸到所述内壳(101a)内并与所述逆变器本体(102)相连接,所述外壳(101)顶端设有光伏板(103),且所述导热铜管(203)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外壳(101)上表面并与所述光伏板(103)相连接,所述逆变器本体(102)相对两侧均设有多片散热鳍片(102a)。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铜管(203)外侧连接有转动套(203a),且所述转动套(203a)外侧设有多个滚珠(203b),且多个所述滚珠(203b)均与分布在所述转动套(203a)外表面,所述转动套(203a)外侧设有弧形结构的铜板(203c),且所述铜板(203c)与所述导热铜管(203)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202a)内部设有空腔(202b),所述空腔(202b)内设有密封块(202d),且所述密封块(202d)的截面大小与所述空腔(202b)的截面轮廓相互配合,所述密封块(202d)下表面与所述空腔(202b)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02e)。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2b)内设有导热棒(202c),且所述导热棒(202c)的一端延伸到所述旋转套(202)内壁并与所述铜板(203c)接触,且所述复位弹簧(202e)套接在导热棒(202c)外侧,所述旋转杆(202a)远离所述旋转套(202)的一端侧面连接有铁块(201a

1),且所述通风管(201)内壁上设有磁铁(201b)。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箱(301)上开始有内气孔(301a)和外气孔(301a

1),且所述内气孔(301a)与所述外壳(101)内壁相通,所述通气箱(301)下表面开始有开槽(301b

1),所述通气箱(301)内设有两个隔板(301c),且所述隔板(301c)上开始有升降槽(301c

1),所述通气箱(301)内设有多个限位块(303),所述升降板(305)两侧均设有延长板,所述通气箱(301)一侧开设有滑槽(301b),且所述延长板的一端通过所述升降槽(301c

1)和滑槽(301b)突出于所述通气箱(301)外侧,所述通气箱(301)内设有两根导柱(302),且所述延长板上开设有限位孔(305d),且所述限位孔(305d)的截面大小与所述导柱(302)的截面轮廓相互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自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箱(301)内安装有风扇(302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清耀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乌海发电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