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4830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9
按照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10)具备:相互并列的多个端子(20);多条电线(30),与多个端子(20)分别连接;壳体(40),保持多个端子(20)及多条电线(30);以及板(50),从壳体(40)突出。板(50)的一部分埋设于壳体(40)。板(50)具有在板(50)的厚度方向贯穿的孔(53)。保持部(43)具有:第1部分(44),位于板(50)的一面侧,并且内包多条电线(30);第2部分(47),位于板(50)的与一面侧相反的一侧;以及连结部(48),贯穿孔(53),并且将第1部分(44)和第2部分(47)连结。并且将第1部分(44)和第2部分(47)连结。并且将第1部分(44)和第2部分(47)连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


[0001]本公开涉及线束。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将车辆用机器彼此电连接的线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束具备:并列的多个端子;多条电线,与多个端子连接;壳体,保持多个端子及多条电线;以及板,与壳体设置成一体。
[0003]壳体具有:筒状的罩部,具有使多个端子露出于内部的开口;和多个电线保持部,被引出多条电线。电线保持部各自从罩部向罩部的外周侧突出。
[0004]板从壳体向罩部的外周侧遍及全周而突出。板被壳体在厚度方向夹入。通过板装配于机器的箱体,从而线束装配于机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924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6]但是,在这样的线束中,例如在从电线保持部引出的电线向板的厚度方向弯折地布设的情况下,有时负荷向离开板的方向作用于电线保持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壳体离开板,从而有可能在壳体与板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电线的布设路径有可能被限制在不产生上述间隙的范围内。
[0007]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提高电线布设时的自由度的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8]本公开的线束,具备:相互并列的多个端子;多条电线,与所述多个端子分别连接;树脂制的壳体,包括罩部和保持部,所述罩部具有使所述多个端子露出于内部的开口,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罩部向所述罩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且保持所述多个端子及所述多条电线;以及板,从所述壳体向所述罩部的外周侧突出,所述板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板具有在所述板的厚度方向贯穿的贯穿部,所述贯穿部是孔或者缺口,所述保持部具有:第1部分,位于所述板的一面侧,并且内包所述多条电线;第2部分,位于所述板的与所述一面侧相反的一侧;以及连结部,贯穿所述贯穿部,并且将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连结。专利技术效果
[0009]根据本公开,能提高电线布设时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俯视图。图2是沿图1的2

2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3

3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4

4线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1]本公开的线束,具备:相互并列的多个端子;多条电线,与所述多个端子分别连接;树脂制的壳体,包括罩部和保持部,所述罩部具有使所述多个端子露出于内部的开口,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罩部向所述罩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且保持所述多个端子及所述多条电线;以及板,从所述壳体向所述罩部的外周侧突出,所述板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板具有在所述板的厚度方向贯穿的贯穿部,所述贯穿部是孔或者缺口,所述保持部具有:第1部分,位于所述板的一面侧,并且内包所述多条电线;第2部分,位于所述板的与所述一面侧相反的一侧;以及连结部,贯穿所述贯穿部,并且将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连结。
[0012]根据该结构,作为保持部中将板夹入的部分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由作为保持部的一部分的连结部连结。因此,在伴随电线的布设而在第1部分作用负荷时,能抑制在第1部分与板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提高电线布设时的自由度。
[0013][2]优选的是,在将所述多个端子并列的方向设为并列方向时,所述板具有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所述贯穿部,所述保持部具有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所述连结部。
[0014]根据该结构,多个连结部及多个孔、或者多个连结部及多个贯穿部在并列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因此,能遍及宽广的范围抑制在保持部的第1部分与板之间产生间隙。
[0015][3]优选的是,在将所述保持部的突出方向仅设为突出方向时,所述连结部设置于比所述第2部分的所述突出方向上的基端部与所述第2部分的所述突出方向上的顶端部之间的中间部靠所述顶端部侧。
[0016]伴随电线的布设而作用于保持部的第1部分的负荷越往保持部的突出方向上的顶端侧去越容易集中。因此,在第1部分的顶端部,在该顶端部与板之间容易产生间隙。
[0017]在这方面,根据上述结构,连结部设置于比第2部分的中间部靠顶端部侧。即,在保持部的突出方向上的顶端侧,第1部分和第2部分由连结部连结。并且,连结部的位置通过将从第2部分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长度增大,从而设定于第1部分的顶端侧。由此,能避免上述的不良情况。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电线布设时的自由度。
[0018][4]优选的是,所述多条电线各自的从所述保持部向外方延伸的部分的长度为30mm以上且100mm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利用线束将相互接近地配置的连接对象彼此连接。
[001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线束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此外,本
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本说明书中的“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大致正交的情况。
[0020](线束10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线束10例如将电动机、逆变器等车辆用机器彼此电连接。线束10装配于具有开口的机器的箱体100。
[0021]线束10具备:相互并列的多个端子20;多条电线30,与多个端子20分别连接;壳体40,保持多个端子20及多条电线30;以及板50,与壳体40设置成一体。线束10例如具备端子20及电线30各六个。
[0022]以后,将多个端子20并列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电线30在壳体40的内部延伸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相互正交。
[0023](端子20的结构)如图2所示,端子20具有电线连接部21和端子连接部22。端子20是电线连接部21和端子连接部22形成为一体的单一部件。作为端子20的材料,例如能使用铁系或者铜系或者铝系等的金属材料。
[0024]电线连接部21与电线30电连接。电线连接部21例如压接于电线30。端子连接部22例如呈板状。端子连接部22例如一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弯折一边延伸。端子连接部22的顶端位于壳体40的外部。端子连接部22与设置于箱体100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对方端子电连接。端子连接部22具有在Z轴方向贯穿的插入孔23。端子连接部22和对方端子通过插入到插入孔23中的未图示的螺栓紧固。
[0025](电线30的结构)电线30具有芯线31和将芯线31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部32。芯线31例如是通过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构成的绞线。芯线31的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能设为任意形状。芯线31的截面形状例如能形成为圆形、半圆形、多边形、正方形、扁平形状。本实施方式的芯线31的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线束,具备:相互并列的多个端子;多条电线,与所述多个端子分别连接;树脂制的壳体,包括罩部和保持部,所述罩部具有使所述多个端子露出于内部的开口,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罩部向所述罩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且保持所述多个端子及所述多条电线;以及板,从所述壳体向所述罩部的外周侧突出,所述板的一部分埋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板具有在所述板的厚度方向贯穿的贯穿部,所述贯穿部是孔或者缺口,所述保持部具有:第1部分,位于所述板的一面侧,并且内包所述多条电线;第2部分,位于所述板的与所述一面侧相反的一侧;以及连结部,贯穿所述贯穿部,并且将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连结。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田哲也宫本长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