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长富专利>正文

一种含有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6242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包括缸体、盒体和过滤组件,所述盒体位于所述缸体的内部,与缸体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组件位于盒体的内部,所述盒体的内部设有垂直于盒体底面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盒体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滤槽,所述滤槽内放置有过滤棉。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生态缸底部的过滤组件,将水中大部分的漂浮物、鱼粪及残料等杂质进行过滤,使其在改性滤材中分解,净化后的水体通过出水管流回到鱼缸中,其余未分解的杂质吸附在过滤棉上,便于后续的集中清理,通过定期更换过滤棉,从而实现生态缸内水质的净化。内水质的净化。内水质的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有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缸
,具体涉及一种含有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

技术介绍

[0002]现在人们在工作之余,总喜欢养一些宠物,鱼与龟则是比较常见的宠物,而无论养鱼还是养龟都离不开鱼缸,在与或者龟的养殖过程中,换水则是比较麻烦的事,长时间不换水,水中会有许多的食物残渣及排泄物,还会有许多的水霉及藻类,不仅降低观赏性还会发出刺激性的味道。
[0003]鱼类能够生存的必要环境是水,鱼类的生存自然和水的质量有着紧密关联。凡是养鱼的人都非常认可“养鱼先养水”这句话,所以在日常管理观赏鱼缸时,尤其是管理好水质特别关键。很多消费者常常在很短时间内就失去养鱼的兴趣,就是因为不能管理好水质,使得鱼养不了多久就会死去。根据市场调查发现,在鱼缸内养鱼,导致鱼快速死亡的原因有水质恶化、鱼缸管理不当、经验欠缺等。所以,在水质管理中,日常管理鱼缸时非常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困难的事项。要想让鱼缸中水质一直保持良好,必然需要提升水质管理的质量。
[0004]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11457127.0公开了一种自动水净化的环保鱼缸,通过一号U型管和二号U型管使一号循环缸与鱼缸本体、鱼缸本体与二号循环缸组成连通器装置,加热时由于一号循环缸和二号循环缸中的局部水温大于鱼缸本体中的水温,通过一号循环口和二号循环口形成对流,使一号循环缸和二号循环缸中的水进行鱼缸本体中,在对流进行时,鱼缸本体底部的水通过一号U型管和二号U型管进入一号循环缸和二号循环缸中,利用一号U型管和二号U型管上的过滤器和净化箱对鱼缸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形成自动的净化循环,无需借助其他辅助装置,自动连续的对鱼缸内的水进行净化,延长鱼缸换水周期,实现环保节水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易于使用和推广。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111578556.5公开了一种一种鱼缸水处理装置及鱼缸,包括:腔体和抽吸源;所述腔体具有底吸口和出水口;所述抽吸源将流体由底吸口吸入所述腔体,由出水口流出所述腔体;所述底吸口设置于所述腔体的侧壁,为至少一个竖向条形孔;所述条形孔处设有挡水件,所述挡水件可选择性地阻挡所述条形孔的下半部分;所述底吸口和出水口之间或者出水口位置处设置有阻挡介质,以使得流体具有阻力地流向所述出水口。本专利技术底吸口在吸入鱼缸底部的粪便、食物残渣等污物又可以对底沙或其他颗粒物进行阻挡,并根据需要调节底吸口进水的位置,同时具有阻力的流体能够利于污物滞留在腔体内,便于后续的集中清理。
[0005]上述专利均是通过对鱼缸本体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对鱼缸内的水进行净化,而对于结构已经成型的鱼缸,加入这些净水装置成本较大,不利于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
换水生态缸,该生态缸具有通用性广、可对水中的漂浮物、鱼粪及残料等杂质进行过滤分解的特点,净化后的水体可循环流回到鱼缸中,实现水体内循环净化。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包括缸体、盒体和过滤组件,所述盒体位于所述缸体的内部,与缸体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组件位于盒体的内部,所述盒体的内部设有垂直于盒体底面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盒体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形成滤槽,所述滤槽内放置有过滤棉。
[0008]优选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水泵、水平管道、垂直管道和出水管,所述水泵位于第一隔板左侧且固定连接在盒体的底部,所述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滤槽相连通;所述水平管道位于第二隔板的右下方且穿过第二隔板与所述滤槽相连通;所述垂直管道位于所述水平管道的顶部,所述垂直管道的一端与水平管道相连通,所述垂直管道与所述盒体的底面垂直;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相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的右侧填充有改性滤材,所述改性滤材的上方还设有沉水植物。
[0010]所述沉水植物选自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优选的,所述改性滤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麦饭石粉、沸石粉混合均匀后加入稀盐酸中浸泡,浸泡完成后进行煅烧,煅烧完成后得到预处理混合粉末;(b)将步骤(a)中的预处理混合粉末加入去离子水中,接着加入壳聚糖溶液、碳酸氢钠和γ

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搅拌反应,反应完成后过滤、干燥,得到滤材粉末;(c)将步骤(b)中的滤材粉末与水泥混合均匀,接着加入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进行造粒成型,随后再进行焙烧,得到滤材颗粒;(d)将步骤(c)中的滤材颗粒加入复合菌液中,室温下振荡2

4h,振荡完成后加入可溶性戊聚糖,搅拌均匀后加入氯化钾溶液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进行交联反应,反应完成后过滤、室温下晾干,即得所述改性滤材。
[0012]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麦饭石粉与沸石粉的质量比为1:0.5

2;所述稀盐酸的质量比为3

7%;所述浸泡的时间为2

4h;所述煅烧的温度为400

600℃,煅烧时间为1

3h。
[0013]优选的,步骤(b)中所述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

60g/L;所述预处理混合粉末、壳聚糖溶液、碳酸氢钠、γ

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质量比为50:100

150:5

8:2

4;所述搅拌反应的温度为50

60℃,反应时间为4

6h。
[0014]优选的,步骤(c)中滤材粉末、水泥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0:1

1.5:2

4;所述焙烧的温度为350

500℃,焙烧时间为2

5h。
[0015]优选的,步骤(d)中所述复合菌液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的混合液,其菌种浓度依次为3
‑5×
10
10
个/mL和1
‑2×
10
10
个/mL;所述氯化钾的质量浓度为2

4%;所述滤材颗粒、可溶性戊聚糖、氯化钾溶液、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50:3

5:100

200:1

2;所述交联反应的温度为20

30℃,反应时间为5

8h。
[0016]优选的,所述缸体的水面高度低于所述出水管的高度,所述滤槽的顶部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板,便于更换过滤棉。
[0017]优选的,所述过滤组件至少设计一组,所述出水管的形状为倒L形。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含有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包括缸体(1)、盒体(2)和过滤组件(6),所述盒体(2)位于所述缸体(1)的内部,与缸体(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组件(6)位于盒体(2)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2)的内部设有垂直于盒体(2)底面的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4),所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与盒体(2)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3)与第二隔板(4)之间形成滤槽(5),所述滤槽(5)内放置有过滤棉(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6)包括水泵(7)、水平管道(8)、垂直管道(9)和出水管(10),所述水泵(7)位于第一隔板(3)左侧且固定连接在盒体(2)的底部,所述水泵(7)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滤槽(5)相连通;所述水平管道(8)位于第二隔板(4)的右下方且穿过第二隔板与所述滤槽(5)相连通;所述垂直管道(9)位于所述水平管道(8)的顶部,所述垂直管道(9)的一端与水平管道(8)相连通,所述垂直管道(9)与所述盒体(2)的底面垂直;所述出水管(10)与所述水泵(7)的出水口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3)的右侧填充有改性滤材(11),所述改性滤材(11)的上方还设有沉水植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含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滤材(11)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麦饭石粉、沸石粉混合均匀后加入稀盐酸中浸泡,浸泡完成后进行煅烧,煅烧完成后得到预处理混合粉末;(b)将步骤(a)中的预处理混合粉末加入去离子水中,接着加入壳聚糖溶液、碳酸氢钠和γ

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搅拌反应,反应完成后过滤、干燥,得到滤材粉末;(c)将步骤(b)中的滤材粉末与水泥混合均匀,接着加入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进行造粒成型,随后再进行焙烧,得到滤材颗粒;(d)将步骤(c)中的滤材颗粒加入复合菌液中,室温下振荡2

4h,振荡完成后加入可溶性戊聚糖,搅拌均匀后加入氯化钾溶液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进行交联反应,反应完成后过滤、室温下晾干,即得所述改性滤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含管道式生物过滤系统的免换水生态缸,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麦饭石粉与沸石粉的质量比为1:0.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长富
申请(专利权)人:林长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