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包括发动机、与发动机连接的排气管和连接于排气管上的尾气处理装置,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均固定于保温壳体内,所述保温壳体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之间的空间为保温腔室,所述保温壳体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端设置有保温腔室出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排气管以及尾气处理装置的外部增加一层保温壳体,通过保温腔室对后处理排出的废气进行导流引入到排气管和尾气处理装置的表面进行加热和保温,使排气管内部和尾气处理装置内部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温度场,满足了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和保温要求,提高了尾气的净化效率,方案具有成本低,保温效果好的优点。保温效果好的优点。保温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尾气处理设备
,具体地指一种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对柴油发动机排放氮氧化物的处理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而氮氧化物的高转化效率是建立在尾气的高温反应条件下的,因此降低柴油机排气管路的温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柴油机排气管路采用包裹绝缘材料的方式降低废气在排气管路中的热量损失,这样的方案成本高,可靠性低,同时保温效果也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能有效保证柴油机排气管路所处环境温度满足氮氧化物高转化效率要求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
[0004]为实现此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包括发动机、与发动机连接的排气管和连接于排气管上的尾气处理装置,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均固定于保温壳体内,所述保温壳体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之间的空间为保温腔室,所述保温壳体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端设置有保温腔室出气口。
[0005]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上均固定有保温壳体固定支架,所述保温壳体固定于所述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
[0006]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的前端连接所述发动机,所述排气管的后端连接所述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尾气处理装置的后端设置有尾气处理装置排气口。
[0007]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壳体固定支架包括固定于所述排气管上的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和固定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上的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所述保温壳体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为同轴固定于所述排气管上的支架环,所述保温壳体包括与所述排气管同轴布置、固定于所述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的第一保温管段,所述第一保温管段的前端设置有所述保温腔室出气口。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管段的前端向内弯折同轴固定于所述排气管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为同轴固定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后端表面上的支架环,所述保温壳体包括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同轴布置、固定于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的第二保温管段,所述第二保温管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保温管段的后端同轴固定连接为阶梯式结构,所述第二保温管段的后端为封闭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尾气处理装置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所围成的环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为同轴固定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侧表面上
的支架环,所述保温壳体包括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同轴布置、固定于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的第二保温管段,所述第二保温管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保温管段的后端同轴固定连接为阶梯式结构,所述第二保温管段的后端为封闭结构。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为同轴固定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前端表面上的支架环,所述保温壳体包括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同轴布置的第二保温管段,所述第二保温管段包括前端向内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同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保温管段的后端,所述第二保温管段的后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第二保温管段的弯折部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排气管以及尾气处理装置的外部增加一层保温壳体,通过保温腔室对后处理排出的废气进行导流引入到排气管和尾气处理装置的表面进行加热和保温,使排气管内部和尾气处理装置内部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温度场,满足了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和保温要求,提高了尾气的净化效率,方案具有成本低,保温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中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发动机,2—波纹管,3—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4—排气管,5—第一保温管段,6—第二保温管段,7—尾气处理装置,8—第二保温腔室,9—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10—尾气处理装置排气口,11—第一保温腔室,12—保温腔室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0]如图1所示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包括发动机1、依次与发动机1的排气端连接的波纹管2、排气管4和尾气处理装置7,尾气处理装置7的后端设置有尾气处理装置排气口10。
[0021]其中,排气管4和尾气处理装置7上均固定有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保温壳体固定于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排气管4和尾气处理装置7均固定于保温壳体内,保温壳体与排气管4和尾气处理装置7之间的空间为保温腔室,保温壳体靠近发动机1的一端设置有保温腔室出气口12。
[0022]保温壳体固定支架包括固定于排气管4上的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和固定于尾气处理装置7上的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保温壳体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和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上。
[0023]对于上述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和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的具体设计结构有如下三种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三种具体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此,其他通过简单转换、用于固定保温壳体,使排气管4和尾气处理装置7位于保温壳体内的固定支架结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4]实施例一:
[0025]如图1所示,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为同轴固定于排气管4上的支架环,保温壳体包括与排气管4同轴布置、固定于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上的第一保温管段5,第一保温管段5的前端设置有保温腔室出气口12。第一保温管段5的前端向内弯折同轴固定于排气管4上。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为同轴固定于尾气处理装置7后端表面上的支架环,保温壳体包括与尾气处理装置7同轴布置、固定于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上的第二保温管段6,第二保温管段6的前端与第一保温管段5的后端同轴固定连接为阶梯式结构,第二保温管段6的后端为封闭结构。尾气处理装置排气口10位于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所围成的环内。
[0026]实施例二:
[0027]如图2所示,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为同轴固定于排气管4上的支架环,保温壳体包括与排气管4同轴布置、固定于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上的第一保温管段5,第一保温管段5的前端设置有保温腔室出气口12。第一保温管段5的前端向内弯折同轴固定于排气管4上。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为同轴固定于尾气处理装置7侧表面上的支架环,保温壳体包括与尾气处理装置7同轴布置、固定于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上的第二保温管段6,第二保温管段6的前端与第一保温管段5的后端同轴固定连接为阶梯式结构,第二保温管段6的后端为封闭结构。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包括发动机(1)、与发动机(1)连接的排气管(4)和连接于排气管(4)上的尾气处理装置(7),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4)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7)均固定于保温壳体内,所述保温壳体与所述排气管(4)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7)之间的空间为保温腔室,所述保温壳体靠近所述发动机(1)的一端设置有保温腔室出气口(1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4)和所述尾气处理装置(7)上均固定有保温壳体固定支架,所述保温壳体固定于所述保温壳体固定支架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4)的前端连接所述发动机(1),所述排气管(4)的后端连接所述尾气处理装置(7),所述尾气处理装置(7)的后端设置有尾气处理装置排气口(10)。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固定支架包括固定于所述排气管(4)上的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和固定于所述尾气处理装置(7)上的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所述保温壳体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和所述第二保温壳体固定支架(9)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为同轴固定于所述排气管(4)上的支架环,所述保温壳体包括与所述排气管(4)同轴布置、固定于所述第一保温壳体固定支架(3)上的第一保温管段(5),所述第一保温管段(5)的前端设置有所述保温腔室出气口(12)。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柴油机排气管路的加热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海龙,刘道坤,马功哲,张昌东,万荫鹏,徐丙平,边新新,李悦,徐则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