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208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育苗池塘的准备、饵料生物的培育、布苗、饵料投喂和苗种收获。所述方法使轮虫在池塘中不断繁殖,产生大量体型适宜的轮虫幼体,并辅助投喂牡蛎受精卵,供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摄食;池塘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能够自发产生大量桡足类生物饵料,为绿鳍马面鲀中后期苗种提供丰富营养,在保障出苗率和苗种品质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育苗成本。有效降低育苗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地涉及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俗称马面鱼、剥皮鱼、耗儿鱼,为沿海常见的经济性鱼类。我国的绿鳍马面鲀资源量曾十分充足,最高年产量达33万吨,捕捞量在一段时间内仅次于带鱼。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绿鳍马面鲀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获量迅速下降,目前年产量维持在几千吨。虽然绿鳍马面鲀资源量显著下降,但市场需求仍然十分旺盛,除了传统的清蒸、红烧、烤鱼片做法,年轻人喜爱的烧烤、火锅等新兴食用方法也在不断扩展绿鳍马面鲀的市场需求。为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并保护绿鳍马面鲀的渔业资源,近年来我国的渔业科研人员建立了绿鳍马面鲀的人工养殖技术。
[0003]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口裂较小,摄食成体轮虫较为困难,只能摄食孵化不久后体型较小的轮虫幼体。目前绿鳍马面鲀的育苗主要在养殖车间内的水泥池进行。在实际生产中,多使用300目筛网筛出体型较小的轮虫幼体后进行投喂,造成大量成体轮虫的浪费,增加了育苗成本。绿鳍马面鲀育苗中后期主要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饵料,主要通过孵化商品化的卤虫卵获得。近年来商品化卤虫卵的价格逐年攀升,进一步提高了绿鳍马面鲀的育苗成本。因而,开发低成本的育苗方法对于绿鳍马面鲀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所述方法使轮虫在池塘中不断繁殖,产生大量体型适宜的轮虫幼体,并辅助投喂牡蛎受精卵,供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摄食;池塘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能够自发产生大量桡足类生物饵料,为绿鳍马面鲀中后期苗种提供丰富营养,在保障出苗率和苗种品质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育苗成本。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育苗池塘的准备、饵料生物的培育、布苗、饵料投喂和苗种收获;
[0007]所述的饵料生物的培育,育苗池塘布设底部微孔增氧机,加水至1.5~2m;接种小球藻,当育苗池塘水颜色呈现淡褐色时停止接种;每天泼洒复合肥,至育苗池塘水呈深绿色时,接种褶皱臂尾轮虫成体,接种密度3

5个/毫升。
[0008]所述的布苗,当育苗池塘中轮虫密度达到8~10个/ml时,进行布苗;当观察到受精卵胚体出现心跳时,将其均匀布放于育苗池塘中,数量控制在2000~3000个/m3,质量0.5~0.75g/m3。
[0009]进一步,所述的饵料投喂,2日龄前仔鱼未开口,不投喂;
[0010]3~5日龄为绿鳍马面鲀仔鱼开口期,投喂牡蛎受精卵,增加开口饵料的多样性;
[0011]6~20日龄(体长<12mm)的绿鳍马面鲀仔稚鱼以育苗池塘内的轮虫作为饵料,不需额外投喂饵料;
[0012]21~30日龄(体长<35mm)的绿鳍马面鲀幼鱼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向育苗池塘内泼洒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此时育苗池塘中已自发培育出大量桡足类,根据水体中饵料生物密度调整投喂量,卤虫无节幼体密度维持在0.5~1个/ml,桡足类维持在1~3个/ml。
[0013]30日龄后的幼鱼以大卤虫、桡足类和鱼贝肉糜为食,每天可投喂冷冻大卤虫和低值鱼、贝肉糜,投喂量10~15g/m3。
[0014]所述的苗种收获,当鱼体体长达到5cm时,进行收苗。
[0015]进一步,在育苗过程中需保持小球藻浓度,小球藻不仅具有稳定水质的作用,同时也是轮虫主要的饵料,当育苗池塘水颜色变浅时,需泼洒复合肥。
[0016]进一步,每3~5天全池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用于调节水质。
[0017]进一步,育苗过程中水质要求,水温19~22℃,盐度28~35,pH 7.8~8.5,溶解氧≥5mg/L。
[001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比对的有益效果:
[0019]1.养殖成本低。目前绿鳍马面鲀的育苗主要在养殖车间内的水泥池进行。针对初孵仔鱼口裂较小的问题,现有技术多使用300目筛网筛出体型较小的轮虫幼体进行投喂,造成大量成体轮虫的浪费,增加了育苗成本。同时育苗中后期也需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商品化卤虫卵,育苗成本较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池塘生态育苗方法,通过在水体中培育轮虫,可以产生大量体型适宜的轮虫幼体供绿鳍马面鲀幼体摄食。在接种轮虫后,无需额外投喂轮虫,降低了购买轮虫的成本。当苗种生长至可以摄食卤虫和桡足类的阶段时,水体中已自发生成大量桡足类供苗种摄食;相比于车间水泥池育苗,池塘育苗时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投喂量更少;并且卤虫和桡足类可在池中不断繁殖,进一步减少了投喂量,降低了购买卤虫卵和桡足类的成本。
[0020]2.苗种生长速度快。现有的车间工厂化育苗技术,培育获得5cm以上绿鳍马面鲀苗种的时间约为60~70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池塘育苗方法,由于水中含有多样性的饵料生物,能够为幼体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池塘水体体积大,水质环境与绿鳍马面鲀幼体的自然生境相似,能够为幼体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因而培育5cm以上苗种约需50~60天。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解释,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0022]实施例1
[0023]2020年6月12日至8月6日,在山东省威海选取一块池塘进行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面积约200m2,育苗期间池塘水温19.2~24.2℃,盐度33~35。使用前已进行了池塘消毒,具体为排干池水暴晒20天。放养前7天,进水水深20cm,按100kg/亩的生石灰在全池均匀泼洒消毒。
[0024]池塘布设底部微孔增氧机,加水至2m,接种小球藻,当池塘水颜色呈现淡褐色时停止接种。每天泼洒10ppm复合肥培藻,直至池水呈深绿色。接种皱纹臂尾轮虫成体,接种密度5个/毫升。
[0025]当塘中轮虫密度达到8~10个/ml时,进行布苗。在孵化桶中进行绿鳍马面鲀受精
卵孵化,当观察到受精卵胚体出现心跳时,将其均匀布放于池中,布苗密度约2000个/m3。
[0026]2日龄前仔鱼未开口,不投喂。3~5日龄投喂牡蛎受精卵,将购置牡蛎的性腺剪开,挤出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混合5分钟。将洗净的的受精卵均匀泼洒至池中。
[0027]在6~20日龄时(体长<12mm),绿鳍马面鲀仔稚鱼主要摄食池塘内的轮虫,不需额外投喂饵料;
[0028]21~30日龄时(体长<35mm),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购买卤虫卵,26℃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经0.09g/L裂壶藻营养强化6小时后投入池中;购买桡足类进行投喂。此时育苗池塘中已自发培育出大量桡足类,根据水体中饵料生物密度调整投喂量,卤虫无节幼体密度维持在0.5~1个/ml,桡足类维持在1~3个/ml。
[0029]31~55日龄投喂冷冻大卤虫和玉筋鱼鱼糜,购买冰冻大卤虫进行投喂,投喂量1k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育苗池塘的准备、饵料生物的培育、布苗、饵料投喂和苗种收获;所述的饵料生物的培育,育苗池塘布设底部微孔增氧机,加水至1.5~2m;接种小球藻,当育苗池塘水颜色呈现淡褐色时停止接种;每天泼洒复合肥,至育苗池塘水呈深绿色时,接种褶皱臂尾轮虫成体,接种密度3

5个/毫升;所述的布苗,当育苗池塘中轮虫密度达到8~10个/ml时,进行布苗;当观察到受精卵胚体出现心跳时,将其均匀布放于育苗池塘中,数量控制在2000~3000个/m3,质量0.5~0.75g/m3。2.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一种绿鳍马面鲀池塘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料投喂,2日龄前仔鱼未开口,不投喂;3~5日龄为绿鳍马面鲀仔鱼开口期,投喂牡蛎受精卵,增加开口饵料的多样性;6~20日龄的绿鳍马面鲀仔稚鱼以育苗池塘内的轮虫作为饵料,不需额外投喂饵料;21~30日龄的绿鳍马面鲀幼鱼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向育苗池塘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力陈四清李凤辉常青徐荣静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