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25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包括下支架、上支架、连杆以及提升支架;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以及凸轮机构;联轴组件,所述联轴组件包括第一万向联轴器;车身支撑组件,所述车身支撑组件包括分别若干直线驱动机构以及分别设于若干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第一上支撑机构、第二上支撑机构、第一下支撑机构、第二下支撑机构、第三下支撑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不同车型的切换并扩展了混线车型的数量,同时也能提高车身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滑橇支撑的设计难度,方便不同车型的车身的导入。不同车型的车身的导入。不同车型的车身的导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生产的
,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在汽车生产线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单一车型大批量生产模式,更多的是多平台多车型混线订单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给输送设备带来了一个挑战,如何实现工件在产线的不同输送设备间的自动转挂,特别是多平台多车型混线带来的车身底部支撑点无法实现共用,而导致的输送线载具以及转挂设备的支撑设计困难。
[0003]在传统的输送线载具和转挂设备进行支撑点选取和支撑设计时,通常会在车身的底部横梁、纵梁上选取合适的孔或支撑面,或者直接选取裙边来受力,输送线载具和转挂设备所选取的车身支撑点还必须避让,不能一样,不同车型混线生产会导致输送线载具和转挂设备的支撑众多,需要进行打倒或切换的动作来避免支撑和车身干涉,如此会导致多车型混线生产时支撑选取困难,需要设计进行支撑打倒或切换的动作来避免支撑和车身干涉,有时会限制新车型的导入,使得转挂设备存在诸多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适用于不同车型的切换并扩展了混线车型的数量,同时也能提高车身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滑橇支撑的设计难度,方便不同车型的车身的导入。
[0005]该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包括:
[0006]两相对设置的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包括下支架、设于所述下支架上方的上支架、固定设于所述下支架与所述上支架之间的连杆以及固定设于所述下支架下方的提升支架;
[0007]驱动组件,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框架组件的一侧,其用于驱动两所述框架组件同步上升或下降,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框架组件一侧的驱动电机以及分别设于两所述框架组件底部的凸轮机构,其中一个所述凸轮机构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
[0008]联轴组件,安装于两所述凸轮机构之间,其用于控制两所述凸轮机构同步转动,所述联轴组件包括设于两所述凸轮机构之间的第一万向联轴器;
[0009]车身支撑组件,安装于两所述框架组件上,所述车身支撑组件包括分别设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上的若干直线驱动机构以及分别设于若干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第一上支撑机构、第二上支撑机构、第一下支撑机构、第二下支撑机构、第三下支撑机构,若干所述直线驱动机构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上支撑机构、所述第二上支撑机构在所述上支架上运动以及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二下支撑机构、所述第三下支撑机构在所述下支架上运动;
[0010]其中,所述第一上支撑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第一车窗支撑杆以
及第二车窗支撑杆,所述第二上支撑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第三车窗支撑杆以及第四车窗支撑杆,所述第一车窗支撑杆与所述第二车窗支撑杆以及所述第三车窗支撑杆与所述第四车窗支撑杆之间均留有车窗支撑间隙。
[0011]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通过车身支撑组件可扩展该自动转挂设备的支撑选取范围,同时相比传统的转挂设备,增加了车身的车窗部分的支撑结构,同时通过设置在上支架与下支架上的双层支撑结构,同时可根据实际的车型,自由选择切换或组合第一上支撑机构、第二上支撑机构、第一下支撑机构、第二下支撑机构、第三下支撑机构中的一种或多种,以适用于不同车型的切换并扩展了混线车型的数量,同时也能提高车身切换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滑橇支撑的设计难度,方便不同车型的车身的导入。
[0012]较佳的,所述提升支架的两侧固定设有辅助支架,所述辅助支架与所述下支架、所述连杆固定连接。
[0013]较佳的,所述框架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支架一侧的立杆以及固定设于所述立杆上的开关感应板,两所述框架组件上的所述开关感应板相对设置。
[0014]较佳的,所述驱动电机与其中一个所述凸轮机构之间连接有第二万向联轴器,所述提升支架上固定有U型结构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提升支架之间留有供所述第二万向联轴器穿过的通孔。
[0015]较佳的,所述下支架下方设有第一皮带轮机构与第二皮带轮机构,所述第一皮带轮机构与所述凸轮机构连接,所述第一万向联轴器连接在两所述下支架的所述第二皮带轮机构之间。
[0016]较佳的,所述第二皮带轮机构的两端均连接有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下方连接有轴承座,所述第二皮带轮机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所述轴承座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第一万向联轴器的端部,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底部设有若干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
[0017]较佳的,所述框架组件的两侧对应设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承载板、固定设于所述承载板上的导向板以及滑动设于所述导向板侧壁上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通过导向轮安装座固定设于所述提升支架上。
[0018]较佳的,所述第一下支撑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下支架上的延长臂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延长臂端部的裙边支撑杆,所述第三下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裙边支撑块,所述延长臂弯曲设置,以使所述裙边支撑块与所述裙边支撑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0019]较佳的,所述第二下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设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车底支撑杆,所述车底支撑杆竖直设置,且所述车底支撑杆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第一车窗支撑杆、所述第二车窗支撑杆、所述第三车窗支撑杆、所述第四车窗支撑杆的长度。
[0020]较佳的,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设于所述上支架或所述下支架上的直线滑轨、滑动设于所述直线滑轨上的滑动杆以及设于所述直线滑轨一侧的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用于驱动所述滑动杆在所述直线滑轨上滑动。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的立体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与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联轴组件的立体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支撑组件的立体图;
[0026]图5为图2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0029][0030]以下将结合附图及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包括下支架、设于所述下支架上方的上支架、固定设于所述下支架与所述上支架之间的连杆以及固定设于所述下支架下方的提升支架;驱动组件,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框架组件的一侧,其用于驱动两所述框架组件同步上升或下降,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框架组件一侧的驱动电机以及分别设于两所述框架组件底部的凸轮机构,其中一个所述凸轮机构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联轴组件,安装于两所述凸轮机构之间,其用于控制两所述凸轮机构同步转动,所述联轴组件包括设于两所述凸轮机构之间的第一万向联轴器;车身支撑组件,安装于两所述框架组件上,所述车身支撑组件包括分别设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上的若干直线驱动机构以及分别设于若干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第一上支撑机构、第二上支撑机构、第一下支撑机构、第二下支撑机构、第三下支撑机构,若干所述直线驱动机构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上支撑机构、所述第二上支撑机构在所述上支架上运动以及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二下支撑机构、所述第三下支撑机构在所述下支架上运动;其中,所述第一上支撑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第一车窗支撑杆以及第二车窗支撑杆,所述第二上支撑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上的第三车窗支撑杆以及第四车窗支撑杆,所述第一车窗支撑杆与所述第二车窗支撑杆以及所述第三车窗支撑杆与所述第四车窗支撑杆之间均留有车窗支撑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支架的两侧固定设有辅助支架,所述辅助支架与所述下支架、所述连杆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支架一侧的立杆以及固定设于所述立杆上的开关感应板,两所述框架组件上的所述开关感应板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车型切换的自动转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与其中一个所述凸轮机构之间连接有第二万向联轴器,所述提升支架上固定有U型结构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燕马坚殷红幸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