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部翻边模具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端部翻边模具。
技术介绍
[0002]辊压成形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辊压成形只能将零件成形出指定截面形状,而常用汽车纵梁中的两端还需要与汽车中的其他零件进行配合和连接,因此在传统结构中往往会单独设计两个端头零件,将端头的一侧和纵梁焊接在一起,将端头另一侧和其他零件进行连接。不过这种连接方式存在零件数量增加、相应的模具数量增多以及纵梁结构强度降低的问题。
[0003]目前在冷冲压过程中端部一体式翻边结构一般都采用压力机配合模具进行成形,这样一般就需要对每一种零件单独设计一套正式模具。考虑翻边成形所需要的成形力很小,工艺过程也较为简单,如果针对每种零件单独设计整套模具,投入较大,存在资源的严重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端部翻边模具设备复杂、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端部翻边模具。
[0005]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端部翻边模具,包括:
[0006]工作台,工件沿第一方向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被配置为所述工件的纵伸方向;
[0007]安装座,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
[0008]压料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压料部被配置为沿第二方向向靠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并对所述工件进行压制;其中,所述第二方向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在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以及
[0009]成形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呈闭合状态的所述成形部被配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部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201),工件(100)沿第一方向放置在所述工作台(201)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被配置为所述工件(100)的纵伸方向;安装座(209),安装在所述工作台(201)上;压料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09)上;所述压料部被配置为沿第二方向向靠近所述工件(100)的方向移动,并对所述工件(100)进行压制;其中,所述第二方向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在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以及成形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09)上;呈闭合状态的所述成形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向靠近所述工件(100)的方向移动,并对所述工件(100)的翻边面进行翻折得到所述工件(100)的预翻边;呈展开状态的所述成形部还被配置为分别沿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移动,并对所述工件(100)的所述预翻边进行翻折得到所述工件(100)的翻边;其中,所述第三方向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具有一夹角的方向;所述第四方向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对称的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料部包括:凸模(303),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09)上;压料气缸(203),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09)上;两个所述压料气缸(203)分别布置在所述工件(100)的两侧;连接板(204),所述连接板(204)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压料气缸(203)的输出端相连;以及凹模(302),安装在所述连接板(204)上,且所述凹模(302)与所述凸模(303)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部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料部还包括:导向杆(202),所述导向杆(202)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09)上,所述导向杆(202)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所述导向杆(202)的中心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部包括:成形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09)上;第一导板(212),沿所述第一方向安装在所述成形驱动组件上,且所述第一导板(212)与所述安装座(209)滑动连接;第二导板(213),呈L型结构;两个成形滑块(207),分别安装所述第二导板(213);所述第二导板(213)的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成形驱动组件的输出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板(213)的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安装座(209)滑动连接;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导板(213)的第二连接段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导板(213)的第一连接段沿第五方向布置;其中,所述第五方向被配置为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跃,袁百强,王学双,徐成林,黄娟,黄波,谢连庆,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