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525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布液槽、布液管和集液槽。其中:所述主体框架为水平设置的框架,若干个所述布液槽从左往右并列、间隔固定在主体框架中,从而将主体框架分割为若干个布液区。所述布液槽的侧壁上、底面上分别具有出液孔、第一布液孔。所述布液管水平设置在布液区中,且所述布液管的两端口分别为相邻的两个布液槽侧壁上的所述出液孔连通,沿着所述布液管的底面长度方向上开设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布液孔。所述集液槽平行于布液管固定在布液槽的顶面上,且所述集液槽的底面上具有开口,所述集液槽下方的每个布液槽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开口。该装置有效克服了传统的盘式布液器导致的换热管“干管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横管降膜蒸发器
,具体涉及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0003]横管降膜蒸发器在热法海水淡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蒸发器的主要原理是:原料水通过布液系统均匀分布到换热管外侧,换热管内通入高温蒸汽,管外原料水吸热蒸发进入下一级蒸发器,管内蒸汽放热冷凝为纯水,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原料水和高温蒸汽能否均匀分布到每一根布液管是影响蒸发器产能的决定性因素,而原料水的分布效果主要受布液装置的影响。
[0004]在横管降膜蒸发系统中,需要将原料水通过特定装置均匀淋洒到换热管上形成均匀液膜。传统的布液装置是盘式布液器(参考图1和图2),该布液器1呈方盘状,其底板上具有若干行均匀分布的底面布液孔2,以便于均匀布液。所述布液器1的下方水平布设有若干根换热管3,且每根所述换热管3均对应一行底面布液孔2。然而,本专利技术研究后发现:这种传统的盘式布液器在应用中存在巨大弊端,其原因在于:原料水从所述布液器1的底面布液孔2流出时压力小、流速慢,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容易与布液器1的底板下表面粘连,使细水流柱转变成大颗水珠,而相邻水珠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再次粘粘、汇聚形成更大的液柱流下,导致原料水从布液器1流到下方换热管3时,水滴汇聚处下方的换热管2上形成的液膜较厚,换热管3的其他部位容易出现“干管现象”,布液不均匀,由于这些部位的换热效果明显降低,极大地浪费了换热管3的换热面积,降低了换热器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提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该装置有效克服了上述的传统盘式布液器导致的换热管“干管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如下所示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布液槽、布液管和集液槽。其中:所述主体框架为水平设置的框架,若干个所述布液槽从左往右并列、间隔固定在主体框架中,从而将主体框架分割为若干个布液区。所述布液槽的侧壁上、底面上分别具有出液孔、第一布液孔。所述布液管水平设置在布液区中,且所述布液管的两端口分别为相邻的两个布液槽侧壁上的所述出液孔连通,沿着所述布液管的底面长度方向上开设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布液孔。所述集液槽平行于布液管固定在布液槽的顶面上,且所述集液槽的底面上具有开口,所述集液槽下方的每个布液槽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开口。
[0007]进一步地,所述布液区中并列、间隔分布有若干根所述布液管。
[0008]进一步地,每行所述布液管下方对应分布有至少一根与该行布液管平行的换热管,以在换热管表面形成液膜。
[0009]进一步地,所述布液槽的底面上具有若干行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一布液孔,以使布液槽中的部分原料水分布到换热管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框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换热器管板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管板上具有与所述换热管对应的通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主体框架两端的所述换热器管板上的通孔连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布液槽由侧板和底板组成。其中:所述侧板为两块,其竖向、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中,且所述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主体框架的前、后内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出液孔开设在侧板上。所述底板固定在两块所述侧板和主体框架围绕形成的框架底面上,并对该底面形成密封,所述第一布液孔分布在底板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布液区中的布液管分为上层布液管、下层布液管,且该上层布液管、下层布液管成交错分布状。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布液管上的第二布液孔孔径大于下层布液管上第二布液孔的孔径。
[0015]进一步地,所述集液槽的两端均为开口状,且该集液槽的两端分别位于其两端的所述布液槽的上方,使集液槽中的原料水流入布液槽中。
[0016]进一步地,所述集液槽的上方设置有进水管道,以将原料水输送至集液槽中。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方面的有益效果:
[0018](1)针对传统盘式布液器导致的换热管“干管现象”,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管式布液装置,这种布液装置放弃了直接采用在方盘状布液器底面开孔布液的方式,而是采用利用布液槽先对布液管进行布液,再通过布液管对下方的换热管进行布液的方式,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的“干管现象”。其原因在于:通过所述布液管进行再次布液增强了水流的独立向,降低了相互之间的干扰,避免形成液滴汇集的现象。同时,原料水从布液管底部的第二布液孔中流出时,原料水形成的液滴流出位置为曲面,相比于传统盘式布液器的平面底部,从所述曲面位置流出的液滴更容易克服表面张力的影响,显著降低液滴和布液管底部之间的粘粘,从而形成平稳的“滴状

柱状”水流流形,从而均匀地淋洒在下方的换热管上形成均匀液膜。
[0019](2)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所述布液槽除了汇集原料水并使其均匀流入各布液管中的作用外,布液槽底面上的第一布液孔一方面可以为下方的换热管进行布液,另一方面可以在设备停止运行之后排空布液槽内多余原料水,很好地避免了清洁死角的出现。再一方面,所述布液槽的设置可以确保其中的原料水水位处于满盈或者高于布液管的状态,进而利用由此形成的液位压力为布液管提供布水压力,促进出水达到稳定的“滴状

柱状”流形。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1]图1是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述及的传统盘式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述及的传统盘式布液器的主视图。
[0023]图3是下列实施例中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下列实施例中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的主视图。
[0025]图5是下列实施例中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的俯视图。
[0026]图6是下列实施例中主体框架和布液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下列实施例中主体框架和布液槽的俯视图。
[0028]图8是下列实施例中布液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下列实施例中集液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是下列实施例中上层布液管和下层布液管分布示意图。
[0031]图11是下列实施例中另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其中,附图标记分别代表:1

布液器、2

底面布液孔、3

换热管、4

主体框架、5

布液槽、6

布液管、7

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其中,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为水平设置的框架;布液槽,若干个所述布液槽从左往右并列、间隔固定在主体框架中,从而将主体框架分割为若干个布液区;所述布液槽的侧壁上、底面上分别具有出液孔、第一布液孔;布液管,所述布液管水平设置在布液区中,且所述布液管的两端口分别为相邻的两个布液槽侧壁上的所述出液孔连通;沿着所述布液管的底面长度方向上开设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布液孔;集液槽,所述集液槽平行于布液管固定在布液槽的顶面上,且所述集液槽的底面上具有开口,所述集液槽下方的每个所述布液槽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区中并列、间隔分布有若干根所述布液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每行所述布液管下方对应分布有至少一根与该行布液管平行的换热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槽的底面上具有若干行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一布液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管降膜蒸发器的管式布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换热器管板上。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超贾磊张海伦孙文旭张源民冯浩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