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89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防设备技术领域的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举高灭火机器人的作业稳定性、行驶机动性、跨壕越障能力、路面适应能力均较差以及无法进行自由回转问题。包括履带底盘机构、回转机构、转台机构、组合臂架机构、中心回转体、上车消防机构和下车消防机构,上车消防机构包括上车管路和设于组合臂架机构末端的消防炮,下车消防机构包括下车管路和于履带底盘机构尾部伸出的水带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消防,具有良好的作业稳定性、行驶机动性、跨壕越障能力和路面适应能力,同时上车消防机构可以跟随组合臂架机构进行运动,以此实现3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消防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仓储区及化工园区、变电站等行业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员及财产重大损失。尤其化工火灾等高风险火灾,造成较为严重的设备烧损,对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也造成极大威胁。随着相关部门对救援及时性及对救援人员人身安全的逐步重视,“机器换人”成为发展趋势,国家出台大量政策及资金鼓励应急救援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消防机器人需求逐年攀升。
[0003]现有技术中,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举高灭火机器人均采用轮式行走机构,该种机器人在车体内部及臂架上安装消防管路系统,臂架顶部安装消防炮,车体后尾部留有消防管路接口。进行消防作业时,先将消防液带连接至车体后部接口,通过远程无线遥控实现机器人自行走,通过配置在机器人上的火场监控系统找到火源,机器人拖拽水带至近处,灭火剂通过水带进入机器人内部管路,最终通过消防炮将消防液喷射出去。
[0004]但是目前的举高灭火机器人,其作业稳定性、行驶机动性、跨壕越障能力、路面适应能力均较差,无法完全满足应急救援时所需的及时性、快速性、灵活性、高作业稳定性等更高需求,同时其上车也无法进行自由回转,不便于进行消防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解决当前的举高灭火机器人的作业稳定性、行驶机动性、跨壕越障能力、路面适应能力均较差以及无法进行自由回转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包括:履带底盘机构、设于履带底盘机构顶部中间的回转机构、设于回转机构上的转台机构、安装于转台机构上的组合臂架机构和设于履带底盘机构内的中心回转体,所述中心回转体与回转机构同轴布置;
[0008]所述组合臂架机构上设有上车消防机构,所述上车消防机构包括上车管路和设于组合臂架机构末端的消防炮,所述上车管路的一端与消防炮相连通,另一端依次伸入转台机构和回转机构内部后与中心回转体的上接口相连通;
[0009]所述履带底盘机构内设有下车消防机构,所述下车消防机构包括下车管路和从履带底盘机构尾部伸出的水带接口,所述下车管路的一端与水带接口相连通,另一端与中心回转体的下接口相连通。
[0010]进一步的,所述组合臂架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折叠臂架、伸缩臂架和曲臂,所述消防炮设于曲臂末端,所述折叠臂架首端安装于转台机构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车管路布置于折叠臂架、伸缩臂架和曲臂的同一侧。
[0012]进一步的,所述水带接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水带接口相互之间水平间隔布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下车消防机构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进口端与下车管路相连通,所述安全阀的出口端布置于履带底盘机构的外侧。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水带接口为万向接口或直通接口。
[0015]进一步的,所述履带底盘机构上设有扩桥机构,所述扩桥机构用于调整履带底盘机构的整体宽度。
[0016]进一步的,所述履带底盘机构上设有用于调节履带运转速度的差速调节机构。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下车管路通过水管连接座安装于履带底盘机构的车架上。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采用的履带底盘机构具有与地面接触面积大的特点,可实现边举升边行走边打水,其行驶及作业稳定性好;还拥有跨壕越障能力,工作区域内的路牙石、草地、泥泞地带等,均可顺利通行,其实用性得到大大提升,抵近火场的能力也更加突出;
[0020]2、本技术通过将水带接口布置于履带底盘机构后部,使其不与组合臂架机构直接连接,再设置中心回转体与回转机构同轴布置,使其连接上车消防机构和下车消防机构,从而当组合臂架机构做回转运动时,消防液带将不受回转影响,令上车消防机构可以跟随组合臂架机构进行运动,以此实现360
°
自由旋转,并且同时不影响与下车消防机构的连接,进而方便组合臂架机构回转,便于进行消防作业,提高了救援效率;
[0021]3、本技术通过折叠臂架、伸缩臂架和曲臂的组合方式,且曲臂在收藏状态变幅角度可达到

90
°
,在保障臂架伸展长度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组合臂架机构的整体长度,占用较小的上车空间,既能实现布局需求,也能在消防作业时快速实现举升作业,从而令整车长度短,转弯半径小,进而具有便于运输、转向和通过狭窄空间等优点;
[0022]4、本技术通过扩桥机构,在路况变差或举升高度较高导致整机稳定性下降时,可以扩张履带底盘机构的履带底盘,使底盘宽度变宽,从而提升整机行驶及作业稳定性;当需要较小整机宽度时,又能通过扩桥机构,将底盘宽度变小,以此方便举高灭火机器人通行及运输转运等;
[0023]5、本技术通过差速调节机构,可令履带底盘机构的左右履带实现不同的运转速度及行进方法,从而通过差速调节,轻松实现转弯及原地转向,以此显著缩小了转弯半径,从而提高了转向灵活性,提升了救援效率,即使在空间狭窄区域也能够完成转向,扩展了举高灭火机器人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的主视图;
[0026]图2是图1所示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中下车消防机构的主视图;
[0027]图3是图1所示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中下车消防机构的俯视图;
[0028]图4是现有技术中消防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1、履带底盘机构;2、回转机构;3、转台机构;4、组合臂架机构;41、折叠臂架;42、伸缩臂架;43、曲臂;5、中心回转体;6、上车消防机构;61、上车管路;62、消防炮;7、下车消防机构;71、下车管路;72、水带接口;73、安全阀;8、水管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履带底盘机构(1)、设于履带底盘机构(1)顶部中间的回转机构(2)、设于回转机构(2)上的转台机构(3)、安装于转台机构(3)上的组合臂架机构(4)和设于履带底盘机构(1)内的中心回转体(5),所述中心回转体(5)与回转机构(2)同轴布置;所述组合臂架机构(4)上设有上车消防机构(6),所述上车消防机构(6)包括上车管路(61)和设于组合臂架机构(4)末端的消防炮(62),所述上车管路(61)的一端与消防炮(62)相连通,另一端依次伸入转台机构(3)和回转机构(2)内部后与中心回转体(5)的上接口相连通;所述履带底盘机构(1)内设有下车消防机构(7),所述下车消防机构(7)包括下车管路(71)和从履带底盘机构(1)尾部伸出的水带接口(72),所述下车管路(71)的一端与水带接口(72)相连通,另一端与中心回转体(5)的下接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臂架机构(4)包括依次连接的折叠臂架(41)、伸缩臂架(42)和曲臂(43),所述消防炮(62)设于曲臂(43)末端,所述折叠臂架(41)首端安装于转台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星星高志刚姚明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