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包括主机本体以及与主机本体连接的给料机构、蒸汽出口、排烟口,主机本体的内部空间被炉拱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空间作为换热区域,下部空间作为燃烧区域,上部的换热区域和下部的燃烧区域之间通过炉拱上设置的烟气通道连通;在换热区域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上锅筒、换热管组和下集箱,换热管组置于主机本体内的换热区域内;在上锅筒的内部套装有内套筒,上锅筒与内套筒同轴,上锅筒内壁与内套筒外壁之间形成汽水空间,给水管座与所述汽水空间连通,汽水空间通过竖向设置的下降管及换热管组与下集箱连通;在燃烧区域内,与所述烟气通道位置对应的正下方为燃烧室,燃烧室内设有炉排,炉排的进料端与给料机构的出料口对应。解决了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在兼具换热效率和蒸发量的情况下很难将容水量控制在30L以下的问题。很难将容水量控制在30L以下的问题。很难将容水量控制在30L以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属于小型锅炉
技术介绍
[0002]蒸汽发生器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把水加热成为热水或蒸汽的机械设备,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社会对蒸汽发生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0003]传统的生物质蒸汽设备,对于水容积没有要求,而《锅炉安全技术规程》中规定,锅炉正常水位水容积>30L属于承压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使用过程中都需要监检,而锅炉正常水位水容积<30L时,则不在监管范围内。
[0004]目前,行业内技术人员开始尝试设计、生产锅炉正常水位水容积<30L的生物质蒸汽发生器,然而由于锅炉正常水位水容积<30L时,换热效率和蒸发量很难兼具,因此,使锅炉正常水位水容积<30L的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其发展遇到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解决目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产品在兼具换热效率和蒸发量的情况下很难将容水量控制在30L以下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0007]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包括主机本体以及与主机本体连接的给料机构、蒸汽出口、排烟口,主机本体的内部空间被炉拱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空间作为换热区域,下部空间作为燃烧区域,上部的换热区域和下部的燃烧区域之间通过炉拱上设置的烟气通道连通;在换热区域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上锅筒、换热管组和下集箱,换热管组置于主机本体内的换热区域内,所述换热管组的上端与上锅筒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下端与下集箱连通,从所述上锅筒上引出蒸汽出口,所述换热管组由结构相同的第一蒸发管组和第二蒸发管组对向设置,所述第一蒸发管组或第二蒸发管组由结构相同的若干个蒸发管单元并行排列构成,每个蒸发管单元由多段翅片管连接构成,相邻两段翅片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通;在上锅筒的内部套装有内套筒,上锅筒与内套筒同轴,上锅筒内壁与内套筒外壁之间形成汽水空间,给水管座与所述汽水空间连通,汽水空间通过竖向设置的下降管及换热管组与下集箱连通;在燃烧区域内,与所述烟气通道位置对应的正下方为燃烧室,燃烧室内设有炉排,炉排的进料端与给料机构的出料口对应。
[0008]优选地,所述由多段翅片管连接构成的蒸发管单元,整体呈S形状,若干个蒸发管单元并行排列形成一个密实的换热区域。
[0009]优选地,在所述上锅筒的上方设有集汽锅筒,集汽锅筒与所述汽水空间连通,从集汽锅筒上引出主排汽口。集汽锅筒的设计,可有效防止产生的蒸汽夹杂水分带出,进而保证了蒸汽的质量。
[0010]优选地,在所述主机本体内且位于炉排上方的换热区域内设有至少两个竖向设置的折烟墙,多个折烟墙交错设置使流经的烟气形成S曲线即,通过延长烟气的回程,提高换热效率。
[0011]优选地,所述主机本体外壳从内至外依次设有耐火砖和保温层,有效防止主机本体内部的热量散失。
[0012]优选地,在所述排烟口处安装有节能器。节能器的使用,目的是利用烟气余热对即将要注入上锅筒的介质水预热,节能、减排。在节能器的底部端口处采用大管径换热管,可收集沉积的水垢、泥沙,以便定时清理。
[0013]优选地,所述节能器的排烟口处设有引风机,引风机经除尘器与烟囱连接。
[0014]优选地,在所述主机本体的外侧还设有与集汽锅筒连接的压力表、温度表、主汽阀和安全阀,方便实时了解主机主体的运行状况,并可通过操作阀门,保证蒸汽安全产出。
[0015]优选地,在所述主机本体的外侧还设有水位计,水位计用来测量汽水空间内介质水的水位。
[0016]优选地,所述下集箱的两个端侧分别采用盲板连接方式,可拆卸,方便停炉时清理水垢、泥沙。
[0017]优选地,在所述主机本体的排烟口处与节能器之间安装有过热器,过热器的使用,可以提高进一步提高蒸汽温度及蒸汽蒸发量。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一方面通过采用翅片管和U型管焊接而成的蒸发管单元,在单位长度上极大的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在上锅筒内增设内套筒,可有效降低水容积,上述设计的结合,可使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在兼具换热效率和蒸发量的情况下有效的将水容积控制在30L以下。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换热部分)。
[0023]图5为图4的侧视图。
[0024]图6为图4的俯视图。
[0025]图7为本技术单个蒸发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增加过热器的结构示意图(正视)。
[0027]图9为本技术增加过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0028]图中:1
‑
主机本体,2
‑
上锅筒,3
‑
下集箱,4
‑
集汽锅筒,5
‑
内套筒,6
‑
下降管,7
‑
给水管座,8
‑
鼓风机,9
‑
折烟墙,10
‑
压力表,11
‑
温度表,12
‑
主汽阀,13
‑
安全阀,14
‑
给料机构,15
‑
节能器,16
‑
蒸发管单元,17
‑
炉排,18
‑
燃烧室,19水位计,20
‑
耐火砖,21
‑
保温层,22
‑
翅片管,23
‑
U型管,24
‑
汽水空间,25
‑
引风机,26
‑
烟囱,27
‑
除尘器,28
‑
排污管座,29
‑
第一、第二清灰门,30
‑
第三清灰门,31
‑
第四清灰门,32
‑
过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包括主机本体1以及与主机本体1连接的给料机构14、蒸汽出口、排烟口,主机本体1的内部空间被炉拱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空间作为换热区域,下部空间作为燃烧区域,上部的换热区域和下部的燃烧区域之间通过炉拱上设置的烟气通道连通。
[0030]在换热区域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上锅筒2、换热管组和下集箱3,换热管组置于主机本体1内的换热区域内,所述换热管组的上端与上锅筒2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下端与下集箱3连通,从所述上锅筒2上引出蒸汽出口,所述换热管组由结构相同的第一蒸发管组和第二蒸发管组对向设置,所述第一蒸发管组或第二蒸发管组由结构相同的若干个蒸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包括主机本体(1)以及与主机本体(1)连接的给料机构(14)、蒸汽出口、排烟口,其特征在于:主机本体(1)的内部空间被炉拱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空间作为换热区域,下部空间作为燃烧区域,上部的换热区域和下部的燃烧区域之间通过炉拱上设置的烟气通道连通;在换热区域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上锅筒(2)、换热管组和下集箱(3),换热管组置于主机本体(1)内的换热区域内,所述换热管组的上端与上锅筒(2)连通,所述换热管组的下端与下集箱(3)连通,从所述上锅筒(2)上引出蒸汽出口,所述换热管组由结构相同的第一蒸发管组和第二蒸发管组对向设置,所述第一蒸发管组或第二蒸发管组由结构相同的若干个蒸发管单元并行排列构成,每个蒸发管单元由多段翅片管(22)连接构成,相邻两段翅片管(22)之间通过U型管(23)连通;在上锅筒(2)的内部套装有内套筒(5),上锅筒(2)与内套筒(5)同轴,上锅筒(2)内壁与内套筒(5)外壁之间形成汽水空间(24),给水管座(7)与所述汽水空间(24)连通,汽水空间(24)通过竖向设置的下降管(6)及换热管组与下集箱(3)连通;在燃烧区域内,与所述烟气通道位置对应的正下方为燃烧室(18),燃烧室(18)内设有炉排(17),炉排(17)的进料端与给料机构(14)的出料口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多段翅片管(22)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景沛,包国连,王鹏,蒋延昌,
申请(专利权)人:营口成润生物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