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1055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包括:选择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对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取若干个流度数据点作为该类油藏物性特征参数;建立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计算初始动用储量在不同流度条件下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年产油量剖面和可采储量;统计目标海域典型海洋石油工程模式、海洋石油钻采模式及其对应的投资费用;计算满足经济开发的临界年产油量剖面及临界可采储量;反算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绘制不同海洋石油钻采工程模式下油藏流度与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的关系曲线,形成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储量界限图版。储量界限图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及系统,属于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储量发现难度增大,新发现低品位、规模小的储量增多,勘探开发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开发难度大。采用常规的油藏开发经济性评价模式周期长、投入大。因此,有必要在油藏勘探发现早期快速判断油田经济开发储量界限,实现勘探目标或区域的开发可行性初评,从而提升海上油藏勘探开发价值,推进勘探开发节奏。而目前尚未针对海上水驱油藏形成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快速评价方法。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考虑开发方式、沉积特征、流体特征等因素分析海上水驱油藏未来储量及资源量类型和规模,选择不同海域水驱油藏的典型类型,从海上油藏开发历史数据出发形成不同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在不同钻完井及工程模式下的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指导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可行性的快速评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旨在可根据储量规模判断不同类型海上油藏在不同钻采工程模式下经济开发可行性,与常规评价模式相比极大缩短研究周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分析目标海域未来储量或资源量类型和规模,选择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
[0008]统计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流度范围,按对数间隔对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取若干个流度数据点作为该类油藏物性特征参数;
[0009]根据目标海域在生产阶段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一次井网实施后油田开发参数,建立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
[0010]根据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计算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在若干个不同流度数据点下的采收率,并计算初始动用储量在不同流度条件下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年产油量剖面和可采储量;
[0011]统计目标海域典型海洋石油工程模式、海洋石油钻采模式及其对应的投资费用;
[0012]根据初始动用储量下若干个流度条件下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年产油量剖面、海洋石油工程模式、钻采模式及投资费用,采用现金流法迭代计算满足经济开发的临界年产油量剖面及典型类型水驱油藏临界可采储量;
[0013]根据得到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临界可采储量和初始动用储量对应的可采储量,反算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
[0014]针对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绘制不同海洋石油钻采工程模式下油藏流度与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的关系曲线,形成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
[0015]所述的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优选地,所述的分析目标海域未来储量或资源量类型和规模,选择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具体过程如下:
[0016]根据含油层系、沉积相、渗透率、原油粘度、水驱方式、岩性类型建立海上水驱油藏分类方法;
[0017]根据海上水驱油藏分类方法,对目标海域未来储量或资源量进行分类,统计不同类型储量或资源量占目标海域总储量或资源量比例,选择占比最大的前1~3类作为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
[0018]所述的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优选地,所述油藏流度的计算公式为:
[0019][0020]式中,M为油藏流度;μ
o
为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K
o
为油藏渗透率。
[0021]所述的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优选地,所述的根据目标海域在生产阶段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一次井网实施后油田开发参数,建立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具体过程如下:
[0022]根据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选择采收率拟合关系式:
[0023]对于水驱砂岩油藏采用如下采收率拟合关系式:
[0024][0025]对于水驱砾岩油藏采用如下采收率拟合关系式:
[0026]E
R
=a-b
×
log(μ
o
)-c
×
p
i
+d
×
(K
o

o
)
e
+e
×
f
o
+g
×
L-m
×
V
K
-q
×
n
ow

[0027]对于水驱碳酸盐岩油藏采用如下采收率拟合关系式:
[0028]E
R
=a-b
×
μ
o
+c
×
log(K
o
)+d
×
h
ratio
-e
×
L
n
+g
×
f
o

[0029]式中,E
R
为采收率;为油藏孔隙度;f
o
为油藏井网密度;p
i
为原始地层压力;L为油层连通率;V
K
为渗透率变异系数;n
ow
为注采井数比;h
ratio
为有效厚度与储层厚度之比;L
n
为平均单井小层数;a、b、c、d、e、g、m、q为拟合系数,均不小于0;
[0030]根据选择的采收率拟合关系式和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统计该类型海上在生产水驱油藏一次井网开发方案实施后参数,利用采收率拟合关系式进行系数识别,建立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
[0031]所述的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优选地,所述的根据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计算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在若干个不同流度数据点下的采收率,并计算初始动用储量在不同流度条件下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年产油量剖面和可采储量,具体过程如下:
[0032]类比相同类型在生产油田一次井网井网密度,并根据得到的采收率预测公式,计算初始动用储量为N
i0
时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在若干个流度数据点下的可采储量N
p
=N
i0
×
E
R

[0033]类比相同类型在生产油田一次井网高峰采油速度R
max
,计算高峰年产油量P
max
=N
i0
×
R
max

[0034]根据可采储量及高峰年产油量,采用Arps递减法计算年产油量剖面,使历年产油量之和等于可采储量N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分析目标海域未来储量或资源量类型和规模,选择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统计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流度范围,按对数间隔对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取若干个流度数据点作为该类油藏物性特征参数;根据目标海域在生产阶段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一次井网实施后油田开发参数,建立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根据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计算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在若干个不同流度数据点下的采收率,并计算初始动用储量在不同流度条件下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年产油量剖面和可采储量;统计目标海域典型海洋石油工程模式、海洋石油钻采模式及其对应的投资费用;根据初始动用储量下若干个流度条件下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年产油量剖面、海洋石油工程模式、钻采模式及投资费用,采用现金流法迭代计算满足经济开发的临界年产油量剖面及临界可采储量;根据得到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临界可采储量和初始动用储量对应的可采储量,反算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针对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绘制不同海洋石油钻采工程模式下油藏流度与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的关系曲线,形成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析目标海域未来储量或资源量类型和规模,选择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具体过程如下:根据含油层系、沉积相、渗透率、原油粘度、水驱方式、岩性类型建立海上水驱油藏分类方法;根据海上水驱油藏分类方法,对目标海域未来储量或资源量进行分类,统计不同类型储量或资源量占目标海域总储量或资源量比例,选择占比最大的前1~3类作为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藏流度的计算公式为:式中,M为油藏流度;μ
o
为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K
o
为油藏渗透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上水驱油藏经济开发动用储量界限图版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目标海域在生产阶段的典型类型水驱油藏一次井网实施后油田开发参数,建立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的采收率预测公式,具体过程如下:根据目标海域典型类型水驱油藏,选择采收率拟合关系式:对于水驱砂岩油藏采用如下采收率拟合关系式:对于水驱砾岩油藏采用如下采收率拟合关系式:
E
R
=a-b
×
log(μ
o
)-c
×
p
i
+d
×
(K
o

o
)
e
+e
×
f
o
+g
×
L-m
×
V
K
-q
×
n
ow
;对于水驱碳酸盐岩油藏采用如下采收率拟合关系式:E
R
=a-b
×
μ
o
+c
×
log(K
o
)+d
×
h
ratio
-e
×
L
n
+g
×
f
o
;式中,E
R
为采收率;为油藏孔隙度;f
o
为油藏井网密度;p
i
为原始地层压力;L为油层连通率;V
K
为渗透率变异系数;n
ow
为注采井数比;h
ratio
为有效厚度与储层厚度之比;L
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郜益华苑志旺马康徐伟陈国宁宋来明丘惠娴王晖胡钰吴浩张金晶康博韬段瑞凯张旭郭富欣付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