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7559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容置于镜筒内的六片透镜和至少一个间隔件,其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至少有两个反曲点;至少一个间隔件包括:位于第三、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的第三间隔件,以及位于第四、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的第四间隔件。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F数Fno、第三间隔件与第四间隔件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34和第四间隔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4满足:24.0<|f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镜头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行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新产品更新换代需要更多卖点支撑,并且随着近年来直播、短视频等行业的兴起,方便快捷的手机拍摄功能逐渐取代专业拍摄设备进入大多数拍摄应用场景。随着拍摄工况的复杂化,对于手机镜头的品质要求也逐步提升。
[0003]一般来讲,手机的主摄摄像头通常为大像面、大光圈的超薄光学镜头,其中,以六片式的镜头架构应用较广泛。对于这种类型的镜头而言,在保证常规工况下的高水平像素的同时,主要通过大光圈增加进光量,大像面提高画面像素来提升镜头拍摄夜景能力,然而,常规镜头拍摄夜景时往往存在亮度不够,噪点偏多等问题,并且,由于镜片的加工工艺性以及镜头结构设计等因素的影响,这种镜头还存在组立时间隔件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镜头的成像质量以及良率。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期望从镜头结构设计的角度入手,通过合理设置例如间隔件等与镜片搭配,以提高镜头稳定性,保证镜头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镜筒和容置于所述镜筒内的六片透镜和至少一个间隔件。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至少有两个反曲点,所述至少一个间隔件包括:第三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以及第四间隔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F数Fno、所述第三间隔件与所述第四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34与所述第四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4可满足:24.0<|f4
×
Fno/(EP34+CP4)|<32.0。
[000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件还包括:第一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与所述第一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01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可满足:3.0<(R2

R1)/d1s+EP01/CT1<5.0。
[000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以及所述第一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1可满足:2.5<f1
×
T12/(R2
×
CP1)<6.0。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件还包括:第二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一间隔件沿所述光轴
方向的最大厚度CP1以及所述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12可满足:16.0<R1/(CT1+T12)+R2/(CP1+EP12)<24.0。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可满足:0<|f2
×
CT2|/|R3
×
CP2|<8.0。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12、所述第二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与所述第三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23可满足:19.0<(f2+f3)/(EP12+CP2+EP23)<50.0。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所述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可满足:0<|R5
×
(D3s

D2s)/(R6
×
(d3s

d2s))|<9.5。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以及所述第三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3可满足:75.0<f3/T34+T34/CP3<140.0。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以及所述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可满足:13.0mm2<R7
×
(D4s

D3m)+R8
×
(d4s

d3m)<24.0mm2。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间隔件还可包括:第五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与所述第五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5可满足:10.0<|f6/(T45

CP5)|<14.5。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与所述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可满足:2.0mm2<R9
×
(D5s

D4m)<5.5mm2。
[00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4、所述第四间隔件与所述第五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45、所述第五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5、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以及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可满足:1.0<(CP4+EP45+CP5)/(f5+f6)<2.5。
[0016]本申请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六片式成像透镜组以及间隔件等,其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至少有两个反曲点,并在第三与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容置于所述镜筒内的六片透镜和至少一个间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六片透镜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至少有两个反曲点,所述至少一个间隔件包括:第三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以及第四间隔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4.0<|f4
×
Fno/(EP34+CP4)|<32.0,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no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F数,EP34为所述第三间隔件与所述第四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CP4为所述第四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间隔件还包括:第一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与所述第一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01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3.0<(R2

R1)/d1s+EP01/CT1<5.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以及所述第一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1满足:2.5<f1
×
T12/(R2
×
CP1)<6.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间隔件还包括:第二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直接接触,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所述第一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1以及所述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间隔件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EP12满足:16.0<R1/(CT1+T12)+R2/(CP1+EP12)<24.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2满足:0<|f2
×
CT2|/|R3
×
CP2|<8.0。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一间隔件与所述第二间隔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仁柯再霖王泽光黄崇建李辉朱佳栋丁先翠黄林赵烈烽戴付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