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702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铸造带内凹结构的工件,特别是铸造蜡模的模具。该模具(100)具有左模(1)和右模(5),其特征在于,在左模(1)和右模(5)之间还具有中模活动块(3),以及可与左模(1)相对移动、且可在中模活动块(3)推压下与左模(1)贴合的左模活动块(2),在所述左模(2)上具有与左模(1)的左模第一凹槽相向的第一左模活动块突起。(*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铸造带内凹结构的铸件的模具。
技术介绍
现在,在精密铸造中,往往采用如下工序进行生产制造。首先,根据产品要求设计 制作(可留余量非常小或者不留余量)的模具,用压射的方法注蜡,获得原始的蜡模;在蜡 模上重复涂料与撒砂工序,并使型壳干燥;再将内部的蜡模溶化掉,是为脱蜡,获得型腔; 焙烧型壳以获得足够的强度;浇注所需要的金属材料;脱壳后清沙,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成 品。最后,根据产品需要或进行热处理与冷加工。 其中,在制作蜡模过程中,现需要制造一种在里侧具有内凹结构的工件(蜡模)。 如果仅仅是采用上下对模的方式进行铸造,不能满足要求,会造成不能拔模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用于铸造带内凹结构的铸件、特别是 蜡模的模具。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模具左模和右模,在左模和右模之间还具有 中模活动块,以及可与左模相对移动、且可在中模活动块推压下与左模贴合的左模活动块, 在所述左模上具有与左模的左模第一凹槽相向的第一左模活动块突起。 根据该模具,在铸造完成后,可以首先从左模和右模之间拔出中模活动块,然后再拔出左模活动块。由于采用受中模推压的左模活动块,从而,可在左模一侧,在铸件的里侧形成有凹槽。而且又不会给拔模造成影响,操作起来容易,方便,迅速。 所述中模活动块与右模卡合。这样,可以确保整个铸造过程中的精度。 在所述中模活动块和右模之间还设置有右模活动块。进一步分模,可以根据工具需要,进一步加工更加复杂形状的铸件。 所述右模活动块上具有向右模一侧突出的第一右模活动块突起、能与右模贴合的第二右模活动块斜面,该第二活动块斜面的斜面最高处高于或等于第一右模活动块突起的高度。这样,可以在右模和右模之间的铸件部分上形成有靠里侧的凹槽。 还具有可插入左模和右模之间的模芯。可以进一步应对复杂形状的铸件。附图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模具的整体立体图; 图2为用于说明模具和其中铸件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铸件的立体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铸件的三向视图,(A)为仰视图,(B)为主视图,(C)为左视 图;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左模的立体图; 图6为图5左模的三向视图,(A)为仰视图,(B)为主视图,(C)为左视图; 图7为示意性地表示左模活动块的立体图; 图8为图7左模活动块的三向视图,(A)为仰视图,(B)为主视图,(C)为左视图;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中模活动块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中模活动块的三向视图,(A)为仰视图,(B)为主视图,(C)为左视图; 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右模活动块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中右模活动块的三向视图,(A)为仰视图,(B)为主视图,(C)为左视 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右模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中右模的三向视图,(A)为仰视图,(B)为主视图,(C)为左视图; 图15为示意性地表示模芯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5中模芯的三向视图,(A)为仰视图,(B)为主视图,(C)为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意性地表示有本技术的模具100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所示,该模具100主要由左模1、左模活动块2、中模活动块3、右模活动块4 及右模5构成。 如图2 图4所示,模具100主要用于制造一种在里侧具有凹槽的铸件200。如 图3所示,该铸件200在主体上具有第一弯片62、第二弯片63,并在第一弯片62上具有凹 槽61,在主体的外侧具有两个突起65,在主体和第一弯片62之间具有通孔66。此外,在主 体里侧设置有两个突柱64。在第二弯片63上设置有未示出的凹槽。 由于在铸件200的第一弯片62上具有凹槽61,因此,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对模或 者分型的方式制造,会出现不能拔模的问题。 因此,本技术,在模具100上做出了改进,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解决了不能 拔模的问题。 下面,对模具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5 、图6说明左模1 。 该左模1上具有用于形成第一左模凹槽11 、 11 ,在第一左模凹槽11 、 11下侧具有第 二左模凹槽14、14。第一左模凹槽11、11用来形成铸件200的第一弯片62,第二左模凹槽 14、 14用来形成铸件200的突起65、65。在第一左模凹槽11和第二左模凹槽14交界位置, 设置有左模台阶面12,该左模台阶面12用于与后述的左模活动块2贴合,并且能使左模活 动块2相对于该左模1向远离左模1的方向移动。所以,在该台阶面12上并没有设置任何 卡合槽等。 此外,在左模1的第二左模凹槽14处分别形成有左模楔形突起13。通过设置该左 模楔形突起13,使得能在铸件200上,在突起65处形成突起65顶部横截面大于根部横截面 的结构。 此外,由于设置有该左模楔形突起13 ,因而,在铸件200出模的时候,使铸件200只 能从模具100中按照规定的方向拔出来。 此外,在两组第一左模凹槽11、第二左模凹槽14之间设置有第三左模凹槽15,该4第三左模凹槽15用于与后述的模芯7配合。用于在铸件200上形成通孔66。 下面,参照图7 、图8说明左模活动块2 。 该左模活动块2整体上来看为板状零件,在其上设置有左模活动块突起21、21,该 左模活动块突起21 、21用于形成铸件200的凹槽61、61。 此外,在左模活动块2下端,形成有左模活动块斜面22、22,该左模活动块斜面22 能与左模1上的左模台阶面2贴合。由于设置该左模活动块斜面22,使得左模活动块2能 向远离左模1的方向活动。 在左模活动块2的左模活动块突起21、21之间设置有左模活动块凹槽23,用于与 后述的模芯7配合。 此外,在左模活动突起21、21的下侧,设置有两个左模活动块凸部24、24。该左模 活动块凸部24、24用于在铸件200上使凹槽61进一步向下延伸。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说明中模活动块3。 该中模活动块3上,在下端具有两个共线的中模活动块突起31、31。在中模活动 块突起31、31之间,有两个向下突起的部分,该部分跟上述左模活动块凸部24、24的功能一 样,同样是用于在铸件200上使凹槽61进一步延伸。 在中模活动块突起31、3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两个中模活动块贴合面32、32。在图 1中也有说表示,该中模活动块贴合面32、32用于与右模5的右模卡合凹槽54卡合,以限制 中模3的相对于右模5的移动。 此外,在该向下突起的部分上,各设置有一个第一中模活动块凹槽33。这两个第一 中模活动块凹槽33、33用于形成铸件200上的突柱64。 在上述两个突起的部分之间,设置有第二中模活动块凹槽35。该第二中模活动块凹槽35同样用于与后述的模芯7配合。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2说明右模活动块4。 该右模活动块4在结构上和左模活动块2相似。同样形成有用于形成铸件200的 第二弯片63的里侧的凹槽的右模活动块突起42。同样在下端形成能与后述的右模5贴合 的第二右模活动块斜面41。该第二右模活动块斜面41仅用于与后述的右模5贴合。 所不同之处在于,在右模活动块4上具有第一右模活动块斜面43,该第一右模活 动块斜面43的最突出的部分和右模活动块42的高度(向右突出量)相等,换言之,如果设 置有右模活动块突起42的表面来看,该右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具有左模(1)和右模(5),其特征在于,在左模(1)和右模(5)之间还具有中模活动块(3),以及可与左模(1)相对移动、且可在中模活动块(3)推压下与左模(1)贴合的左模活动块(2),    在所述左模(2)上具有与左模(1)的左模第一凹槽(11)相向的第一左模活动块突起(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偕谷苍谢雄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昌航精铸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