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4815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注氧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包括进水机构、设备配水堰、注氧机构和出水机构,低含氧浓度的水通过进水机构进入设备配水堰中,再流入注氧机构中,注氧机构中的富氧材料使水体中的氧浓度含量大幅度提升,最后通过出水机构注入深水区,以此实现周期性循环,有效改善整个水域内的水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通过设计联动浮力机构,可以实现无人值守时,装置也可正常运行,构思巧妙,功耗低,注氧效率高,后期维护简单,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减少了资源浪费,还可应用于浅水区进行改善水体水质,有利于在水处理行业内进行推广使用。利于在水处理行业内进行推广使用。利于在水处理行业内进行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注氧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流速相对缓慢甚至静止的湖泊、水域及坑塘等水体,容易产生难闻的气味,尤其是位于深水区(一般指深度在2~3米以下),氧含量较低,厌氧微生物开始生长繁殖发酵,会使水体进一步恶化。目前在浅水区可以设置曝气机、水力耕车等用以给水体进行注氧,以改善浅水区水体含氧率的问题,对于使用在深水区的注氧设备不但耗能较高,而且注氧效率较低,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工业上进行大规模使用,而且达不到有效的治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包括进水机构、设备配水堰、注氧机构和出水机构,低含氧浓度的水通过进水机构进入设备配水堰中,再流入注氧机构中,注氧机构中的富氧材料使水体中的氧浓度含量大幅度提升,最后通过出水机构注入深水区,以此实现周期性循环,有效改善整个水域内的水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通过设计联动浮力机构,可以实现无人值守时,装置也可正常运行,构思巧妙,功耗低,注氧效率高,后期维护简单,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减少了资源浪费,还可应用于浅水区进行改善水体水质,有利于在水处理行业内进行推广使用。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包括:进水机构,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和第一浮球;设备配水堰,所述设备配水堰包括进水密封垫、进水配水堰和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进水配水堰上方;所述进水密封垫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浮球在所述进水管内浮动,并与所述进水密封垫封堵适配,所述第一浮球与所述限位杆相连接;注氧机构,所述注氧机构包括富氧材料和富氧水存储腔,所述富氧材料位于所述进水配水堰的下方,所述富氧水存储腔位于所述富氧材料的下方,所述进水配水堰、所述富氧材料和所述富氧水存储腔三者相连通;出水机构,所述出水机构包括内浮筒连接杆、内浮筒和出水筒,所述出水筒外围设有内浮筒连接杆,所述内浮筒连接杆第一端设有内浮筒,所述内浮筒设于所述富氧水存储腔中,所述内浮筒连接杆第二端与所述限位杆相连接。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所述出水机构还包括第二浮球活动腔、出水密封垫和出水管,所述出水密封垫位于所述出水筒下方,所述第二浮球活动腔位于所述出水密封垫下方,并且所述第二浮球活动腔、所述出水密封垫和所述出水筒三者相连通。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所述第二浮球活动腔设有第二浮球,所述第二浮球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水密封垫的直径。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所述出水筒包括设备腔、富氧水注射腔和马达,所述马达位于所述设备腔上方,所述设备腔位于所述富氧水注射腔上方,所述设备腔和所述富氧水注射腔之间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活塞支杆相连接,所述活塞支杆设于所述设备腔中,所述活塞支杆与所述马达相连接。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所述富氧水存储腔与富氧水注射腔相接处设有单向出水口,所述单向出水口用以使富氧水存储腔中的富氧水流入富氧水注射腔。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所述活塞的直径与所述出水筒的直径密封适配。
[001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包括进水机构、设备配水堰、注氧机构和出水机构,低含氧浓度的水通过进水机构进入设备配水堰中,再流入注氧机构中,注氧机构中的富氧材料使水体中的氧浓度含量大幅度提升,最后通过出水机构注入深水区,以此实现周期性循环,有效改善了整个水域内的水质。
[001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通过第一浮球、限位杆、内浮筒连接杆和内浮筒构成联动浮力机构,设计构思巧妙,功耗低,注氧效率高,可以实现无人值守时,装置也可正常运行,后期维护简单,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减少了资源浪费,还可应用于浅水区进行改善水体水质,有利于在水处理行业内进行推广使用。
[0012]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的运行状态图I。
[0016]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的运行状态图II。
[0017]附图标记:1、设备配水堰;2、进水管;3、第一浮球;4、进水密封垫;5、进水配水堰;6、限位杆;7、富氧材料;8、富氧水存储腔;9、设备腔;10、内浮筒连接杆;11、内浮筒;12、富氧水注射腔;13、第二浮球活动腔;14、出水管;15、马达;16、活塞;17、活塞支杆;18、单向出水口;19、第二浮球;20、出水密封垫;21、水面;22、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
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9]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2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机构,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进水管和第一浮球;设备配水堰,所述设备配水堰包括进水密封垫、进水配水堰和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进水配水堰上方;所述进水密封垫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浮球在所述进水管内浮动,并与所述进水密封垫封堵适配,所述第一浮球与所述限位杆相连接;注氧机构,所述注氧机构包括富氧材料和富氧水存储腔,所述富氧材料位于所述进水配水堰的下方,所述富氧水存储腔位于所述富氧材料的下方,所述进水配水堰、所述富氧材料和所述富氧水存储腔三者相连通;出水机构,所述出水机构包括内浮筒连接杆、内浮筒和出水筒,所述出水筒外围设有内浮筒连接杆,所述内浮筒连接杆第一端设有内浮筒,所述内浮筒设于所述富氧水存储腔中,所述内浮筒连接杆第二端与所述限位杆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内循环注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机构还包括第二浮球活动腔、出水密封垫和出水管,所述出水密封垫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秀利曹丽华韩雪王建功赵红艳常明玥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