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558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0
一种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施工工期长,道路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易出现内涝现象,绿地灌溉费用高的问题。包括车行道模块组体、人行道模块组体和绿地模块组体;车行道底部基础的上方设置有车行道基本模块,车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稳定层卷材、保护层卷材和沥青混凝土卷材;人行道底部基础的上方设置有人行道基本模块,人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滤水层和透水混凝土卷材;绿地底部基础的上侧设置有渗水绿地模块,绿地集水斜坡槽的上方设置有人行步道。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和敷设,施工工期短,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灌溉费用,便于路面下管线安装、检修及升级。级。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道路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快速装配,便于安装和敷设,有效解决道路施工工期长问题,拆除后的材料可实现回收和重复利用,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对雨水进行截污、减排和滞留,减少绿地灌溉费用,便于路面下管线安装、检修及升级的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道路的施工,主要还是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路面的传统工艺,这类工艺的施工工期长,不利于项目按期履约。从场地平整、支模、扎筋到混凝土浇筑,大多数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劳动完成,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进而导致施工工期偏长,履约压力大。同时,传统现浇工艺还存在养护等不可避免的技术间隙,且户外现浇施工浇筑质量不易保证、缺陷多、易返工,浇筑后受环境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履约。传统现浇施工工艺的工程成本较高,难以有效控制。由于现浇结构工序复杂,人工劳动量多,受外界因素干扰大,许多成本因素难以控制;且工期越长,影响成本的因素变化就越多,进一步加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并且,现浇施工工艺的工序较多,各工序施工过程中均存在不利于周边环境的因素,现场管控范围大、难度高,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难以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而且,现浇施工工艺体系在现场生产的工序环节较多,生产条件不稳定,很难对每一个工序的生产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0003]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原有道路系统难以承受因人口流量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交通负荷,进而导致城区原有道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道路沿线通常分布有大量的居民小区和商铺,在道路翻新、修复等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对周边地块居民的出行产生不利影响,且由于道路规模一般较小,封闭施工时也会给周边路网带来极大的交通压力,随之产生的噪声、扬尘、尾气等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装配式技术应运而生。现有预制装配式技术的车行道路面结构,主要包括车行道路的下面层和基层;然而,对于城市慢行系统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研究较少。且现有人行道面层主要以预制砌块砖为主,包括同质砖、烧结砖和透水砖等,这些传统的砖块结构的耐久性较差,在人行荷载和动水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松动、变形和残缺的现象。
[0004]而且,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雨洪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面对的新的挑战。不合理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了城市雨洪问题,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使城市内不透水面积增加,直接影响了雨水下渗,使雨水迅速从地表流走,无法实现雨水补给地下水的目的,最终导致城市在多雨季节便会出现内涝的现象,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道路在城市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城市的扩张,道路的面积不断增大,进而使得道路路面的径流污染成为了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且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也随之不断减少,绿地灌溉的费用还居高不下。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道路基础结构、城市管网系统以及施工方式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快速装配,便于安装和敷设,有效解决道路施工工期长问题,拆除后的材料可实现回收和重复利用,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对雨水进行截污、减排和滞留,减少绿地灌溉费用,便于路面下管线安装、检修及升级的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包括车行道模块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模块组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人行道模块组体和绿地模块组体;所述车行道模块组体包括车行道底部基础,车行道底部基础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组车行道基本模块,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车行道路,所述车行道路的下方、车行道底部基础内还设置有市政管线;所述车行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收水管,收水管通过侧壁上的导流管线与市政管线相连通;所述由车行道基本模块构成的车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稳定层卷材、保护层卷材和沥青混凝土卷材;所述人行道模块组体包括人行道底部基础,人行道底部基础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组人行道基本模块,所述人行道基本模块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人行道路,两组相邻的人行道基本模块之间设置有排水管;所述由人行道基本模块构成的人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滤水层和透水混凝土卷材;所述绿地模块组体包括绿地底部基础,绿地底部基础的上侧设置有渗水绿地模块,渗水绿地模块上部的一侧为平直结构,渗水绿地模块上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绿地集水斜坡槽,且所述渗水绿地模块的上侧布设有绿地植被,所述绿地集水斜坡槽的上方还设置有人行步道,人行步道的下方设置有人行道支撑结构;并且,所述车行道路、人行道路以及渗水绿地模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组沿道路延伸方向布置的排水路缘石。
[0007]所述车行道模块组体的车行道基本模块包括车行道模块主体,车行道模块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四组侧壁,其中,有两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凸起,而另外两组侧壁上则相应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凹槽;所述车行道模块主体由再生塑料复合材料或橡胶制成,且车行道模块主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纵横加强纤维。以利用车行道模块主体侧部相应设置的、具有凸凹圆形构造节点形式的组装凸起和组装凹槽,来使车行道基本模块之间能够紧密衔接,并通过强度挤压、让模块之间不会因为车辆行驶过程产生的晃动而受到影响,增强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还可以在车行道模块主体的上、下两个层面设置纹理,进而提高摩擦因数,增强其与基层、面层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提升路基横向阻力、减少横向位移、防止路基变形的目的;并充分利用回收塑料、橡胶等材料,并通过添加纵横加强纤维等离散加劲材料,来起到承担应力、减小复合材料变形、提高抗冲击性能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模块的强度和刚度,使其达到道路荷载的上限要求。
[0008]所述相邻的两组车行道基本模块之间分别通过车行道模块连接件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连接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车行道底部基础上的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且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通过其上设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分别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的上方还插接设置有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以通过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来将各组车行道基本模块逐个、定位安设在车行道底部基础上的各个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上,之后,再利用插接在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上方的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来紧固住各组相邻的车行道基本模块。
[0009]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包括埋件底板,埋件底板上设置有竖向布置的车行道模
块连接卡座,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与车行道基本模块上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相卡接,并且,所述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的上端还设置有用于与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相连的插件插接腔;所述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包括竖向布置的插件插接板,插件插接板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插件插接腔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且所述插件插接板的上端设置有紧固压板,紧固压板通过紧固连接螺栓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上端的螺栓连接孔相连。以利用埋件定位螺栓将埋件底板固定在车行道底部基础上,将车行道基本模块四角位置处设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卡接在十字型的车行道模块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包括车行道模块组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模块组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人行道模块组体(2)和绿地模块组体(3);所述车行道模块组体(1)包括车行道底部基础(4),车行道底部基础(4)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组车行道基本模块(5),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5)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车行道路,所述车行道路的下方、车行道底部基础(4)内还设置有市政管线(6);所述车行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收水管(7),收水管(7)通过侧壁上的导流管线与市政管线(6)相连通;所述由车行道基本模块(5)构成的车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稳定层卷材(9)、保护层卷材(10)和沥青混凝土卷材(11);所述人行道模块组体(2)包括人行道底部基础(36),人行道底部基础(36)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组人行道基本模块(37),所述人行道基本模块(37)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人行道路,两组相邻的人行道基本模块(37)之间设置有排水管(40);所述由人行道基本模块(37)构成的人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滤水层(38)和透水混凝土卷材(39);所述绿地模块组体(3)包括绿地底部基础(71),绿地底部基础(71)的上侧设置有渗水绿地模块(72),渗水绿地模块(72)上部的一侧为平直结构,渗水绿地模块(72)上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绿地集水斜坡槽(73),且所述渗水绿地模块(72)的上侧布设有绿地植被(76),所述绿地集水斜坡槽(73)的上方还设置有人行步道(77),人行步道(77)的下方设置有人行道支撑结构(78);并且,所述车行道路、人行道路以及渗水绿地模块(7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组沿道路延伸方向布置的排水路缘石(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模块组体(1)的车行道基本模块(5)包括车行道模块主体(16),车行道模块主体(16)的侧面设置有四组侧壁,其中,有两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凸起(18),而另外两组侧壁上则相应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凹槽(19);所述车行道模块主体(16)由再生塑料复合材料或橡胶制成,且车行道模块主体(16)的内部还设置有纵横加强纤维(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组车行道基本模块(5)之间分别通过车行道模块连接件(12)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连接件(12)包括固定设置在车行道底部基础(4)上的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3),且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5)通过其上设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15)分别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3)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3)的上方还插接设置有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3)包括埋件底板(21),埋件底板(21)上设置有竖向布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23),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23)与车行道基本模块(5)上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15)相卡接,并且,所述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23)的上端还设置有用于与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14)相连的插件插接腔(24);所述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14)包括竖向布置的插件插接板(28),插件插接板(28)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插件插接腔(24)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且所述插件插接板(28)的上端设置有紧固压板(27),紧固压板(27)通过紧固连接螺栓(30)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3)上端的螺栓连接孔(26)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模块组体(2)的滤水层(38)由若干组冲孔滤水板(41)构成,各组冲孔滤水板(41)的四角位置处分别通过滤水板连接扣件(42)相连接;并且,所述滤水板连接扣件(42)还分
别与滤水层(38)下方、相应位置的人行道基本模块(37)固定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管网系统及低影响开发集成化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蔡新冬王哲民巴音布拉格陈磐赵英同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