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9540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包括堆料仓、设于堆料仓外一侧的第一仓泵、连接于第一仓泵顶端的接收仓、一端深入堆料仓,另一端与接收仓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以及与接收仓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利用负压将建筑垃圾细骨料从堆料仓运输至第一仓泵的卸料口落下至运输车后进行转运,避免在转运过程中的粉尘产生与扩散,具有良好的防尘效果。尘效果。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干式处理工艺中粉尘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垃圾干式处理中的筛分、破碎以及骨料转运过程中均极易起尘。尤其是产量占总处理量10%

15%的细骨料(粒径0

10毫米),其采用皮带机来进行转运输送,在转运过程中扬尘严重,粉尘浓度也比较大,影响施工现场的环境,同时也危害现场工作人员的健康。
[0003]综上所述,目前针对建筑垃圾细骨料的转运处理存在粉尘浓度大,容易影响周围环境,危害现场工作人员健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包括堆料仓、设于堆料仓外一侧的第一仓泵、连接于第一仓泵顶端的接收仓、一端深入堆料仓,另一端与接收仓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以及与接收仓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
[0005]进一步的,接收仓内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固定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上方。
[0006]进一步的,所述负压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的上方。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PLC控制器,以控制卸料口的开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接收仓与所述第一仓泵之间连接有给料机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接收仓与第一仓泵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一卸料阀,用于控制接收仓与第一仓泵之间的联接通断。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仓泵内设有测量仪,用于获取第一仓泵内满盈情况,所述测量仪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仓泵下端的卸料口设置有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二卸料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仓泵的卸料口的开合。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料管位置调节机构,料管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堆料仓内,并与吸料管连接,所述料管位置调节机构适于调节吸料管的吸入口在堆料仓内的位置,以使吸料管能吸到细骨料。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PCL控制器,所述PCL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卸料阀、第二卸料阀、给料机构、测量仪、过滤器以及料管位置调节机构电性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通过配置堆料仓来储存建筑垃圾细骨料,先从源头上防止细骨料中细粉末发生扩散,然后通过吸料管对堆料仓内的细骨料进行吸料,吸走的细骨料经过滤器分离后进入第一仓泵内,最后从第一仓泵卸料至运输车内。
[0016]本技术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利用负压将建筑垃圾细骨料从堆料仓运输至第一仓泵的卸料口落下至运输车后进行转运,避免在转运过程中的粉尘产生与扩散,具有良好的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负压气力上料系统中第一仓泵、过滤器、吸料管以及负压管之间的结构图;
[0019]图2是本技术负压气力上料系统图;
[0020]其中,1、第一仓泵;2、接收仓;21、吸料管;22、负压管;3、连接管;41、第一卸料阀;42、第二卸料阀;5、堆料仓;51、皮带输送机;6、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1、导轨;62、横梁;63、横向行走机构;64、钢丝电动葫芦装置;65、吊钩;7、给料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2]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用于将料仓内粒径0

10毫米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进行转运,其可以作为建筑垃圾细骨料的上料系统,使其与其他输送系统连接,以实现建筑垃圾细骨料远距离的输送;也可以作为建筑垃圾细骨料的短距离输送系统,细骨料直接从输送系统的卸料口落下至运输车后进行转运。本申请将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0023]如图1、图2所示,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包括堆料仓5、设于堆料仓5外一侧的第一仓泵1、连接于第一仓泵1顶端的接收仓2、一端深入堆料仓5,另一端与接收仓2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21以及与接收仓2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22。第一仓泵1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第一仓泵1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
[0024]负压管22远离与过滤器连接的一端或是负压管22上安装有负压风机。当然真空泵等其他负压气源也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负压管22、接收仓2以及吸料管21相连通,负压管22上远离与接收仓2连接的一端或是负压管22上安装的负压风机对负压管22内部进行抽气/吸气,使得负压管22以及与负压管22联通的接收仓2内产生负压,再利用接收仓2内与吸料管21内的气压差,将料仓内的再生细骨料通过吸料管21吸至接收仓2内。
[0025]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相连通,接收仓2内设有过滤器。过滤器固定于吸料管21与接收仓2的连接处上方,用于去除建筑垃圾细骨料中的粉尘。
[0026]负压管22与接收仓2的连接处位于吸料管21与接收仓2的连接处的上方,以便建筑垃圾细骨料通过过滤器进行有效除尘。自吸料管21吸至接收仓2内的建筑垃圾细骨料夹杂着粉尘,其中的粉尘随着由负压管22产生的向上的风流向上运动至过滤器,余下的骨料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至第一仓泵1,从而实现建筑垃圾细骨料中的骨料与粉尘分离。
[0027]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之间设置有连接管3。连接管3上设置有第一卸料阀41,用于
控制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之间的联接通断。第一仓泵1下端的卸料口设置有第二卸料阀42,用于控制第一仓泵1的卸料口的开合。前述第一卸料阀41和第二卸料阀42均采用电子阀。
[0028]接收仓2与第一仓泵1之间还设有给料机构7。给料机构7位于连接管3的上方并与连接管3连接,其可以控制建筑垃圾细骨料自接收仓2落入第一仓泵1内的给料均匀,同时可以防止细骨料堆结,提高输送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给料机构7可以为振动给料盘或旋转给料盘等部件,具体可以使得控制向第一仓泵1的给料即可。
[0029]为了获取第一仓泵1内满盈情况,第一仓泵1内设有测量仪。在本实施例中,测量仪可以为雷达物位仪等,以通过检测到的第一仓泵1内的细骨料堆的高度,获取第一仓泵1内的满盈情况,以便及时控制第一仓泵1的与接收仓2的联接通断。
[0030]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还包括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设置在堆料仓5内,并与吸料管21连接,料管位置调节机构6适于调节吸料管21的吸入口在堆料仓5内的位置,以使吸料管21能吸到细骨料。
[0031]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堆料仓、设于堆料仓外一侧的第一仓泵、连接于第一仓泵顶端的接收仓、一端深入堆料仓,另一端与接收仓进气端连接的吸料管以及与接收仓出气端连接的负压管,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设有可打开的卸料口,所述第一仓泵的底端、位于卸料口的下方具有容纳运输车通过的运输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接收仓内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固定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负压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吸料管与所述接收仓的连接处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PLC控制器,以控制卸料口的开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细骨料输送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接收仓与所述第一仓泵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珉蒋超肖功方冯俊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营特泰克智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